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攀岩 攀向自然与自我
2020-04-23李璧如
李璧如
提起户外攀岩,也许人们的脑海里会下意识地浮现出专业的运动员正在悬崖绝壁上攀登的矫健身姿,令人惊叹,也令人望之生畏。但是在颜少柯与他同为攀岩爱好者的朋友们眼里,攀岩一词更近似一个广泛的概念,囊括了与之相关的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的特点便是与自然为伴,鲜有攀岩如此贴近自然的方式,当手、脚乃至整个身体都紧紧贴着树干或石头,真实粗糙的摩擦与触感,萦绕在鼻尖的草木气息,以及全身交予的依赖与支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攀岩并非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进行的活动,只要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在保护装置下进行尝试,从攀树,到抱石,再到真正攀上一处石壁,它既有充满肾上腺素的征服,也能让初学者与爱好者感受到其中的无穷乐趣。
攀树 高处风景独好
位于横琴的石博园内树木参天,奇石棋布,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颜少柯以及他的朋友们——一群已有二十余年攀岩经验的攀岩爱好者。石博园内虽然没有陡峭山峰,但也是他们的“根据地”之一,答案就藏在这里的树与石头之中。想要进行攀岩,第一步应该如何开始?这是每一个初学爱好者会面临的问题。而颜少柯为我们介绍的“入门课程”,从树开始。
早在作为一项户外运动之前,攀树便有漫长的历史,远古至今,人们就为了采撷果实或是获得更好的视野而攀到树顶。在石博园的树林里,一棵挺拔的木棉亭亭玉立,阳光在如绿云般的树冠间隙中洒落,还能看见湛蓝天空的一角,树上已经用特定绑带扣好了一圈圈攀登支点。作为“循序渐进”的第一课,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如何使用攀登工具与进行安全保护措施,颜少柯为我们细细介绍了常用攀岩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
攀树与户外攀岩的保护措施几乎一致,攀登者需要戴好安全帽,穿上坐式安全带,攀登绳一端穿过与安全带相连的八字环,另一端在引导绳的作用下从树的最高点穿过,由同样穿着安全带的下方保护者来控制。在攀登过程中,保护人不断收绳,这是为了让攀登者胸前不留有余绳,但也不要拉得过紧,以免影响攀登者行动。攀登过程中,手主要是用来掌握方向,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脚的力量,要用前脚掌的内侧踩到支点,进行发力,在每一步都踩稳后才能继续往上。
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后,攀登开始了。向上攀登是一种与地面运动不大相同的感受,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在克服重力,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将自己送到离天空更近的地方,那些在地面上看起来小小的落脚点,等到真正踏上来后恐惧反而消弭了,攀登的过程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渴望迎着最上方的风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攀到树的最高处,上方就是沐浴着阳光的树叶,脱离久困于地面的樊笼,如今可以望一眼它们平时所见的风景。而落地时,可以往后仰,手松开绳子,放心地将身体交给安全带与保护装置,尝试着游刃有余地蹬着树干,摆出“凌波微步”般潇洒的造型。
石博园中还有一株笔直高耸的细叶榕,这里布置了一架“绳梯”。比起固定了攀登点的树干来说,绳梯在攀登过程中会由于重力而摇摆,大大增加了攀登的难度,需要对身体有一定掌控力才能稳定重心。攀登绳梯所需做的准備工作与安全保护与攀树别无二致,在攀登技术尚未达标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在绳梯底部固定的情况下才能顺利登顶。
在绳梯的最高点的树枝上系着一个铃铛,攀到最高处后拉响它,就好像短跑时冲过了终点的撞线,赋予这个过程一份具象化的荣耀仪式。而树顶几条斜逸而出的树枝,仿佛是电影《怦然心动》海报上的一幕。电影中女主角所生活的街区内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有一次她为了取下挂在树梢的风筝,爬上了梧桐树的顶部,“我越爬越高,景色也越来越令我惊艳,我发现微风是如此清香,像阳光混着野草香。”攀爬的过程本就充满挑战与趣味,而且它还会带来美妙的结果。抵达别人鲜有涉足的地方,才能欣赏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让自己从日常的生活视角中抽离出来,俯瞰着自己置身的城市,就是最好的犒赏。
抱石 一石千重趣
石博园中有千奇百怪的石头,或嶙峋,或陡峭,或凹凸不平,或光滑平整,对游客而言,它们各有观赏的趣味,但对于颜少柯他们而言,这些石头还有另一重“妙用”。他们轻车熟路地搬起两层气垫,来到石博园水池一块看似“其貌不扬”的灰色石头旁边。
在与攀岩相关的众多方式中,还有一种被称为“抱石”。 抱石,是指攀登者在无绳索的状态下,只靠攀登者自身力量完成攀登。抱石运动具有夸张、有力度的美感,被称为“峭壁上的芭蕾”。抱石中的“抱”字简洁而恰当地形容出攀登者与石头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眼中,一块巨石,他们就可以“把玩”整整一天。
