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龙2”号的来信

2020-04-24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雪龙海冰科考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咱们国家极地科考破冰船的一名新兵,我叫“雪龙2”号。我有一个大哥叫“雪龙”号,他已经往返南极30多趟了,比我有经验多了。2019年我第一次去南极,心里真是既激动又紧张!悄悄告诉你们,虽然我大哥比我有经验,但我的装备要比大哥先进多了。哈哈,一会儿我再给你们详细介绍!我的第一次南极之行是大哥陪我去的。我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正好赶上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有很多市民过来看我。大哥“雪龙”号是10月22日从上海起航的,我们在南极中山站会合。

你们可能要问,为什么大哥不直接护送我去南极呢?当然不是大哥不管我,是因为去南极的路是要自己走的,不然我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大家不知道,启航之前,我已经“训练”半年了,我在东海和南海试航了好几次。在南海还与台风“杨柳”交过手,她并没有把我怎么样,反倒是给我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台风卷起的大浪正好检测了我的“减摇水舱”功能,我这个水舱一旦监测到2米以上的涌浪,就开始工作,最多可以将船身左右摇晃的幅度减小一半。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先给大家看一张我的照片吧。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和大哥“雪龙”号很像?因为我们是兄弟嘛!

我有122.5米长,22米宽,比大哥“雪龙”号短了一些,他有167米长呢,不过我觉得我的身材刚刚好。大哥比我胖,有2万多吨的排水量呢,我才1.4万吨,现在不是流行减肥嘛,我更符合现代审美,哈哈。好吧,是时候展现一下我真正的实力啦!

“铜艏铁艉”

作为破冰船,我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冲破南极海域的海冰。大家知道,即使是在夏季,南北极的海面上还是会有很多浮冰,更可怕的是巨大的冰山,它们能够将大多数船只阻挡在距离南极大陆数十千米以外的地方。我不怕!因为我有“铜艏铁艉”,我的头部和艉部都可以破冰。我可以在1.5米厚的海冰加20厘米厚的积雪上,以2~3节的速度航行。我的船首具有冲撞破冰的能力,船尾能确保在10~15米海冰脊(含4米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中不被卡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还记得大哥2014年在南极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破冰船的时候,就是被大块浮冰围困了。透露一个小秘密,我大哥的破冰能力真不太强(千万别告诉他是我说的,哈哈),他是依靠那巨大的身躯把冰压碎,然后在冰面上推出一条航道航行的。所以,当海冰前后夹击时,他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和动力来压碎海冰了。我就不一样了,我可以在海冰区快速掉头、转向,尤其是在南极近岸冰情复杂、水域狭窄的环境中,我更加灵活。所以,我大哥每年3月份必须从南极返航,不然等南极进入冬季,大陆周围的海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而我则可以多待一些时间,即使海冰多一些、厚一些,我也不怕。

“智能大脑”

我比大哥聪明,这是工程师说的,不是我说的,我特别不善于夸奖自己,嘿嘿。我有一个“智能大脑”控制着整个船体系统,我身上遍布了7000多个智能感应点,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一样,可以感应体内以及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我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脑能储存复杂的信息,帮助我不断优化船体功能。我的船舶智能航行系统,可以让驾驶员们轻松驾驶,哪怕坐在那里休息一下也没问题,因为我可以自动驾驶。当遇到特别恶劣的海况时,我的航行分析系统和航线优化系统会自动启动,经过智能评估后,再交给他们选择航路。工程师们在我诞生之初,就给我的每一个零件,甚至是每一块钢板都建立了数据库档案,实现了“全船电子档案管理”。这就像体检中心每年给你们的体检数据一样,持续反映着你们的健康状况。我的“神经系统”会时刻记录和对比我的“体检数据”,哪里出現了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尽快得到维修。

“定点悬停”

大家都知道,在陆地上开展科考活动,通常要先确定一个科考地点,然后在这个位置上连续开展工作。那么在海上呢?海上大风大浪是家常便饭,海中的涌浪更是一刻不停,一般的船舶在海上很难固定在一个点上。在海边生活的同学可能见过,即使已经抛锚的船舶,也有可能被海水推到不同的位置。更何况在数千米深的大海中,停船抛锚根本不可能,哪有几千米的锚链呀,即使有也不可能将船始终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我的大哥“雪龙”号也是只能绕着某个工作点来回航行,以获得科考数据,或者投放科考设备。我就不一样了,我的身上安装了两套“动力定位系统”,哪怕海上有6级大风和1.5节的海流,我也不怕。我身上的推进器、船舵、艏艉的侧推器互相配合,根据风向和海水流向调整船的位置,实现了海上“定点悬停”。

“腹中月池”

对于科考队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安全。在南北极开展科考活动时,我大哥“雪龙”号的做法就是让科考队员在船舷边或者船尾,利用绞车或者A形架,向海中布放探测设备。风浪过大、温度过低、船体摇摆,都会给科考队员带来危险,特别是进入南极大陆近岸海冰区,浮冰太多、太厚,科考设备根本下不到水中去。我听大哥说,往年到达南极后,有的科考队员采集数据心切,就利用船边的海豹洞,下船后踩着厚厚的海冰和浮雪,在晒太阳的海豹好奇又不屑的眼神中,小心翼翼地走到洞口边,投放小型设备采集数据,真是难为他们啦!

