中班主题活动“我从哪里来”的设计与反思
2020-04-25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王 妮
“我从哪里来”是我园在构建园本课程过程中自主研发生成的主题活动,是中班第二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本文将从主题确立的概况、主题实施过程以及主题实施后带来的反思调整和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主题的确立
制定园本课程计划、预设该主题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幼儿园整体架构来看,考虑到主题实施的时间正好是在三月份,可以结合三八妇女节以往比较成功的案例开展活动,再次开展探索可以体现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传承性;二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关于出生的话题是孩子们感兴趣并经常会思考的问题,也是孩子们认识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主题让孩子们有话可讲、有根可循。
主题确立后我们在借鉴前期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指向的发展目标,尝试以孩子的视角对主题的脉络进行思考并预设内容。
1.主题缘起
随着家长们教育理念的更新,中班的孩子们对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当我问道“在妈妈肚子里如何生活?”“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的?”“在妈妈肚子里干什么?”“在妈妈肚子有多大呢?”等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开始了七嘴八舌地讨论。这个主题的开展,将搜集孩子们心中关于“出生”的更多问题,并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索与讨论。同时,鉴于当今家庭教育形成的孩子们“唯我独尊”的本末倒置的社会现象,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探索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活,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给自己带来生命的妈妈的辛苦,感恩生命的来之不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
2.主题核心目标
对探索自己的出生产生兴趣;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感受母亲的辛苦与不易;学习感恩父母的方法(见图1)。
图1.主题预设脉络图
二、主题的实施
1.主题切入——裂纹鸡蛋引发的讨论
如何自然而然地引领孩子进入主题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有一次午点吃鸡蛋,看到五香鸡蛋上有裂纹,孩子们就开始讨论自己的鸡蛋里是不是有小鸡,对“自己鸡蛋是否可以孵出小鸡”产生了疑问,我们趁机切入主题,向孩子们追问“小鸡从哪里来”,并通过视频让孩子了解小鸡的出生,接着我们开始讨论“我从哪里来”,主题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2.话题初探——讨论活动:我从哪里来
这个活动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①你从哪里来的?②在妈妈肚子里呆多久才出来的呢?③你们在妈妈肚子里干什么呢?④关于出生你还想知道什么?
通过开放式的讨论我们能看出孩子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但是经验比较零散,通过整理我们发现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在肚子里干什么?吃什么?②我在肚子里呆多久?③什么是脐带?④我是怎么进去的?⑤妈妈肚子里的水是怎么来的?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们计划通过对爸爸妈妈调查访问、开展家长课堂、提供相关书籍等方式支持孩子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查阅相关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探秘出生——调查与访问活动:我从哪里来
利用周末孩子们开展了调查活动,采访爸爸妈妈并且共同制作了“我的出生小档案”。
通过制作“小档案”,孩子了解到了自己的出生故事,并在周一来到幼儿园后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同时了解同伴的出生故事。在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在同伴们的出生故事中其实有很多共同的秘密。
4.解密出生——语言活动:小威向前冲;科学活动:小宝宝的出生
老师针对前面的问题借助绘本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把孩子们比较零散的经验用简单易懂的图画和故事进行小结;开展家长课堂,请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家长帮助幼儿完整地了解生命孕育成长的过程。
在探秘出生的这个阶段,孩子们非常深刻地体会到生命成长的惊喜,同时他们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他们会讨论“爸爸为什么不能生孩子”,孩子们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辨,他们认为:因为爸爸身体里住着小精子;因为爸爸的咪咪太小了,没有奶给宝宝吃;如果爸爸能生宝宝,那海马爸爸也会生宝宝了。针对这类的问题,我们计划给予幼儿关于人体知识方面的支持,通过提供图书、开展集体教学、组织家长课堂等形式来解答孩子们的疑惑,同时进行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