仰头仔细端详,在气垫暗示下,我们试图寻找这块二米多高的石头的奥秘——在它四面石壁中,其中一面石头缝隙大,可以观察到不少可以落脚的地方。也许这面石壁可以攀登?可是防护气垫却放在与它相邻的石壁下方,那一面石壁在我们看来几乎是垂直平整的。颜少柯很快解答了这个疑惑,原来这块石头两面都可以攀爬,不过缝隙大的一面只是“简单模式”,而这块较为平整的一面则是“进阶模式”。
“和攀树比起来,抱石需要有一定的攀岩经验。它没有安全带和攀登绳进行保护,只有下面的气垫防摔。而且攀树有固定的支点,抱石则没有,这就需要抱石人自己发现支点。”
颜少柯说着,就岩壁的缝隙上寻找起来,不一会儿他就将手放在石壁上的某处示意,凑近一看,这是一个约能容纳四根指头的“小坑”,但在颜少柯看来,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借力点,在实际攀爬的过程中,甚至连一个看上去只是些微凸起、只有一指宽的缝隙也是一个“很好的支点”。
要在自然生长的石头上“就地取材”,这就对抱石者的臂力、腿力与腰腹力的要求较高。与之对应,抱石的诀窍,就是以脚作为支撑,身体要贴近石壁,站稳后再继续发力,用脚内侧的力量与指头的力量带起身体。颜少柯干脆为我们做起了展示,开始攀爬这一面石壁。武侠小说里常描述轻功高手飞檐走壁、如履平地,如今可以通过抱石窥见一二,仿佛他们轻轻一用力,就将身体送了上去,在石壁上腾挪,从一个支点到另一个支点,中间横过的距离令人惊叹,体现着身体的掌控力、平衡力与柔软性。“贴不贴石壁,完全就是两个效果。有些人的身体离石壁很远,全是靠手的力量把自己的身体拽上去,但是当他贴近石壁时,脚受力,手就会变得放松。”在石壁上,颜少柯显得游刃有余,他让我们观察,当他在岩壁稍作休息时,是右脚和左手在受力,其余肢体就可以放松。另外还需要注意不要以风化岩石作为支撑,风化岩石看似结实,实则内部脆弱,可能承受不了成年人的体重,稍微受力就会裂开。
也正因此,抱石可以用来训练一些基本的动作,“抱石并不在于要攀爬的高度,而是在于训练的技巧。”手在攀登的时候应该如何找支点,指尖如何受力,脚踩哪个位置更有利于发力,在抱石的过程中,这些都是纳入考虑范围的因素,同时也构成了抱石的乐趣。在石壁下方评估攀登路线时,受仰望视角的限制,人难以确切地判断出所有支点,只有攀登到相对的高度,才会有柳暗花明的新发现。每一块岩石的材质、构造不一样,能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即使是同一块石头,可以从中挖掘出无数种玩法,如果是有经验的老手,还可以设置许多种攀路线出来,通过规定只允许攀岩者踩某个点、握某个点而调节难度,或者是对攀登次数进行限制,不断探索出新的路线,让每一次尝试都充满新鲜感。
攀岩 其乐无穷
石博园中可供抱石把玩的石头不在少数,颜少柯介绍,珠海就有不少适合抱石的石头,可谓得天独厚。这个总结来自于他二十余年来攀岩探索中的观察,早在1997年,颜少柯与一群攀岩爱好者就在板樟山摸索攀岩路线,随后足迹遍布石景山、将军山以及各个海岛,探索珠海可以攀登的岩壁。
如今人工岩壁的攀岩项目逐渐增多,它的场地相对于天然岩壁而言更为方便,为大众起到了良好的普及作用,同时也更大程度保证了防护安全。相比之下,户外攀岩的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都高了不少,不过一些攀岩爱好者经常爬过的岩壁就比较安全。
颜少柯印象最深的一次攀登是在2000年,他与同是攀岩爱好者的朋友们前往广州白云山,尝试攀登一条在当时被认为比较难的路线。多年后,当年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颜少柯还记得自己坐在吉普车里,心中满载着去挑战未知的兴奋。攀登时的细节他仍记忆犹新,绝大部分情况下,攀登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尝试并迎难而上的过程,“因为抵达一个落点后,剩余的力量可能不够支撑我们继续攀登,所以必须得放松下来,回到原点,再次进行尝试。”对于未知的岩壁,每一个落点都需要确保可行性与安全性,颜少柯他们一步步地前进,最终群策群力地开辟出一条通往目的地的路线,在五个多小时的鏖战后,终于在彼此帮助下成功登上了目标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顶端的风景美不胜收,在颜少柯心中,这是一次非常圆满的攀登之行。
在白云山时,颜少柯见到了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专业攀岩爱好者。相对这些拥有充足经验的专业爱好者来说,他们只是凭借着爱好刚入门不久的业余爱好者,但无论是攀登过程中的挑战,还是成功登顶的喜悦,这些感受并不会因此减少一丝一毫。挑战、征服、成就感,攀岩运动中蕴藏的每一个词语都让人沸腾,当最终攀登上一处以前从未登顶的石壁,随之而来的满足感难以言喻。这种“征服”也并非意味着一定要抵达最高处,在自然设下的阻碍之外,自己也是自己的对手,攀登过程中一个落点、一个动作的突破就足以令人心潮澎湃。爱好者们之间还会彼此切磋,要是谁能用某一个动作登上某一个點,就是一次值得庆祝的成功。
同时,攀岩不仅仅是追求肾上腺素的刺激,也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无隙的对话方式。“通过攀岩,我可以释放出生活的压力。”颜少柯说,每当他攀至半空,他都能从中获得一种来源于自然的安抚,与自然亲近,会让人的心情变得放松愉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既是挑战,也是安抚,也许在每个人亲自摸到石壁那一刹那,攀岩的魅力就会“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