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学段寓言教学模式探究
——以《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为例

2020-04-24吕晓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羊圈学段寓言

◎吕晓佳

寓言是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必定会收录的一种文体,寓言通过一段短小精悍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向善向美”的阅读感受。关于寓言教学的策略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发挥寓言的德育作用,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人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和感知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有人倡导在合作探究中挖掘寓言意义的多种可能性。于强认为当下的寓言教学存在“学段目标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各个学段的寓言教学在教学流程、教学重点、寓言揭示的策略等方面如出一辙。笔者也认为,不同学段的寓言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中应有不同的侧重,课程标准则是我们最可靠的指路牌。本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针对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的寓言教学,尝试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寓言文本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师应该依据课标所要求的本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指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上,并遵照儿童语文学习上的认知规律,建议多识少写,让学生尽快学会读书。在阅读方面,第一学段应侧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与积累。温儒敏(2016,2018)指出,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部编教材也顺应此需要,提出“1+X”的教学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课外阅读的文章,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寓言型课文应该大体上围绕三个目标进行教学:

(1)认识该课指定的生字,会写该课指定的生字。

(2)通过读文能复述故事大意,感受寓言所揭示的意义。

(3)以此篇寓言为导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带动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积累语言素材。

目标一旦确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每一教学环节都应该紧紧围绕目标而设计。

二、寓言教学的有效呈现方式

1.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高效导入

课堂的导入环节常常被无效利用,教师通过图片让学生认出角色,再请学生展开联想畅所欲言,这并不对本课的教学起到实质性的助力作用。如果时间没有控制好,导入环节就会抢占课堂的主体时间,事倍功半。由此,笔者提出两种导入的方式,以供参考。

方式一:认读成语,巩固积累

既然是寓言体裁,导入可从读一读寓言题目开始,读一读四字词语,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都是寓言故事,为即将要学习的新的寓言故事做铺垫。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在PPT 上出示“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坐井观天”等四字词语,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大声齐读中快速进入上课状态,二来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了一些词语,导入过程简洁高效。

方式二:初次解题,随题识字

典故性的寓言标题一般有字面意思和寓言意义之分,如“亡羊补牢”“叶公好龙”“杞人忧天”“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以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学期的《寓言二则:亡羊补牢》为例,笔者从课题中的“亡”入手,通过汉字的演变历程让学生了解“亡”在古代的意思是丢失,而不是我们从第一印象出发想到的“死亡”,从“牢”入手,通过出示古代象形性较强的字形,让学生了解“牢”不是今天的监牢,而是指动物的圈。那么从字面意思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丢失了羊要修补羊圈,丢了羊为什么要修补羊圈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一起跟老师去看看。这样导入也是高效的,一来随题解决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亡”“补”“牢”,而且通过象形的展示还原了字义,让学生知道了这三个字在这个成语中的意思,这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二来使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走进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更好地阐述笔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以下引用一些课堂实录。

图1 亡(甲骨文)

图2 亡(小篆)

图3 牢(甲骨文)

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亡羊补牢》,你知道这个“亡”字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是死亡的意思。

师:你读完了故事,原来是那只羊死了吗?

生:不是,是丢了。

师:同学们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亡”是丢失,对吗?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图片吧。

师:看这个图(出示图1),像不像一个人在翻过一道障碍?再看这张图(出示图2),像不像一个人躲到了角落里?“亡”最开始的意思是逃跑,那么对于拥有这个东西的人来说,这个东西就是丢失了。所以,“亡羊补牢”中的“亡”是丢失、失去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那“牢”是什么意思呢?

生:羊圈。

师:说对了,我们来看看古代的“牢”字(出示图3)是怎么写的。是不是像一头牛被圈在一个圈里?所以古代的“牢”可以指动物的圈,不过这个意思在今天已经不怎么用了。现在你能疏通“亡羊补牢”的意思了吗?

生:丢失了羊要修补羊圈。

师:很好!丢了羊为什么要修补羊圈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利用古代汉字的象形性识字、解字,顺应了儿童心理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欣赏汉字之美。

2.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此,我们将着重谈如何落实识字目标,这不是说写字不重要,而是因为写字教学的过程大致相同,已形成规范:带学生观察,教师范写,重点笔画讲解,学生描红,独立书写,师生评价……这一部分在本文中不再赘述。写字教学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尤其是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教师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根据课标精神,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张多识少写,既然识字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教师应该重视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我们提出几种可参考的识字方法,如下。

(1)重点部首的超级变身,在趣味还原中积累

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红树林系列读本中的《杞人忧天》为例,这一课的其中一个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是“胆”,在讲授这个字时,我以肉月旁作为抓手,利用古代汉字的象形性还原“月”之所以跟“身体上的肉”有关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积累、巩固一系列带肉月旁的字。与此类似,在讲授《亡羊补牢》一课时,我利用这种象形性还原了“宝盖头”之所以跟房子有关的原因,并引领学生积累、巩固一系列带宝盖头的字。下面请看一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些汉字中,有一个字的部首跟身体有关,你知道是哪个吗?

