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生“徽文化专题”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

2020-04-24许迎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民居徽州留学生

许迎春

(安徽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介绍

高等学校在加强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国际交流也被誉为大学的第四项职能。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重视。截止到2018年,安徽省共28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及相关专业,招收留学生3626名;而依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达492185名。这一数据表明,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安徽省受地理、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来华留学生规模、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推广力度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徽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显著代表,地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内容广博精深,是独特性与丰富性并存的中国特色地域文化之一,也是与敦煌学、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1]。充分发掘和利用徽文化,将徽文化丰富、广博的内涵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打造特色地域文化课程,将有助于成为安徽高校对外招生的重要砝码和亮点,有效推动安徽省汉语国际教育水平和区域发展,并提升安徽省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从安徽多所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安徽地域文化课程,特别是徽文化课程的开设还有诸多不足:课程设置相对随意,缺乏大纲指导;囿于师资力量限制,因人设课的现象突出;缺乏针对留学生的文化教材,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2]。以安徽某大学为例,留学生汉语专业课程主要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四个板块组成。中国文化板块中包含“徽文化专题”选修课,每学年第一学期选修,但是该课程没有教材,也没有内容相对固定的讲义,课时会根据任课教师的不同而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也根据任课教师的喜好和专长进行调整。根据笔者对部分留学生的深度访谈结果,大部分来安徽学习的留学生都对安徽地域文化充满了兴趣,可是又知之甚少。对黄山的了解停留在“美”,对徽州古村落的了解停留在“旧”,对徽州毛豆腐、臭鳜鱼等美食的了解停留在“臭、奇怪”。因而,如何利用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做好针对留学生的、以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地域文化课程的开发,以平和、包容的心态,讲好我们的故事,显得必要且急迫。

二、“徽文化专题”课程总体方案制订

“徽文化专题”课程是依照课程理论和教育理论,以经过重组和构建的徽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外国留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教学活动。课程包括概括和展示古徽州特色地方文化成果等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也以地域文化特点为视角,与中国文化特点相融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者的实践探索,注重体验性活动。

“徽文化专题”课程的开发,是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在弄清徽文化资源的基本构成与素材来源、吸收最新徽文化研究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遵循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等基本原则[3]。该课程的开发目标,是通过对徽文化教学资源构成的具体分析,建立课程结构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字教材(或讲义)、教学实践方案等,具备学术理论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徽文化专题”开发具备深厚的学术基础。除了诸多不同研究角度的高水平论文以外,《徽州文化概论》、《徽州文化全书》、《走进徽州文化》、《歙县丛书》等系列丛书,《天下徽商》等大型纪录片,都是徽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各地博物馆系统收藏的实物资源,具有历史和逻辑的说服力,是徽文化发展的直接证据,也是非常宝贵的教学素材。西递、宏村等徽州古建筑村落、黄山自然风景区等自然文化遗产都是得天独厚的实践基地。

“徽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已经掌握4500-6000个汉语词汇的外国留学生。包括汉语言专业的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外国留学生(学历生),也包括高级汉语班的留学生(非学历生),掌握汉语基础语法,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徽文化专题”课程是集中式的文化教学,其教学重点是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相结合。相比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它更独立,目标也更明确,即培养学生对徽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徽文化课程与一般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补充。可有助于留学生扩充中国文化知识,深化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解[4]。

“徽文化专题”课程的授课方式,相对于一般的语言课来说,更强调“展示”、“互动”、“体验”和“任务”。“展示”和“体验”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语言讲解以外,还要多利用图片、视频或者网络等资源,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体验。“互动”和“任务”强调文化的理解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包容的文化态度不是强制灌输的。

“徽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语言教学相互促进。除了地方文化内容本身,汉语水平的提高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徽文化课程的重要教学目的。“徽文化专题”课程的课文,都是依据《汉语水平等级大纲》和综合文化知识编写的,是很好的汉语阅读材料。课堂内外的互动和观点表达,要求学生积极调动汉语知识和词汇储备,是语言应用的良好时机。

