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 · 赫本:流星来去之间,她活成了永远
2020-04-25
◎正经狸花
“绝代佳人”,从来不是个容易扛的头衔。人们往往对美人格外苛刻,然而,奥黛丽·赫本是个例外。不知从何时起,“天使”已经成了她的别名。
01
1953 年,《罗马假日》一上映,就引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疯狂,自那以后,奥黛丽·赫本独舞于风口浪尖,全世界热切的视线再也不曾从她身上移开。而这一切的真正开场,还要追溯到1929 年比利时的那个春天。
那时,出生不久的她,从一场凶险的百日咳里逃出生天,静好的岁月给了这个小姑娘褐色头发和深邃眼睛。刚满六岁,她无忧无虑的生活便戛然而止——父亲约瑟夫决意离开母亲艾拉。长大后,奥黛丽是这样记述这件事的:“他就这样走了出去,永远也不会回来。”
虽然原本和美的家庭不复存在,但母亲决定送女儿去丈夫所在的伦敦上学,于是父亲在离婚后还是陪伴了幼小的奥黛丽一段时间。
这份陪伴很快就迎来了诀别:1939 年,“二战”拉开了序幕,亲法西斯的父亲要去追逐他的政治理想,把十岁的她送上了前往荷兰的飞机。自那一别,父亲这个角色永远地从她的人生里缺了席。
纳粹横扫欧洲,她所在的小城沦陷了。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或许很难想象,在那种情形下,比起死于战火的阴影,还有另一样东西更为急迫,更如影随形,那就是:饥饿。
她亲眼看着哥哥与狗争食,而她咽下郁金香的鳞茎,哄骗自己的胃把它当成蔬菜。没有小麦,没有面粉,她尽量终日躺着不动,降低消耗,靠看书来暂时忘却对食物的渴求。
没有父亲,没有吃的,甚至没有一张可以安然入睡的床铺;哥哥进了集中营,叔叔死于纳粹的枪口,奥黛丽不得不在废弃的地下室里躲了整整一个月,直到这座城解放。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她始终没有放弃学习芭蕾舞。
为了梦想,她揣上10 英镑的全部积蓄,和母亲一起向英国伦敦出发。然而,她的前路,仍然荆棘密布。她为之奋斗了十年的芭蕾事业,被导师宣判了死刑。那些在战争和饥饿时支撑她活下去的梦想,一下子消失了。
如果与她易地而处,恐怕任谁都会忍不住质问生活:“为什么在数不清的失去之后,你要我面对的依然是失去?”
然而,十九岁的奥黛丽·赫本却对自己说:“如果不能够成为最出色的舞者,那么,就成为其他领域中最出色的人。”
做演员,是她的无可奈何,是她的退而求其次。但是即便如此,做了演员的她,却终生遵守着与学习跳芭蕾时一样的原则:努力工作、遵守纪律、拥有职业精神。
在泥地里滚爬,被大雨当头浇下,不过是家常便饭。为了准备拍《修女传》,她主动住进修道院体验生活,在刚果的麻风村里与麻风病人一起做礼拜。与她合作过的演员格兰特多年后如此回忆奥黛丽:“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02
或许,正是父亲留下的阴影,让她始终缺乏安全感。在奥黛丽的前半生,她总想过一种相夫教子的生活,经营一个温暖的小家庭。二十一岁的她选择的第一个男人是詹姆斯·汉森,一个暖男型的富家子弟。他闲来爱好遛狗、骑马、打猎、捕鱼,似乎正是奥黛丽梦想中的那种居家好丈夫。
可是恰在此时,命运在一连串的劫难之后,第一次向她露出了温存的那一面——她的事业开始起步了。首次主演的话剧《吉吉》反响不错,让派拉蒙公司的导演注意到了这个女孩,希望她能参加《罗马假日》女主角的试镜。
要知道,她早已和詹姆斯约定:《吉吉》一演完,马上举行婚礼。在相夫教子和大红大紫之间,她只能做一道单选题。在她犹豫彷徨的时候,奥黛丽的母亲从背后抱住她:“相信我,永远以事业为重。你不能生活在除了车就是马和狗的世界。”
曾经幻想了无数次的小家庭唾手可得。而她,选择了《罗马假日》。比起许多年纪轻轻被爱情冲昏头脑、从此失去自我的女孩,奥黛丽是何其幸运,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已经学会了取舍。
《罗马假日》一炮而红,随后,多少电影人职业生涯中梦寐以求的那座小金人,也落入了初涉影坛的她怀中。她穿着一袭纪梵希的白色长裙,接过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奖杯。
03
而《罗马假日》带给她的,还不只是小金人。这部影片的男主角扮演者格里高利·派克,将好友梅尔·费雷介绍给了她。他颇有才华,集制片、导演、演员于一身;而奥黛丽恰好对他十分倾慕,甚至对他的电影如数家珍。
他比她大了整整十二岁,已经有过两段失败的婚姻和四个孩子。被放置在镁光灯下的感情,从一开始就过于万众瞩目。对奥黛丽的姻缘,谣言和诋毁竟然远多于祝福。更落人口实的是:不论是才华还是机遇,她都远在他之上。
她的电影没有一部不成功,获得奥斯卡提名已是家常便饭,还成为最早拿到百万美元片酬的女星之一。而他却长期在二流作品中挣扎,仅有的优秀之作还是和她合作的……他的自尊心开始难以忍受。
为了平衡失落的心态,梅尔一面对她愈加强硬独断,一面传出了层出不穷的桃色新闻。她经历了两次流产,生下儿子肖恩。她害怕童年时父母分离的创伤又在儿子身上重现,更加要竭力挽回丈夫,不惜在八个月里安排了十六次旅行去追随梅尔。
在演艺事业上,努力让她无往不利;爱,却不是一件靠努力就能得到的东西,她终于选择了放手。再一次走出荆棘,重获新生,剪短长发,回到罗马。
04
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她的脚步几乎遍布全世界每一个贫困的国度。在孟加拉国、在埃塞俄比亚,她把骨瘦如柴的病童抱进怀里,眼中蓄满了泪水。
据她的儿子们回忆:那些年,她每次回家见到他们,都不停地述说在贫困国家的所见所闻,为受苦的儿童悲愤不已。多年来,她只坐经济舱,因为看过那么多忍饥挨饿的孩子,她觉得坐头等舱简直是种犯罪。在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期间,美国委员会筹得的资金增长了一倍。
为了让那些孩子吃饱饭,她马不停蹄地奔走,浑然忘了自己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而当孩子们终于有饭吃的时候,她自己却病倒了。她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自己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在受苦……”她走了,但奥黛丽·赫本纪念基金让成千上万的非洲孩子有了生存和受教育的机会。
被抛弃、被辜负,以及年华不再,都是女人最害怕的字眼。然而,她证明了,它们并不真正值得恐惧。比起少女时娇柔的美貌,走过披荆斩棘的一生后,她的模样反而多了一份金石般的质感。
她来过这世界,展现了惊人的美,一直工作到生命尽头,依然向人间传播着爱与善。她脸上每一道皱纹间,都是温柔和慈悲。在流星来来去去之间,她活成了永远的奥黛丽·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