生:胆。

师:说对了,为什么是“胆”呢?

生:因为它的左边有“月”,“月”在古代跟身体上的肉有关。

师:没错!那你知道它为什么能表达身体上的肉吗?

生:(摇头)

师:请大家跟随老师看一组图片。

图4 肉(甲骨文)

图5 月(甲骨文)

图6 月(小篆)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图5中的“月”长得像月亮的样子,而图6中的“月”长得跟图4中的“肉”一样。

师:没错,在造字之初,“月”是月亮,演变演变着,小篆字体的“月”就和“肉”的写法一样了,所以,今天很多月字旁的字都与身体部位有关,这个月字旁也常被人们称为“肉月旁”。想想,你还知道哪些月字旁的字?看看它们是否跟身体有关?

生:脑、胳膊、肩膀、腿、脚、肚、腹肌、股(古为大腿,今为屁股)……

(学生一边输出、老师一边以部首开花的形式贴字卡)

这样的教学过程,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化,利用象形文字,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是还原思维的体现,学生学得更有乐趣,记得更加牢固。

(2)围绕课文情境设置识字游戏

在学习《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识字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有一天,这个杞国人又开始发愁了,看,他的头顶上愁云密布。小朋友们,当你看到乌云上的词语时,大声读出来,乌云就能自动消失哦,谁愿意帮他第一时间消解忧愁?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做这个“助人为乐”的人。在学习完《亡羊补牢》这一课后,我同样安排了游戏时间,我设定的情境是:有一天,农夫的羊又跑出来了,你能帮他把小羊赶回圈中吗?我利用PPT 实现了整个游戏的操作,当学生读出小羊身上的词语后,小羊就会跑回圈里。游戏页面充满童趣,学生的参与性极高,都想亲自把小羊送回圈里,在游戏中我带学生复习了一遍词语。

一个简单的情境,一次用心的PPT 设计,就能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言,“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标指出,理解文中词句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这告诉我们不能将词语的理解孤立出来,要在情境中去理解。《亡羊补牢》中有“街坊”“窟窿”的词语,学生基本能从上下文得出“街坊”可以用“住在你附近的人”来理解,跟“邻居”差不多,这时可以发起小活动,“如果我们的班级是一个社区,你觉得谁是你的街坊?跟他打个招呼吧。”在认识“窟窿”一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直观理解,让学生感知“一个物体内部缺失的地方”就是窟窿,跟“洞”差不多,顺便提问“你还在哪见过窟窿呢?”以考察学生是否能将课本中的词与生活相联系。

(4)猜谜激趣

例如,《杞人忧天》中有一个生字“压”,可以通过“一撇一竖一点是什么字”的猜谜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揭晓完答案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谜面说的就是这个字的笔顺——一 丿一| 一、。接着再带学生写一写。猜谜激趣法并不是一定要使用,而是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有意识地查查资料,是否有可以带动课堂氛围的、恰到好处的字谜。

综上,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探究各种能调动学生高效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学得更扎实、更深刻,力争达到课标中提出的让学生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感知故事大意(寓意)教学目标的落实

(1)利用关键词复述课文

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第一学段学生的整体把握主要指了解故事大意。课标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该达到在听完一个故事后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表达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在自读文章之后利用关键词语复述故事,这些关键词应该是教师有意设计的,PPT上应该出示一些对情节起关键作用的提示词,学生能大体按照词语的出现顺序串出一个故事,这样的尝试不但使学生再次识记了本课的重点词语,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复述故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鉴于学生存在表达能力上的个体差异,这个支架(一组关键词)的提供会降低学习的难度,对增加学生的表达信心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在《杞人忧天》和《亡羊补牢》的教学中做出的尝试。

一组《杞人忧天》的关键词:

胆小 神经质 莫名其妙

压死 精神恍惚 脸色憔悴

劝 发愁 荒唐

学生输出:从前,有个杞国人,他胆小又神经质,尝尝会担忧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他甚至担心天会塌下来将他压死。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天又一天,他变得精神恍惚,脸色憔悴。他的朋友劝他:“天怎么能塌下来呢?即使塌下来也不是你一个人能解决的啊。老兄,想开点吧!”但是,这个杞国人并没有好转,他仍旧为这个荒唐的事情而发愁。

