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学到的事
2020-04-2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漫长假期。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大事件,也使我们有机会和孩子不分昼夜、24小时在一起,有机会和他讨论疾病、健康、生命......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既是对家庭卫生健康习惯、饮食习惯的考验,也是对亲子沟通、亲子关系的考验,甚至是对每一位父母用怎样的心态面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考验。
说实话,我们也不确定这期杂志送到您手中的时候,疫情处在什么样的阶段,但是我们还是想组这样一些稿件,希望家庭别错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更希望在健康、营养方面,给予家庭一些重要的提醒。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吴颖 覃静 高婷 插画|李丽 鸣谢|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01良好的健康习惯会让我们受益,但是如果一些做法过度了,也会对孩子和家庭造成伤害,而且这些伤害还可能会“延时”。
健康好习惯,
不过度,别“过时”
受访专家|崔玉涛(北京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首席健康官)
妈妈带着刚过周岁的宝宝来到诊室,因为一周来宝宝出现流涕、轻微咳嗽,担心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因为孩子没有发烧,所以家里就加强了消毒,每天都用稀释的消毒液拖地,擦拭家具、玩具,孩子的手几乎随时用湿纸巾擦拭,同时也给孩子服用了一些治感冒的中药。结果孩子的情况不但没有好转,从昨天起,咳嗽加重了,似乎还有喘息。
可家长又说,自打离开家,孩子似乎好多了。在看诊的20多分钟内,孩子一次都没有咳嗽。查体也没有喘息的征象。再次询问后,这位妈妈说,家里每天常规使用消毒剂消毒,造成室内味道很大,大人都受不了,可又不敢不用。
这样一来,可以初步断定孩子的咳喘,很可能和家庭过度、不正确使用消毒剂有关。
小心消毒剂“后遗症”
在疫情蔓延的时候,很多未感染的正常家庭,因为担心被病毒感染,经常在家使用消毒剂消毒,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在疫区确实需要消毒,因為疫区有病毒,使用消毒剂可以避免病菌增殖和扩散传播。而未被感染的正常家庭是安全的,没有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消毒剂消毒。有的家长认为,防患于未然,用总比不用强吧。其实,并非如此,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消毒剂,后患无穷。因为用消毒剂擦家具、地板和玩具后,残留的消毒剂会在空气中挥发,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到呼吸道,对呼吸道造成伤害。而残留在家具、玩具表面的消毒剂被孩子摸到,又拿东西吃或吃手,就会把消毒剂吃到肚子里,对肠道造成伤害。
损伤局部黏膜。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待在使用过消毒剂的地方,会觉得眼睛很不舒服,想流眼泪,而且气味很刺鼻,嗓子也很不舒服,这是因为消毒剂进入人体,会使局部黏膜受到损伤,出现化学刺激性炎症,还可出现局部破溃,比如肠黏膜少量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
引起体内菌群紊乱。消毒剂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部损伤问题,还会引|起人体内菌群紊乱,医学上称为“微生态失调”。人体所有暴露的器官,比如:皮肤、眼、耳、鼻、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细菌。这些细菌与人体共存,维持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而消毒剂会杀灭这些细菌,造成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损伤,出现不应发生的疾病,比如过敏、喘息等疾病。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大便带有血丝、经常流眼泪、新出现湿疹、出现无原因的喘息、哮喘加重,有可能就是消毒剂导致的“后遗症”,要及时带孩子去检查,最重要的是,要停止使用消毒剂,不再让孩子生活在消毒剂挥发的环境中,继续受伤害。
勤洗手不能当作“过去时”
我们都知道,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染弓|起的。飞沫传染是通过病人口腔的飞沫把病毒带出来,比如病人打喷嚏、咳嗽,如果有人与病人距离较近,飞沫就会进入他的呼吸道,因而被传染上。病人如果打喷嚏的时候用手捂着嘴,又不洗手,他的手上也会带有病毒,他的手接触到的地方都会染.上病毒,其他人又接触了这些地方,因而被感染,这就是接触传染。实际上,呼吸道传染病都具有飞沫传染的特点,并非只是新型冠状病毒特有的。
虽然疫情会得到控制,生活也将逐渐回归正常,但并不是说,我们今后就可以忽略洗手,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一直是“现在进行时”,这不仅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而且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会让每个家庭成员受益。但注意,不要常用含消毒剂的湿纸巾或免洗洗手液擦手!