但当时正好遇到妇女节,于是我们先按计划开展了扮演活动,之后再进行该主题的生成活动。
5.体验爸爸妈妈——扮演活动:你来做爸爸,我来当妈妈;亲子讨论活动
活动之前给家长发出活动邀请,让家长了解活动的意图,并配合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
活动时间定在周五,活动之后的周末时间,孩子们和家长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讨论,孩子们集中的感受就是累。
分析: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从开始的兴奋、认为非常好玩到后来慢慢觉得比较累,开始想办法放弃这份责任——这样的表现与我们预期的有些差距——我们本来以为孩子们会因为累而感受到做父亲母亲的不容易,但是发现能真实感受到这一点的孩子很少。我们思考以后决定给予以下的支持策略:发起做家务的倡议书,让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展感恩父母的集体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自己的成长手册,感受自己从小长大的不易。
活动的开展虽然不一定能让孩子把感恩内化于心,但在行动上的先行必定能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幼儿在持续的活动中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质。
6.认识身体——集体活动:男孩女孩不一样;家长课堂:身体红灯区
针对孩子们对爸爸不能生孩子的疑问,我们开展认识身体的集体活动,通过分辨男孩与女孩的区别来解密爸爸不能生宝宝的原因,也同时开展保护自己身体的安全教育。
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实施,我们再来对比之前预设的脉络(如图2),就会发现在第一个阶段“探秘出生”中孩子们充满兴趣,应该持续探索比较好,但因为赶时间节点,所以放在后面补充,虽然同样能解决问题但效果没有放在第一阶段后面进行更好;在第二个阶段“体验爸爸妈妈”,我们发现先进行体验活动,再进行“感恩”,最后进行护蛋行动,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而应该将护蛋行动(另一种体验形式)作为体验阶段的深入讨论,在“感恩”之前进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图3)。
三、反思与调整
反思整个活动开展的过程,我们对预期目标达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梳理:
首先,我们认为第一次扮演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比较短,为了赶在妇女节当天进行,教师对活动的总体准备不充分,孩子的讨论不足,因此孩子们还沉浸在前一个阶段的深入探究中导致前期经验不足、铺垫不够,同时家长对活动的理解也不够深入。还有,“感恩”的情绪未能激发,一方面是因为活动主题本身,孩子的兴趣更多聚焦在关于出生的科学探究上,活动过程中由于时间不够充分,孩子的兴趣点还停留在前一段的问题中,对自己成长的感受还不够深刻,不能产生更大范围的延伸;另一方面“感恩”本身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引导、持续浸润。
第二,关于活动思路(如图4):在第一个阶段“探秘出生”要确保充分的讨论,这部分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一个认识身体的活动阶段;扮演活动不必纠结一定要在节日当天,可以是任意的时间,但是流程一定要真实而充分,要在过程中让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护蛋活动中孩子们还可以继续进行方法的探索。关于感恩的话题我们需要给孩子一定的引领,要开展一定的活动,不能企图用一两个集体活动就达成目标。
最后,在这个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观察孩子的兴趣,反思我们的目标,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徘徊思考。我们认为预设一定要有,就好像我们心中要有目标一样,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我们对孩子的专业理解给予孩子一定的引领,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眼中有孩子”,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趣,追随孩子,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自主探究的动力。
这样的实践带给我们对园本课程建设一些新的启示:“我从哪里来”属于学科领域知识比较强的主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有很多科学的知识需要我们“传递”给孩子,在我们预设的主题中还有一些是纯粹跟随孩子们的探究走的。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感受到教师在整个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在《纲要》和《指南》的引领下,结合幼儿园发展总体目标,兼顾两种形式进行主题的预设,主题的预设彰显的是园本课程建设者们的专业素养和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实施主题过程中主要依靠教师的专业性,对活动不断进行调整与反思(如图5)。
图2.实际目标与预期目标的对比图
图3.实施脉络图
图4.调整的后主题实施脉络图
图5.对不同主题活动实施的思考示意图
课程建设路上,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理论、学专业、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