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睦邻坊”:让百姓亲如一家

2020-04-24

北京支部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红莲展板邻里

“睦邻坊”以邻里情为纽带,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治理中来,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做出了有益探索。

从1层到6层,攀爬83级台阶,耗时18分钟。

这,曾是家住西城区广外街道红莲中里6号楼的章春华老人最大的烦心事。现在,坐上新安装的电梯,章阿姨激动不已:“我这腿脚儿不好的,以前下趟楼都难。现在,轻轻一按键,电梯11秒就能送我下楼。”

“这事儿能办成,关键是‘睦邻坊真为大伙儿发挥作用了,大家互相帮衬的感情底子在那儿。”广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党委书记周瀛这样说。

在一些老旧小区中,还存在着许多公共服务无法普惠的百姓需求,件件都是老百姓急、难、愁的问题。如何消弭这些服务供给“梗阻”,满足居民多元、多向的个性需求?2016年起,红莲中里社区党委在没有物业的老楼中成立了以居民楼为小组、社区党员为骨干的居民自治组织“睦邻坊”,协调解决居民们生活中的难题。

以党建为引领,以邻里情为纽带,“睦邻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治理中来,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做出了有益探索。

倾听民声有了“新前哨”

“睦邻坊”的前身是“三位一体”楼管会。

“叫‘楼管会那会儿,老有人问我,‘老郎,你们一没人事权,二没财权,到底能管什么呀?”“睦邻坊”骨干、党员郎林退休后就在社区工作,对“睦邻坊”组建的原委说得头头是道,“后来社区党委将‘楼管会更名为‘睦邻坊,对这个组织的定位也从管理转为服务。群众明显来得多了、来得勤了。”郎林说,社区党委只有对百姓心里所需更清楚,服务才能更到位。

2017年底,全市有个别老旧小区开始探索给楼道加挂电梯,方便居民出行。章阿姨得到消息,拿着报纸在每周一例行的“睦邻坊”协商议事会上,反映了加装电梯的意愿。

这一提,大家才发现,有这件烦心事的不止自己:红莲中里6号楼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社区里1/3的住户年龄超过60岁,给老楼加装电梯已经是愈发紧迫的事情。章阿姨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大伙儿的响应,社区党委把这件事交给6号楼的“睦邻坊”4组成员。

接到任务,成员们把加装电梯当成自己心中的头等大事。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获得全楼居民住户100%同意,有一户不同意项目都不能“落地”。

他们先请来供应商,谈妥以较低价格承接这项惠民工程,又走家串户,多方做工作——房主不在的,四处打听找房主;子女有继承纠纷的,协调他们在安装电梯问题上达成一致;一楼、二樓住户不愿签订协议书,最后道出了心里话:“这楼上住户安装电梯,房子升值;可我们安上电梯,光线不好就是贬值啊。”“人心都是肉长的,大伙儿做邻居这么多年,老人想下楼晒个太阳都是奢望,咱得互相体谅。”一楼住户杨津兰是“睦邻坊”4组组长,她带头签了字。最终,全楼54户居民全部同意安装电梯。

干净的楼道、平整的地面、智能门禁、新安装的电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楼龄“奔4”的老楼焕发了生机,解决了章阿姨们的烦心事。

邻里间情感沟通有了“黏合剂”

在红莲中里20号楼的3个楼门入口处,各有两块展板。展板上展示的除了有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还有楼里居民的小日子——这家的孝顺儿媳,那家的扶贫标兵,展板上好人好事定期更新。

负责这里“楼门文化”的是“睦邻坊”6组的骨干、党员马伟岱。3年来,他带着几名成员每月开一次“选题策划会”,策划好当月主题,再配上孩子们画的画,居民自己创作的诗歌、摄影作品等,楼门文化更接地气了。

现在,“睦邻坊”已经发展壮大为15个小组,各小组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它们已经成为邻里间沟通的桥梁和情感的“黏合剂”。比如7组规划了院内的停车位,楼里居民再没有为停车闹别扭红脸,大家还特意给楼里开出租车的郭师傅留了入口处的车位作“固定车位”;13组则汇集了楼里能工巧匠的信息,谁家有需要,一个电话拨过去,就有人上门帮忙维修……

3年来,“睦邻坊”为社区、为居民的沟通、协调提供了事无巨细的支持和帮助,让近2万人的社区变得和睦如一家。“如今居民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睦邻坊,还有半夜就来敲门的老街坊。忙归忙,但我们心里的成就感也是实实在在的,不怕居民找,就怕居民不找,这份信任感是最可贵的。”郎林说。

猜你喜欢

红莲展板邻里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邻里+”铸就崇川社会治理“小康梦”
邻里图书馆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用旧展板制作牵引模型滑翔机
邻里之间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展板上的指甲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