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除了教孩子勤洗手外,要告诉孩子,咳嗽、打喷嚏的时候不要对着人,要用纸巾或手肘处捂住口鼻。平时尽量少带孩子去通风不好的地方,在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戴口罩仍然是必要的。
疫苗不能被遗忘
疫情严重的时候,很多家长担心带孩子去医院被感染病毒,推迟了带孩子去医院接种疫苗的时间。疫情过后,要检查一下孩子的预防接种本,看看有没有被遗忘的疫苗,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补种上。
疫苗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疫情之后,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的疫苗接种,像流感疫苗等疫苗,应该每年给孩子接种。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接种过多的疫苗,会影响孩子免疫力的成熟,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疫苗作为异体蛋白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避免患上疫苗所预防的传染性疾病。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一次对数百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这个过程与生病一样,会不断地刺激免疫系统成熟,不仅不会降低免疫力,反而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之一。
画重点
消毒剂会对呼吸道和消化道造成损伤,家长要警惕消毒剂对孩子造成的“后遗症”。
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疫苗是孩子获得免疫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孩子仅仅因为疫情耽误了疫苗接种,过后要及时去补种。
02科学喂养,合理营养,不是在特殊时期才要被重视的事,而应该是养育中时刻被遵守的原则。科学的营养原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均衡、适度。
营养好习惯,
阻挡呼吸道疾病的屏障
文|蒋竞雄(博士、研究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小儿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春季依然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但这不是呼吸道系统“孤军奋战”能抵挡的,必须依靠人体的整体抵抗能力来“应战”。这些营养好习惯,有助于帮助身体提高综合能力,抵御住呼吸道疾病的入侵。
勤喝水,不是一次喝大量的水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口腔和咽部黏膜是防御致病物质的第一道防线,黏膜良好的水合状态可增强第一道防线的功能。
婴幼儿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喝水,家长应给孩子定时地“勤喝水”,“勤”就是让孩子少量、多次地喝温开水,每次2~3口,每半小时左右喝一次,而不是一次大量地喝水,很长时间不再喝。因为只有勤喝水,才能起到让口腔和咽部黏膜尽可能地保持水合状态。至于孩子喝水是否足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尿量、排尿频次和尿的颜色判断:尿的颜色淡黄、1~2小时左右一次、每次100毫升左右或以上,是孩子喝水是否适量的简单判断方法。
避免让孩子喝甜饮料,不要用果汁、菜水代替白开水。
饮食均衡,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孩子每天的饮食应该至少包括蛋白质类食物、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维生素类食物几大类。蛋白质类食物有助于增强儿童抵抗力,1岁以上的孩子每天喝奶500毫升、吃蛋一个、吃肉类50克,便可以基本满足蛋白质供应的需要了。碳水化合物包括各类主食和水果,适量即可,不需要多吃。维生素类食物包括各类蔬菜,每天需要吃适量。
注意:少给孩子吃油炸、煎炒类食物,避免上火。因为人体一旦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发炎、咽喉肿痛等状况,都可能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
每天称量体重,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的孩子的户外活动普遍较少,这次疫情期间,包括疫情暂时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孩子的户外活动都会变得更少。居家时间增多之后,会使孩子的能量消耗减少,进食的机会还增多了,这就容易导致体重增长过多。一般来讲,3岁以上,儿童每月体重增长的平均值为0.1千克。所以,建议家长每天为孩子称量体重,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现孩子有体重增长过多的情况,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孩子调整主食、水果等糖类食物的摄入量,还要选择适宜孩子的室内运动方式,促使孩子每天达到一定运动量。
