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慈善呼唤理论指导
2020-04-23陈纯跃
陈纯跃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等地暴发并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每逢大灾大难,广大中国老百姓的慈善之心便得以彰显,这次也不例外,涌现出大批仁人义士和许多感人事例。
疫情蔓延期间,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在家自我隔离。所谓“封城不封情,隔离不隔心”,我一边关注着武汉及本地抗击疫情的进展情况,为一线医护人员及志愿者的事迹所感动,通过慈善组织向抗疫前线捐款,一边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认真研读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慈善论:理论慈善学研究》一书,思考大疫之下慈善事业的意义与作用,可谓受益匪浅。该书作者李文臣先生,多年致力于慈善宣传工作,成功创办了《慈善公益报》,并担任社长兼总编。出于对慈善事业的深刻认识和浓厚感情,同时有感于这项崇高事业要健康发展急需理论指导,他在退休后花了三年时间潜心研究与写作,这部专著就是他对我国慈善事业关心、思考和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书从慈善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研究与阐释开始,直到慈善形态的论证为止,从理论上研究和阐明了慈善的概念及本质、慈善的起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慈善事业实践运行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是一部系统论述慈善学理论、构建理论慈善学基础及框架的学术著作。这部专著的问世,对于中国理论慈善学的研究,以及慈善事业的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实际工作等,有着重要意义和指导价值,呼应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对理论指导的需求,也是作者继创办全国性慈善公益媒体之后,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做出的又一贡献。
中华民族有着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慈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如本书所述,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民间就已经兴起了传统慈善事业。周王在行政官职中,设立了主管慈善的“司徒”一职,灾荒时期实施社会救助,时称“荒政”。进入明清时期,传统慈善事业获得空前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慈善形态,并出现了现代慈善的萌芽。晚清至民国初期,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慈善实践丰富发展、交通及通信设施不断完善、西方慈善理念与方式引进,传统慈善中现代化因素持续增加,出现了现代慈善事业的雏形。
中国的现代慈善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真正的复兴。本书对此给出的标志性事件是:1981年首家全国性慈善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1994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慈善正名”,同年首个全国性综合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成立。201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慈善事业体系的形成。该法填补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法律空白,也为中国都有详尽的分析和阐述,有助于人们更好理解这部法律,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各项慈善活动。
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仗的关键一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公益慈善的终极价值。现代慈善倡导的扶贫,所扶的不仅是经济贫困,更有能力贫困、观念贫困。因而慈善事业大有可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践也再次证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难性事件,离不开公益慈善力量的支持和参与。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让社会公众参与慈善实践,在实践中增进对慈善的认知和认同、形成科学的慈善理念、提升慈善参与能力,进而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健康蓬勃发展。《慈善论:理论慈善学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无疑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
作者系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原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