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箭雄魂
2020-04-24孟奂
孟奂
大海捞针 砥砺前行
某年8月21日,某重点型号定型外场试验首发失利,给试验蒙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阴云,尤其是担任总设计师的董秉印憔悴了许多。他本来就有心脏病,如今更是彻夜难眠,食不甘味,只觉得气短胸闷,心房颤抖,浑身乏力。他强忍痛苦,顶着压力,组织试验队同志开始了千里戈壁搜寻导弹残骸的战斗。
寻找导弹残骸谈何容易!整个靶场面积达7 000多平方公里,导弹又是在几千米的高空爆炸,其弹片散落区域很难确定。为了寻找导弹残骸,试验队与基地官兵组成了百余人的搜寻队,在茫茫戈壁瀚海开始了“大海捞针”的壮举。
盛夏的烈日将千里戈壁烘烤得像火炉一样。戈壁滩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以外,连一个参照物都没有。怎么办?董秉印提出了“德国人找针的战术”。他让搜寻队拉来了向日葵秆,将戈壁滩分割成一个个小方块,标上坐标,然后将搜寻队员排列起来,一个方块一个方块地搜索。董秉印和几位年过花甲的老高工咬紧牙关,一直坚持在搜索残骸的现场。艰难的搜寻使队员们脚上磨出了血泡,嘴唇干裂得渗血,眼睛也肿得像桃子一样,但大家谁也没有一句怨言。经过几天拉网式的寻找,仅找到了部分残骸碎片。董秉印经过分析弹片散落的状况,又将搜寻队员们集中在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像过筛子一样反复查寻,硬是将指甲盖大小的残片都找了出来。望着上千块残片,试验基地司令员称赞说:这残骸是基地有史以来找得最完全的一次。
发射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面对巨大的压力,董秉印说:“我是总设计师,我只能凭数据说话!”为了彻底查清故障原因,董秉印带领科技人员顶着压力艰苦奋战了364个日夜,在分析残骸的基础上,冒着生命危险对装有火药的发动机进行了解剖,对任何一个疑点都进行反复的验证。经过近百次的试验,获得了上千个数据,终于找到了事故原因。
当重点型号定型试验圆满成功时,整个实验指挥大厅一阵欢呼。年近花甲的董秉印禁不住从座位上跳起来,与研制人员和部队指挥员紧紧拥抱,泪如泉涌。
重点型号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空空导弹的研制由仿制到自行设计,攀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所用经费最少、研制周期最短的纪录。
此刻,董秉印长期高度紧绷的神经得到片刻的松弛:终于可以向党和祖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对跟着他艰苦奋战的同志有一个圆满的交代了!
呕心沥血 命以铸箭
按说,董秉印功成名就了,完全可以停下来歇歇脚的,但他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登攀的人。为了新一代导弹的研制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他坚定执着地向有关部门汇报自己的构想。终于,他等来了新的指令:研制我国自己的新一代导弹。中国空空导弹研制翻开了新篇章。
新型號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难度型号,国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具有类似型号的研制能力。自主研制,能行吗?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疑虑,董秉印说:我当总师,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我只想我们国家的空空导弹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人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说“不”。
为了新型号的研制,董秉印拼命了!晚上他挑灯夜战,节假日都独自关在办公室里孜孜不倦地学习;工作上他不耻下问,无论是外国人、中国人,老同志、新同志,他见人都问,见机会就学。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刻苦钻研获得的知识,认真分析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很快确立了系统严谨的设计思路,亲自动手编写了39页、两万多字的总体研制规划,提出了一整套型号研制和型号管理的途径、方法和措施。一位当年曾声言,中国要研制新一代导弹,必须由外国人来担任总设计师的外国专家,也佩服地说:“董,真了不起!”
然而,型号研制正进入关键时段,总设计师董秉印的心脏病却开始恶化。
1998年4月,董秉印奔赴西北大漠开展研制攻关。由于高强度超负荷运转,他的心脏病更加严重,身体极度虚弱。同事们看着他灰黄的面色,都非常心疼。院领导多次来电劝他注意保重身体,但他都说没问题,他能坚持。用户领导看到他日益加重的病情,亲自安排他住院治疗。
被强行安排住进医院的董秉印,人在病床上,心仍在外场试验现场。病情稍稍稳定,他就把有关人员叫到病床前,分析研究外场试验攻关。
1999年6月,董秉印外出开会协调工作。同行的一位同志见他把速效救心丸当作普通药物服用,十分动情地说:“董总,您平时总让我们注意身体,您自己却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这不行啊,重点型号离不开您呐!”
董秉印笑笑说:“我这一生没什么别的要求,就想为国家再干一个重点型号。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们就把我埋在研究院的雪松下,上写‘董老头三个字。我活着和你们一起研制重点型号,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重点型号干成!”
