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历史性飞跃的重要动力
2020-04-24王向军
王向军
【关键词】中华文化 时代张力 科技信息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精神支柱
中国曾领先世界2000年,但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以及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野蛮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之带来的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列强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文化的内蕴动力鼓舞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化危为机。
中华文化内蕴着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自强信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自救和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自强不息”不断释放出的百折不挠的刚强勇毅。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的:“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围追堵截啊,什么封锁线啊,把它们通通抛在身后!”
中华文化孕育着涓滴大海的合群精神,推动个体力量汇聚成民族独立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传统文化孕育出持之以恒的坚韧品格,把铭刻在文化基因深处的爱国情怀持续不断地释放出来:中华民族最终得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根本在于走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壮烈;在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勇;中华文化孕育出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出百川归流、涓滴入海的民族自强伟力。
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活力之源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消灭贫穷,满足人民群众对过好日子的期盼,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把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调动起来,把一切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量都释放出来。在这种历史性转换中,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极大地释放了“富起来”的活力之源。
中华文化内蕴着“和合”精神,最大程度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识。“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文明浩浩汤汤,穿越历史,延续至今,究其内在本质,不过一个“和”字。“和”文化赋予现实语境,就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思想。这种包容思想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吸收借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切成果;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坚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文化多样性。
中华文化内蕴着“革旧鼎新”的革新精神,最大程度上释放了改革活力。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文化的时代张力集中表现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旧鼎新精神。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热烈参与,是因为它契合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同时蕴含着新的时代精神,给中国带来了繁荣富强的希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光明前景。
中华文化蕴含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精神支撑
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正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目标。“强起来”就是要在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自信自强思想特质,这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就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重人”“重德”“重和”等提升文化自信的丰富资源;就精神气质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强不息”等提升文化自信的独特特质。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自强、公忠、廉洁、修身等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没有中断的根基,是我们坚持文化自觉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的底色。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这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何以复兴,再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给出了答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奋斗精神的指引;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奋斗精神的指引。“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中华文化蕴藏的丰富养分是信息文明时代立德树人的思想宝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正确的宇宙观“天人合一”、世界观“协和万邦”、人生观“自强不息”、价值观“忠孝节义”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四观”是中华文化的时代张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对“四观”的培育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时代新人的培养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作为中国当代的“國学”,融入到培养体系,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日常,使优秀的文化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入脑入心,并切实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善于创造的民族。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影响形成了民族精神的根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华文化孕育的天下视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
当今世界,人类正共同面对恐怖主义、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诸多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人类的智慧。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下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了文化基石。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态度。“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中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大同思想。“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传统文化蕴含着“协和万邦”“和恒四方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等大同思想。进入21世纪,人类发展遭遇了一些相似的境遇和共同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了横亘在全世界面前的时代问题。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给予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比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以和邦国、和而不同意识等,立体而系统地呈现出有别于西方传统模式的思维和理念,彰显出中华文化造福人类的巨大潜力,彰显出东方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兼容并蓄的思想理念,滋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精神是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机制。通过倾听世界的声音,推动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力主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各个文明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成功,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就越能推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