“徽文化专题”课程的基本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展示文化→解释文化→参与文化→比较文化。首先,通过立体、多方位的手段将文化特点和文化知识展示出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其次,解释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达到理性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猎奇”。第三步,通过互动、讨论等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参与进来,最后,让留学生在文化的碰撞中、文化的比较中,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化观,以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立场看待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

三、“徽文化专题”课程开发的具体问题应对

(一)徽文化内容的选择和视角问题

徽文化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不能所有的内容都搬到留学生的课堂中。“徽文化专题”的内容选择,既借鉴其他针对国内大学生的地域文化教材,也借鉴了留学生中国文化教材,总体原则是“古今结合”[5]。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较大影响的素材,特别是对现代生活仍有较大启发意义的内容,同时注重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

据此,拟定的“徽文化专题”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徽州历史地理文化——主要介绍徽州的自然生态环境、行政区划沿革、徽州文化的内涵与特质等内容。第二章,徽商的故事——主要介绍徽州人从商的原因、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第三章,徽州的宗族与教化——主要介绍徽州人的家族观念和有代表性的家训等内容。第四章,徽州的建筑——主要介绍徽州民居、祠堂、牌坊等代表性建筑的介绍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五章,徽州的名菜——主要介绍徽州特色饮食及其所蕴含的徽州文化介绍。第六章,徽州的民间工艺——主要介绍歙砚、徽墨、徽纸、徽笔的介绍和地位。

每章节共分为六部分,包括:主课文、生词、专有名词、注释、练习与讨论和补充阅读等。其中,主课文是导入和介绍,其他部分则是围绕主课文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和社会现象,从掌握词语、丰富知识、理解文化和社会、培养运用和交际能力等方面设置的。既让学习者巩固了所学的文化和语言知识,也促进了学习者深层次文化、语言交流能力的提高。

另外,徽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每章节的内容编排也要注意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连接。以第四章“徽州古民居”的部分内容为例,主课文介绍了徽州古民居的独特性:选址的讲究、天井的设计、徽州三雕的精湛艺术;还介绍了徽州古民居体现的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木构架结构、庭院式平面布局、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或绚丽或淡雅的色彩(粉墙黛瓦)、注重风水、因地制宜、取材自然。

因为是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教材,“徽文化专题”的教材编写和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考虑到文化视角和语言表述的问题。尽量采用客观、平和的表达方式[6],尊重留学生的“第三方视角”,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尊重徽州优秀的文化,创造出平等交流的文化环境,展示出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引导留学生在徽州文化自然流露的吸引力前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徽文化专题”课程除了选材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以外,材料的编写还要符合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尽量不出现大段的定义和说明,做好语言难度的控制。参照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编排文章的字词和句式,力图达到深入浅出;另外,因为是文化课的教材,生字词的控制并不能严格控制住大纲的范围内,对于超纲的但是又必须使用的生词,课文的后面附生词解析,体例参照一般的留学生汉语教材。为了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降低理解的难度,对于名人、器物和代表性的建筑等尽量配以图片,并标注说明,起到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作用,补充文字叙述的不足。

以第四章“徽州古民居”的部分内容为例:

中国大地上有很多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的古代建筑,这些古建筑显示了浓厚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徽州(现安徽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江西婺源县一带)古民居就是建筑界珍贵的“活化石”。徽州古民居既具备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又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

徽州古民居的选址非常讲究,很注意与周围自然风景的结合:一般都是利用天然的地形,背山面水而建,形成山环水绕的格局,古民居依山傍水,建筑美与自然美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既方便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增添了建筑与自然风光结合的美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课文使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徽州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徽州民居的选址特点,以及背后隐藏的文化思想,已经通过HSK五级的留学生基本可以实现无障碍阅读。同时,课文还依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特地强调了四字格词语的使用,做到文化教学与语言水平相契合,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互为补充。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