董秉印就是这样押上生命和时间赛跑。他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但他每天仍繁忙工作10多个小时。
当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新型号地面加载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时,董秉印却在严重透支着自己的生命。一天夜里,他加班回家上四楼时,心慌气短四肢无力。他扶着楼梯一步一喘,歇了六次才到了家门口。推开房门,他就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下子倒在沙发上。老伴又一次把他强行送进了医院,医生告诫董秉印:“您的心脏比一般人大得多,就像埋在您身体里的一颗定时炸弹,非常危险,千万不能劳累……”然而,他仅仅住了10天就又坚持出院,马上投身到紧张的工作中。看着董秉印那表面上健壮的身体,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无情的病魔正在疯狂地摧残着董秉印的心脏,那颗不堪重负的心脏,随时都有可能停止跳动。
2000年6月30日的早晨,董秉印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推车走出家门。他像平常一样微笑着与晨练中的人们打招呼。碰上型号线上的同志,他又叮咛了一番。买过早点,他竟忘了自行车,径直朝家走去。
脚下,走了几十年的这条路,仿佛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模糊。路的两头,家中的老伴在等着他,办公室的同志们在等着他,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和集团公司的领导在等着他,还有一大堆急待处理的工作在等着他……
然而,“连轴转”的高度疲劳伸出了手,拉响了死亡的导火线。董秉印怀揣的那颗“定时炸弹”被引爆了……在周围同志们的惊呼声中,他像一座山一样訇然倒下。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7时零5分,董秉印那颗不堪重负的心脏,永遠地停止了跳动。
继承遗志 接续奋斗
董总走了,一个用生命铸造卫国神剑的勇士,带着无限的留恋和遗憾,永远地走了!一位航空工业的老战士,带着61载的岁月风尘,永远地走了!
知父莫若女。董秉印的女儿在告别仪式上说:“父亲一生为人坦坦荡荡,他能干他想干的事业。如果有遗憾,是父亲未能看到型号的研制完成。恳请为同一目标而工作和奋斗的同志们,在完成新型号任务庆功会上,不要忘记告诉我父亲一声。”
鲜艳的旗帜下,航空人在拼搏。接任型号总设计师的樊会涛,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全力支持下,带领型号线上的同志们,在董秉印未竞事业的跑道上,冲刺向前!最终,该型产品以优异成绩通过定型试验,在中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书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这也是对董秉印的最好告慰。
今天的导弹院,历经四次创业,已成为能够自主研发、生产第四代空空导弹的“国家队”,正向世界一流的目标发起冲刺。董秉印的初心不曾远去,铸箭人的奋斗永远接续。从昨天到今天,董秉印奔涌于心的浩荡正能量,正感召着新时代铸箭人树航空报国之志,担科技强军之责,把智慧和汗水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周良海)
编者心语
编完文稿,我仿佛眼看到董秉印的形象,感受到董秉印的血性,触摸到董秉印的灵魂。我的心被感情的潮水激荡着,经久难平。我脑海里清晰地闪烁着两个大字:“脊梁!”
是的,董秉印,一位将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祖国航空事业的老战士,他就是脊梁!
是的,董秉印,一个用生命铸造卫国神剑的勇士,他就是中国的脊梁!
董秉印严谨勤勉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攀登的工作态度,无不具有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同样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新时代需要这样的科技大家!
董秉印赤诚的报国之心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无不让我产生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受。中国需要这样的“脊梁”!
何谓“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崛起与飞跃,靠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有了一批批前赴后继、鞠躬尽瘁的“中国的脊梁”。
革命战争时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先驱者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家夏明翰、“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方志敏、“为了新中国,冲啊!”的战斗英雄董存瑞……回首这段历史,绚如焰火。
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两弹元勋邓稼先、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人民勤务员雷锋、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仰望这群英雄,灿若星辰。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人民医学家吴孟超、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矿山愚公李双良、用生命诠释改革开放同龄人的责任与担当的李向群……追寻这群楷模,光芒璀璨。
一座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一根根挺立的脊梁,崛起的是山峰。伴随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正是无数这样的如山峰般巍然挺立的脊梁,支撑起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的伟岸身躯。他们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高于云天的理想和坚如磐石的信念,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它是生生不息的传承基因,必将产生薪火相传的辐射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董秉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矢志报效祖国、勇攀科学高峰的一生,正是青春大写的真实观照,正是对“中国的脊梁”内涵要义的精准诠释!
新时代需要更多的董秉印式的“脊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董秉印式的“脊梁”!
在创造历史伟业的前进征程中,让我们坚守初心,勇于担当,挺起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