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视角下科普实验类节目的分析与发展
——以湖北卫视《生活·帮》为例
2020-04-25程婉婷
臧 志,陈 静,程婉婷
2003 年,美国Discovery 探索频道推出的《流言终结者》,开启了科普实验类电视节目的先河。此后,科普实验类节目在我国也开始布局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针对谣言进行实验求真的范式制作的科普实验类电视节目在市场上也广受好评,出现了《是真的吗》《新闻大求真》《生活·帮》等类型化的节目,但随着电视媒体业态的不断改革以及市场的持续迭代,不少科普实验类节目影响力式微,央视老牌科普节目《走近科学》也在2019 年9 月30 日宣布正式停播。然而此类节目承担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为传播学研究也提供了框架性的研究文本,特别是近年异军突围的“科学传播”论,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科普实验节目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分析科普实验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1 科学传播理论框架
人们对科普教育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不断的深化:五六十年代的提法是“讲解科学知识”,七八十年代的提法是“公众理解科学”,当今的定位则是“科学传播”。[1]科学传播理论在我国学界还属于一个新的领域,我国首次提出“科学传播”这一概念是北大学者刘华杰于2000 年11 月2 日在《大科学时代的科普理念》一文中提出了科学传播是科学共同体、媒体、公众等社会行为主体之间双向交流的复杂过程,并认为科学传播是一个动态反馈系统(如图1)[2]。
学界另一位复旦大学学者黄时进在《科学传播导论》一书中将科学传播界定为:“科学传播是指在传统科普的基础上强调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之间的‘平等’与‘互动’,强调科学精神的弘扬,强调民主理念的启蒙[3]。
无论是多主体还是双主体,在上述两种学术观点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互动甚至是媒介才能形成科学传播系统的有机发展。因此,将科学传播范式与节目分析相结合进行文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显著性。
图1 科学传播的主体结构
2 科普实验类节目的科学传播系统
我国科普实验类电视节目从2005 年引进第一档科普实验类电视节目起,至今已有14 年历史。《生活·帮》是湖北卫视2012 年年初推出的一档演播室+外景节目。节目聚焦百姓生活中的常识误区、热门流言,与权威、专业的科研机构合作,通过体验调查与科学实验,揭示误区和流言,还原事实真相,引导科学生活、健康生活,在节目播出期间,收视率保持在全国同时段前三,用小成本建构具有科普意义的科学传播公共场域。由于湖北卫视节目带调整,现节目已停播,但此节目正是科普实验类节目诞生与停播的典型范本。本文将以此节目为例进行科学传播框架下的文本分析。
2.1 传播者分析:科学共同体的电视化呈现
科学传播的传播者包括科学传播信息的生产者即科学共同体,其中专门从事信息采集的工作者如科学记者、编导就是科学共同体中的重要元素。湖北卫视《生活·帮》2012 年筹备之初,从湖北广播电视台各频道组件编导团队,在最短的时间集结了数十位具有科学、健康、医疗、教育等多条报道经验的记者团,并不断拓展科教资源,定时向业界权威专家指导培训,打造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电视团队,用科学破解谣言,用电视呈现科学。
2.2 渠道分析: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
《生活·帮》每期以演播室+四条外景短片为节目样态,且每条外景短片聚焦一个主题,分3 个层次进行探讨,形成抽屉式节目结构,观众可随时进入,从内容上来说,抽屉式结构非常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因此在播期间,《生活·帮》主要在电视平台进行释放外,也在新浪微博和头条号开通账号,力图以短小精悍的视频片段在新媒体上流量传播。
然而由于在新媒体上的探索缺乏合力及持续力,因此节目并没有在新媒体传播上收获喜人成绩。
2.3 内容分析:传播内容的科学娱乐兼顾
2.3.1 主题策划先行,布局整体内容架构
在内容方面,《生活·帮》按照每期围绕一个大的话题,展开4 个小话题的形式进行策划,力争整期话题之间相互关联,在演播厅部分让每个话题之间的连接更通畅,加强节目内容前后逻辑的连贯性。例如,在春节期间策划《春运那些事儿》节目,从车站安全、车厢安全、危险黑车等不同的角度全面展开,全方位解读春运期间遇到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同时,整合资源,在每期的实验、检测、体验的设计上,层层递进,充分挖掘话题深度,制作如《汽车超速危险》《儿童高空坠落》《信息安全防黑客》等节目。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三甲医院和消防、公安、交警等部门,打造详实的危机化解使用指南。
2.3.2 家庭收视定位,传达实用性贴士
节目以25~54 岁观众为主,但播出后期,节目25~34 岁年轻观众比例下降,45~64 岁观众比例上升。因此,《生活·帮》在选题策划上选择考虑全年龄段的关注度,在周六周日节目上进行强、弱主题交替编排策略。周六节目多偏向安全危机处理类节目,如《小家电危险》《动物凶猛如何养》《校园危机》等整体策划,选题方向偏年轻化;周日节目偏向于养生保健,如《豆制品辟谣》《老年人护理》《儿童春季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等策划。
2.3.3 开辟新型话题,寻找发展新突破口
节目播出几年,选题进入了疲乏期,因此在常规的儿童家庭防护、家用电器、行车安全等话题之外,栏目组积极寻求新的选题方向。如《潮流运动——击剑、壁球、卡丁车》用体验的方式介绍时下新型的运动方式,如《朋友圈微商陷阱》用模拟案例揭秘微商营销模式、新型诈骗陷阱,贴近网购生活。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观众的审美疲劳,用新话题和新角度寻找节目发展的新突破口。
3 科普实验类节目的突围与发展
在传者科学素养无法兼顾、科学传播节目渠道缺乏多元化、传播内容亟需新突破口、受众已不再全然守在电视媒体旁的情况下,科普实验类节目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是要培养科学传播人才,打造精品制作团队。
科普实验类节目作为科学传播系统的媒体子系统,其使命是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公众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和理解科学,从而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因此,节目的制作团队必须要定期进行科学培训,所以涉及到科普的知识点以及实验的设计都要经过专业科学人员把关,这层把关机制是节目内容传播力的重要机制。
其次是要丰富传播形式和手段,塑造科学传播的媒体矩阵。
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普实验类节目都存在选题同质化的问题,在融媒体时代,科普的内涵也可放宽,打开互动渠道,让受众参与建构部分选题内容,节目内容也更将贴合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所在。
科普实验类节目自带看点,也能链接与教育、科学、创造相关的受众群体。因此要以线上节目为依托,以打造科学教育IP 为目标,进行线上线下交叉融合互动,沉淀科教垂直社群,为节目宣传和未来多渠道发展提供社群和流量基础。
科普实验类节目如湖北卫视《生活·帮》以科学传播系统为准则,以“平等与互动”为灵魂,在科学传播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在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都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仍永葆鲜活的生命力还任重道远。通过科学传播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说对科普实验类节目的情况和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未来同类节目的策划或发展中,广电电视同仁还需不断自我革新,为构建具有公信力的科学“公共领域”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