观察便便,保持肠道健康
人体的抵抗力与肠道健康的关系紧密,因此,维持良好的肠道健康状况,就是增强抵抗力的基础。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排便情况,简单地判别他的肠道健康状况:6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每天都有成形的黄软便,说明肠道基本健康。如果孩子出现了便秘,可以采取适当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或服用益生菌制剂的方法进行调节。
从食物中难获取的营养素,适宜补充
维生素A、维生素D都是可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营养素,但是维生素D几乎没有食物来源,维生素A也难以单纯地从食物获得到足够的量,所以建议每天给孩子补充预防剂量的维生素AD制剂,如每天补充维生素D500~700国际单位、维生素A1500~2000国际单位。
另外,因为特殊情况,孩子的运动量减少后还可能会导致其钙流失增加,所以除了建议让孩子增加一些适宜的抗阻力运动(如跳绳、踢毽、原地蹦跳)以外,也可以在特殊时期适当地给他增加一些钙剂补充,如每天补充200~300毫克的元素钙。
03大事件后,关注孩子的心理紧张
文|雷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次的事件,可能是孩子经历的第一次重大事件。不能出家门的困惑,紧张的社会氛围,焦虑的父母,电视里每天播放着医院的画面,经常听到“死亡”“危重”这样的字眼......这些印象都不是随着疫情缓解就能即刻疏解的,这些负面的感受,可能会内化在孩子的心里,变成一种长期的紧张,甚至创伤。
怎么知道孩子需要帮助?
观察孩子平时的状态,比较明显的症状有:做噩梦、尿床、饮食或睡眠障碍、成绩下降、攻击性增加、极端行为、疏离家庭和朋友。其他的症状可能有:变得安静、退缩,如果是青少年的话,阅读的时间可能比以往更多,不像從前那样愿意出去和朋友玩。青少年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的这些表现极易被忽视,因为它们很可能恰恰是父母所希望的。
提供孩子宣泄焦虑的渠道
在大事件发生后,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允许他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可能会出现的行为退缩,比如更加黏人,害怕单独睡觉,等等。最重要的是保持日常活动的规律性,帮助孩子恢复安全感和正常感。也要给孩子宣泄焦虑的渠道:比如通过一些家庭游戏的方式来释放孩子的紧张,鼓励孩子画出他们害怕的东西,也可以鼓励他画出美好的东西。另外,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助人方式的建议:比如可以捐些钱给相关的救助基金会、花钱买些救灾物品寄给需要的人。鼓励大一点的孩子向你谈他的想法和感受,或者是给灾害的幸存者、救灾者等人写一封信,这些信不一定非要寄出,但是写出来,可以释放孩子的担忧和消极的情绪。
让孩子能感到他是受到保护的
孩子的焦虑和紧张还是由内在的担心和害怕造成的,因此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放下担心,感受到自己是受保护的。
首先,父母应该先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要知道,父母担心或焦虑时,孩子会感受到,父母越紧张,孩子就会变得越紧张。可以告诉孩子你也会害怕,但是可以强调你知道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其次,要和孩子一起制订好计划,让孩子确信,如果自己周围发生糟糕的事时,父母和自己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出事了,孩子该给谁打电话,或该上哪儿去。可以给孩子一个夹子,里面写好一些重要的名字、电话号码,让他时刻带在身上或放在书包里,给孩子安全感。
最后,各年龄的孩子在重大事件发生后,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安全,因此要反复向孩子表明,家人会做一切来保护孩子的安全,让孩子确信即使发生了糟糕的事,他也会得到照顾。
重要提示:当我们已经对孩子的心理紧张和因心理紧张而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无法调节的时候,可以及时向专家或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求助。
04在这样的大事件中,给我们和孩子留下了很多可以延展的话题,从什么是疾病,到如何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从生命教育到学会对这世界上一切物种的敬畏;从感恩教育到心理调适,值得我们抓住契机开展的家庭教育太多了!