文化学习是一种过程,是学习者感知、解释、感受、参与现实并与自己的经历相联系的方式[7]。“徽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模式,力图突破传统的“传授”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体验和实践,让留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感知徽文化和中国文化,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把文化当成习俗和意义,结合主课文的阅读和听讲,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感受,促进学生对徽文化感知进行建构,对徽文化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概括。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造互动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加深对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并有意识地与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和连接,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提高汉语交流水平。课堂以外,通过练习、作业的方式,启发学生主动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利用学院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有真切的直观感受,回味和反思在课堂上了解到的内容,并建构二者的连接,真正达到对徽文化内涵的理解。

以第四章“徽州古民居”为例,基本的教学理念是坚持“立体化、交际性、体验式”原则,多采用启发和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交流。教学方法多样,讲授法主要运用于重难点生词的学习;演示法主要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究法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中外对比;实训法主要用于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蕴藏着的建筑文化特色。基本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认知目标主要体现在对徽州古民居建筑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用汉语表达和讨论徽州建筑及其所体现的徽文化特征;情感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教学重点包括四字格词汇教学、徽州古民居的建筑特点、民居中体现的徽文化思想以及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教学难点是从表层文化到深层文化的挖掘和过渡。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利用班级微信学习群或者雨课堂等微课平台,上传相关网址、图片和短视频介绍,让学生对徽州古民居有个大致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把握本章节的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环节。首先,通过对主课文的学习和课堂互动交流,向留学生呈现徽州古民居体现的徽文化的内涵,实现从表层文化入手,解读深层文化的。其次,解析课文中的重难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并行不悖。课文中出现的诸如“背山面水”、“山环水绕”、“依山傍水”等四字格词语是重要的语言点,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归纳的方法,鼓励学生构建对不同四字格结构特点的认知,并创造语境进行语言操练。另外,这个阶段的留学生一般都学过中国文化课程,对中国的长城、故宫、北京四合院等建筑会比较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古建筑,引导学生从徽州民居的特点中联想到中国古代建筑共同的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质。

课后讨论和实践环节。课后教师布置相关话题,请学生在班级学习群或者微课平台上自由讨论。比如“自己国家或者家乡的某种代表性建筑的设计特点、设计理念和反映的文化内涵”;对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名言“我们塑造我们的建筑,同时它们也塑造我们”的理解等话题,都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对生活在安徽的留学生来说,徽商银行卡上的图案,四季春、耿福兴等老牌餐饮店的装潢,合肥、芜湖、黄山等地的仿古建筑和特色小镇等,都是现代生活中能切实看到和接触到的徽派建筑设计。教师依据课程内容,结合教材(讲义)和当地的徽文化建筑设计元素,设计出一套汉语徽文化社会实践项目表(表1),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依据项目表内容,深入到社会环境中,既能锻炼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在实践过程中对徽文化、中国文化由更深刻的理解。

表1 汉语徽文化社会实践项目表

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日志撰写也是必要的。如“徽州古民居”教学反思日志表(表2)。

表2 “徽州古民居”教学反思日志表

(四)课程评价和测试问题

“徽文化专题”课程的评价和测试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技能课、语言知识课,它更强调具有个人意义的、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把态度、情感、精神等方面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首先,课程的评价注重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徽文化的了解会有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也会有不同。比如,对于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亚洲国家来说,徽州古民居中体现的家族观念就比较能引起共鸣,也比较能理解。对于欧美国家的留学生来说,更多的是猎奇或者反对的态度来看待古徽州的家族观念。课程评价不要求整齐划一,尊重留学生保留自己的文化态度和立场。只要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收获、有思考,都是可取的。

其次,课程的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徽文化专题”课程的评价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课程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留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总结,一般采用笔试的方式。第二个板块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课程开展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学生出勤、投入程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材料准备的充分性等方面的考察。关注留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8]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是中华文化以及各地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舞台之一,是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和尊重中国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文化资源,开设好地域文化课程,可以帮助留学生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和感情,更快地完成跨文化交际,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从总体方案、具体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徽文化专题”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希望能为针对留学生的地域文化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古民居徽州留学生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人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