一组《亡羊补牢》的的关键词:

羊圈 窟窿 钻进去 叼走

街坊 劝告

后悔 修补 从此 丢失

学生输出:从前有一个养羊人,有一天,他的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他的街坊知道了,劝告他快点修好羊圈。可是养羊人并没有照做,结果,狼又从窟窿里钻进去,叼走了另外一只羊。这时,羊夫后悔极了,赶紧修补好羊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失了。

(2)师生共读,问题设计不求甚解

师生共读也是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一个好方式,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喜欢跟老师合作的感觉。在PPT 上用字体颜色区分老师和学生朗读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朗读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大意。但应该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过多,否则会让学生失去答题的兴致和信心。正如课标中给出的建议:“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3)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表演人物的行为体会人物形象,揭示寓言道理

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的作用,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品的情境以及人物的形象。比如通过读出《亡羊补牢》对话中“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的反问语气感受养羊人的固执、不为所动,通过重读“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这一句中的“赶紧”“结结实实”感受养羊人的后悔之心。朗读是一个培养语感的过程,分角色朗读实为一种表演,对低年级的学生尤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这份表演体验中自然而然感受寓言的道理,也是寓言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4.随文学习语言点,理解即可,不做系统讲述

《杞人忧天》和《亡羊补牢》都涉及反问句的语言点,考虑到对应练习册中也涉及了此考点,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操练。课标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例如,在《杞人忧天》中,“天怎么会塌下来呢?”和在《亡羊补牢》中,“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都是反问句的呈现形式。我们在课堂上只需要让学生知道这两个句子表达“天不会塌下来”“羊已经丢了,再修羊圈没有用”的意思即可,教学要遵循儿童心理认知规律,可以用“他的朋友真的是想问天会不会塌吗?”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用意,而绝不能强行灌输“反问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观点”这样的概念性信息。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语气,培养语感。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操练,如给定一个情境,让学生尝试将“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我怎么会批评你呢?”转换为陈述句。

5.“1+X”课外拓展目标的落实

课标主张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温儒敏(2016)也谈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部编教材在编排上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温儒敏建议采取“1+X”的办法。下文将介绍我们在寓言教学实践中的两种有益尝试。

(1)由课本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请先看一段教学实录。

师:读完了《亡羊补牢》,你觉得现实生活中存在像农夫这样的人吗?

生:应该有。

师: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起读一读吧。

(PPT 出示故事内容,故事中有意复现了本课生字,用加粗字体显示。)

小鲁同学非常聪明,平时也很喜欢钻研学习,就是有一点,他总是忘记订正作业。甚至有的时候,他的同桌劝告他要及时订正,小鲁也满不在乎、不以为然。有一天,老师进行了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子发下来时,小鲁发现计算题因为横式上没写余数而丢掉了9 分。小鲁一拍脑门,不禁说道:“哎呀,明明都是我会算的。”老师拿出小鲁的数学练习册,说:“看我给你圈出来的错误,不就是这次考试你错的那些细节吗?天天说要及时订正,你就是不听,这下吃大亏了吧。”小鲁后悔极了,他牢记老师的话,每天都及时订正。从此,小鲁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

师: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小鲁说什么?

生:发现了错误一定要及时纠正,要不然会一错再错。

师:说得太好了。就像我们今天学的成语,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板书补充)

为了引导学生从课本迁移至生活,我编写了一个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我有意识地把本课的生字词运用到了故事之中,让学生利用阅读中的复现巩固字词。班里的小鲁听完这个故事,害羞地笑了。我相信从这个阅读体验中,他会注意以后要勤于订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他同学亦然。

(2)由课内走向课外,巩固积累

在学习完寓言故事之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环节叫有奖竞猜。游戏规则是:由老师描述一个故事,学生猜出后可举手回答,如果猜中,这一轮游戏结束,如果猜错,老师继续讲述故事,学生倾听后举手作答。很多学生在课下的自主阅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寓言故事,通常这个故事会在讲完之前被猜出。对于那些没有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来说,老师只是开了一个头,留下了一个悬念,这可以激发学生课后阅读这个故事的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及时向学生推荐书目,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

三、总结

任何一种课型都有自己存在的特殊意义,不可“一视同仁”地教,否则就会造成课型混淆,教学效果不会理想。任何一种课型的设计都要围绕课标的指导思想展开,不可“一意孤行”。如果我们能重视课标,熟知课标对各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将课标思想落实到每一种课型和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的语文课必定会高效而扎实,最终有助于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羊圈学段寓言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立体羊圈
亡羊补牢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农庄里的羊圈
“6个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