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专题(上)
2020-04-24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2019年10月1日,“共和国勋章”共被授予8位在自己的领域有卓越成就,为共和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愿将一生献宏谋——于敏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又率领团队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名字解密后,于敏先后获得“两弹一星”功勛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解读
二十八载隐姓埋名,他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获得众多荣誉后,盛名之下的于敏依旧保持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于敏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许身报国铸辉煌——黄旭华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59年,毛泽东同志一声令下,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彼时,处于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向我国施加核威慑,摆在国家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造。
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调往北京参加研究。出发之前,因为涉及机密,黄旭华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承担什么任务。到北京之后,他立刻被“留”了下来。调到北京做什么,连对妻子,他都得严格保密。
实际上,当时任何国家,有关核潜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机密,黄旭华和他年轻的“战友”们,很难拿到一点点关于核潜艇的现成技术资料。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我们的办法叫骑驴找马。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先上路,绝不能等。”黄旭华回忆道,工作启动后,团队上下开始大海捞针、遍寻线索,甚至“解剖”核潜艇玩具模型,研究核潜艇的内部结构。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自豪地说。
解读
“‘痴和‘乐两个字是我一生的写照。痴迷核潜艇,献身核潜艇,无怨无悔;乐观对待一切,在生活与工作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苦中有乐、苦中求乐、乐在其中。”黄旭华如是说。60余年风雨兼程,赫赫而无名,去家离乡,黄旭华却无怨无悔,他是祖国最可骄傲的儿子。
一生许国终无悔——李延年
解放战争中,他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和国民党军拼过刺刀,在山势险峻的湘西和土匪“掰过手腕”。遵守军纪,坚守战场,是一名最合格的战士。
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带领官兵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40多个人,两夜一天的战斗,李延年带领官兵坚守阵地。直到得到上级命令才撤出阵地。他因此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荣立特等功。
凯旋之后,他继续投身国防事业,上世纪70年代来到祖国南疆,从此扎根祖国边陲。
他就是李延年。离休之后的李延年生活低调,经常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传承战斗精神,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中弘扬优良革命传统。
91岁的李延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位一生默默奉献,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军队老党员。
解读
“所有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都是国家对所有烈士的褒奖,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为新中国牺牲的英雄们。”在战争年代里,李延年如同一株仙人掌,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有种压不垮的气势;在和平时光里,李延年如同一盏灯,继续发挥余热,将爱国的精神播撒在青少年心间。他的一生,值得我们铭记。
人民代表为人民——申纪兰
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申纪兰成了副社长。但在她心里,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为啥妇女的劳动报酬要少一半?
按照当时的分工计酬方式,如果男人干一天活计10个工分,那么妇女只能计5个。不平等的报酬挫伤了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很多妇女只愿意干“家里活”,不愿出门参加社会劳动,而这又成为阻碍妇女地位提高的关键。
申纪兰走家串户,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同时努力做男社员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男女同工同酬。
很多男社员不同意。经申纪兰申请,社里专门给女社员划出一块地,和男社员进行劳动竞赛。男社员认为稳操胜券,该休息就休息;被发动起来的妇女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始终在田间争分夺秒。最后,女社员赢得了竞赛。这场劳动竞赛在西沟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男社员都开始支持男女同工同酬。
不久,全国妇联、山西省妇联的同志也来到西沟村。一是考察,二是帮着申纪兰出谋划策。在妇联的支持下,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妇女提高劳动技能,还设立了农忙托儿所,使妇女能专注劳动。到1952年,西沟村已经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
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
除此外,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方面,她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解读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但她只把荣誉看作一种鞭策。她“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话语,成了自己对人生的一种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