“雪龙2”号

我的又一个秘密武器在我的腹部,这里有一个3平方米的“深井”。船中有个井,那不就是船体破了个洞吗?那船不就漏水了吗?你是不是脑海中有一万个问号在闪动?你没有听错,这就是我的“月池系统”。科考设备可以从“月池”直接投入海中,哪怕航行在海冰区,科考队员也可以在我“温暖的腹部”开展工作,不会漏水也不会堆积碎冰。这个“月池系统”采用了水密形式,配合抽水系统和底部加热防冰、除冰措施,既保障了科考工作正常开展,又保证了船上人员的安全。

除此之外,我还有很多十分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在甲板的每一个台阶上,都安装了智能加热系统,避免进入冰区后,科考队员因台阶结冰而滑倒摔伤。我还是个“绿色环保小卫士”,安装了特殊的尾气处理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好了,这次就写到这里吧,我只要有空就会再给你们写信的,如果你们有什么想跟我说的也可以来信告诉我哟,再见!

淘气章鱼的独家花絮

眼睛在天上

你们知道吗,“雪龙2”号之所以能够在南极海域驰骋冰原,除了凭借超强的双向破冰能力,还要依靠他那些视力超级好的眼睛。什么,你没找到眼睛?那当然,因为他的眼睛呀,都在天上,它们都是“千里眼”!神奇不神奇?稍等一下,让我数一数:海一C、海二A、海二B、高分一、高分三、高分六、北京二、中法海洋……反正就是很多!它们可都是高分辨率的专业卫星,比如“海一C”就是“海洋一号C卫星”,它在“雪龙2”号出发前就已经探好路了,南极周边海域,特别是中山站附近的埃默里冰架的冰情,它都看得一清二楚,冰山的位置、冰川的分布情况、冰裂隙开裂的情况,尽收眼底。还有未来的天气、冰山的走向等事关安全的重要信息,卫星也会及时告知“雪龙2”号。瞧,这些“千里眼”现在正盯着他呢!

艉部快被冻僵

进入南极周边海域的浮冰区后,“雪龙2”号终于见到了大哥“雪龙”号。大哥低调沉稳地跟在后面,让弟弟在前面开路,小试一下“牛刀”。第一次和坚硬的海冰碰撞,虽然知道它们不是自己的对手,但“雪龙2”号仍然小心翼翼。就像老南极科考队员常说的“对大自然一定要心.存敬畏,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雪龙2”号先是减速慢行,小心地开进浮冰区。清水区边缘的海冰非常薄,都没有感觉到碰撞,就全都裂开了。随着逐渐深入,海冰的厚度也在增加,船头发出了“咔嚓咔嚓”的响声。大哥“雪龙”号在身后给弟弟打气。在距离中山站十几千米的地方,海冰已经达到了3米厚。“雪龙2”号还没有使出最大力气,就已经开了这么远。“是时候试一试你的‘铁艉啦!”大哥有点儿羡慕地催促弟弟采用船尾破冰。只见“雪龙2”号先是一个后侧转向,“铁艉”一下就将侧面的海冰击碎;然后加速倒车,海冰被压到身下;接着一个“神龙摆尾”……不一会儿工夫,海面上被“雪龙2”号生生推出一小块清水区。不要小瞧这一小块清水区,如果大哥“雪龙”号当年有这个本事,他在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时候,就不会自己也被困了。不过,经过这一番折腾,“雪龙2”号的艉部留下了一层冰屑,据他说,当时自己快被冻僵啦!

單打独斗的“尾巴”

你们肯定不知道,“雪龙2”号还有一项“特异功能”。他有一条能断开的小“尾巴”,扔到海里可以漂泊两年,抓到很多深海生物。等“尾巴”收获满满了,“雪龙2”号再把它捞上来。科学家们管这条神奇的“尾巴”叫作“生物捕获器潜标”。“尾巴”长得像糖葫芦,由一个一个浮球穿连而成,外表是鲜艳的橘红色,能够浮在水面上。“尾巴”末端有一套大型仪器,包括摄像机、生物诱捕器、电池等,最下面还坠有压载石。“尾巴”可以独立运转两年之久,等约定的时间一到,压载石脱落并沉入海底。在浮球的牵引下,“尾巴”浮向海面,“雪龙2”号就可以把它捞上来了。是不是有点儿像小壁虎断尾巴的故事,不过“雪龙2”号的“尾巴”还能回收再利用,事半功倍,是不是很神奇?

(自然资源报社 徐小龙 供稿 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供图)

猜你喜欢

雪龙海冰科考
“雪龙2”号出征南极
“雪龙2”出征
恐龙跑得快吗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纪行(三)
雪龙2号首航南极
南极海冰融化致帝企鹅减少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识别研究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