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警车里玩的小姑娘
2020-04-24陈策
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但是所有的愿望都有权利被提出。学会区分愿望与现实,是孩子社会化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父母对孩子那些充满好奇的美好愿望加以保护,又需要对这样的区分过程给以引导和帮助。
陈策
清华大学硕士,
家有一儿一女
对于孩子经常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意愿和请求,“不行!”“不可以!”可能是我们惯用的拒绝型回答。尤其是面对一个小姑娘“我要去警车里玩”这么不着调的请求时,你们猜我是怎么坚定地“拒绝”她的呢?
故事笔记
昨天我和女儿去广场上玩,广场上的人很多,广场东侧停着一辆警务值班车,里面坐着一位值班的警察。警车上有一排由蓝色、黄色和红色组成的警灯,外面被大块的透明玻璃罩着,闪动着耀眼的光,在整个广场上显得非常特别。女儿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车,特别好奇,兴奋地指着车对我说:“爸爸,爸爸,我要去那里面玩!”在我微微摇头之后,她的请求更强烈了。无语!她居然要我带她进警车里去玩!
说实话,我当时还有些焦虑——警车怎么能随随便便让我和女儿进去玩呢?!我马上脑补出带她来到了警车跟前,我俩被警察一通呵斥的景象,但又怕如果我不答应女儿,她会大哭大叫,而且我其实在内心深处并不想直接拒绝她的要求,抹杀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这时候,我想起了刘丹老师曾告诉过我的一个办法。于是,我对她说:“好啊,爸爸很愿意带你去玩呢!”
谁知道,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女儿听了之后,看看我,又看看不远处的警车,幸福地笑了,然后,她扭过头去,关注起一个小哥哥正在玩的花样轮滑,很快就忘记了警车这件事。
讨论笔记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妈妈,她困惑地看着我,一脸不相信。过了一会儿,她说:“这也太神奇了!后来大宝就没有再提出要求去警车里玩了吗?”我肯定地回答:“没有。”接着,她问我:“女儿听得懂你说的‘很愿意3個字的意思吗?”我回答:“不知道,不过她没有再提这个要求了。”孩子妈妈对此依然将信将疑。
思考笔记
“宝贝,爸爸/妈妈很愿意......”以前,我觉得刘丹老师教给我的这个句式非常“恶心和肉麻”,让人根本说不出口。那天我第一次说出来的时候,其实也感觉特别的别扭和不自然,好像在撒谎。但是现在,我练习了几遍,觉得说得越来越顺畅,没有了别扭的感觉,反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地想帮助女儿实现愿望的想法。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方法却能有如此让人出乎意料的效果。
我突然有种感觉,每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愿望的时候,都是在考验家长的智慧,如何回应的确是门很深奥的学问。拿警车事件来说,如果我粗暴地回应说:“小孩子应该懂事,警车怎么是能随便进去玩的?!”这不仅不是一种好的回应,还是一种对孩子愿望的负面评价,这其实是等于在告诉孩子:你的这个愿望糟糕透了!那么可想而知,孩子肯定会感觉受到了伤害,会觉得委屈,因为她只是出于好奇心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却“莫名其妙”地被父母批评了。孩子不懂成人世界的规则,并不知道成人是如何认知利害得失的,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喜好,这本身一点错也没有。
想想未来的世界,AI(人工智能)、5G、基因技术......这些可能会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说,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而一个人的好奇心、愿望等这些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教会孩子所有的知识,也不需要,但是我们的责任应该是保护好孩子的愿望,保护好那些珍贵的好奇心、探索欲。
“验证”笔记
有一天,我们在家一起看动画片,女儿看见动画片里有个玩具很漂亮,马上喊道:“妈妈,给我买这个!”孩子妈妈回答说:“假如哪天我看见有卖的话再买。”女儿马上不乐意了,开始大声抗议,老婆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时候,我悄悄地拉拉她的袖子,说:“可以试试说那句话。”此时女儿还在不停地叫喊就要妈妈给她买玩具,老婆实在没办法,只好试着说:“妈妈很愿意买给大宝。”女儿听了,马上停止了喊叫,又安安静静地继续看动画片了。
专家点评
如何回应孩子那些实现不了的愿望?
在现实层面,孩子是不能进入到警车里去玩的,也不可能得到所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物品,大人也不行。但是,任何人都可以有这样的“愿望”,孩子可以有,大人也可以有。当孩子提出一个在现实层面不能被允许的问题时,家长可以首先认同孩子的“愿望”。可能在很多时候,孩子自己也知道一些事情不能真的做,只是想表达出自己的愿望而已。那么,如果此时家长简单地回应“我也期望这么做”,或者“我愿意为你这么做”,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了。不过,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如果孩子真的“信以为真”,一定去警车里玩怎么办?总是要买玩具怎么办?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所以家长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面对这种情景,家长需要反复练习好以下这个复合型的句式:“我愿意......”+“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例如:“我跟你一样,也希望进警车里玩。但是警车(在现实里)是不能让任何人随便进去玩的。”或者:“这个玩具我很希望给你买,但是(在现实里)家里类似的玩具太多,这个就不能再买了。”记住:这种句式,可能是家长不熟悉的,说起来很别扭,所以需要像上面这位老爸那样,先练习三遍,表达得顺利后再使用,就会有效果。
说的时候,请注意以下3点:
●蹲下来,目光直视看着孩子。语气缓慢而平静,不要大声叫喊。
●态度真诚,亲切地说:“我愿意......”
●态度严肃,坚定地说:“......(在现实里)是不可能的。”
如果孩子哭闹,就简单、精准地重复以上3个步骤3遍,每次间隔1分钟。批评和责骂是没有用的。所以,不要批评,更不要责骂。
任何愿望都可以有,但现实中有些愿望不一定能实现,有些事情在现实中也完全不能做。记住,孩子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愿望,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区分愿望和现实。这就是我们为人父母需要完成的功课。
刘丹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毕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督导师(D-06-42),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家庭治疗学组常务副组长。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心理研究所访问学者,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