一次家庭教育的
良好契机
在北京市妇联联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父母必读杂志社共同推出“陪伴,我们在一起”的线上主题活动中,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分享了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在疫情严重的时候,给了万千家庭温暖而有力的支持,在今后的日子里,也依然可以成为家庭进行亲子沟通、共同成长的指导。
可以持续进行的感恩教育、职业教育
提议者|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在疫情最关键的时期,到处可以看见感人的画面,有无数工作者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大家的安全。比如,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挂帅出征;全国成千上万名医务人员紧急奔赴前线,一线医护工作者成为这场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除了他们,还有更多默默守护着大家安全和生活的普通人,警察、保安、社区工作者......
虽然疫情总会过去,但是这些画面都会定格在孩子脑海中,正好可以成为我们持续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比如经常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社会的每一个职业对自己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孩子理解,我们生活的安全与安宁是一批有担当的人共同守护的,由此让孩子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感恩之心,也理解到正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普通人,用平凡造就着一个伟大的国家。
此外,对不同职业的观察和理解也有利于帮助孩子探索未来的职业方向,树立人生目标,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更让孩子认识到社会是一个整体,需要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共同努力,社会才能安定美好,从而又把责任感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
教给孩子们什么是“敬畏”
提议者|兰海(上濒教育机构首席研究员)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就一直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了对其他生命的敬畏。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就在我们跨年的时候,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却没能进入2020年。
中国疾控中心认为,与2003年暴发的SARS一样,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也可能来源于蝙蝠。这次疫情的发源地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很可能是市场中售卖的某种“野味”携带这种病毒,又传染给了人类。
其实除了SARS、新型冠状病毒,近20年来,很多病毒的暴发都与蝙蝠有关。蝙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病毒库”,目前在蝙蝠体内已经分离出超过80种病毒。
但是,罪魁祸首不是蝙蝠,也不是“野味”,而是人类自己!因为,动物与人类有着同样的生存权利,每一种生命都应该享受这个世界上的阳光和空气,它们不应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让路,更不应该因为人类无止境的口腹之欲而丧命甚至遭到灭绝。
对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该心存敬畏,这也许是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和孩子长期讨论下去的话题,也是掌管未来世界的他们必须具备的态度。
学会有效陪伴
提议者|王东(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漫长的假期里,我们必须24小时和孩子在一起,也许这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当我们真的有了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时,我们真的是合格的陪伴者嗎?
有效陪伴,套用一句时下的流行语,应该是:“我不要你觉得你在陪我,我要我觉得你在陪我!”很多父母觉得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待在家里,或者认为陪伴是督导孩子写作业、指导孩子学习,但孩子所理解的“陪伴”并不是父母空间上和自己在一起,他最在乎的是父母是否用心和真诚地陪自己玩。与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闲聊、一起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都是一种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也是充分了解孩子的机会,通过陪伴与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陪伴的本质是一种平等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平等是陪伴的前提,否则,陪伴就演变成了说教。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将孩子的独立性置于亲子互动的前提,在陪伴中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诉求,避免居高临下对孩子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否则,更多时间的相处,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更多的说教,而不是陪伴。
不断补充关于疾病的科普知识
提议者|徐凡(心理学专家,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这次疫情,也给全国人民上了一节疾病知识的大课,其实关于疾病和健康知识的补充,应该成为我们的家庭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这部分的知识,孩子需要补,家长更得补。但是,无论是网络还是书籍上,关于疾病的科普资料很多,父母可以选择来自权威渠道、内容可靠的信息,根据孩子的理解力,加工一下,再讲给孩子。这里,“加工一下”很重要,因为只有父母才知道自己孩子的认知水平。通过父母的讲解,孩子对事情有了客观的认知,才能更主动地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也会和父母一样,建立起战胜病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