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发挥抗击疫情科技支撑的骨干作用

2020-04-23王秋蓉吴亚楠肖潇杜娟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防控人工智能疫情

王秋蓉 吴亚楠 肖潇 杜娟

2020年1月,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与17年前抗击“非典”时期相比,此次抗疫行动中以人工智能(AI)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大量优秀电子信息企业秉持“技术向善”理念,从“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出发,主动将AI研发、应用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等相关需求进行对接,对高效防控疫情和尽快复工复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贡献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目标3“人类良好的健康和福祉”。

在抗击疫情中,AI技术在疫情防控(重点人群管理、信息管理等)、临床诊断(影像分析、远程诊疗、基因测序等)、减少疫情影响(网络教学工具、远程办公工具)等领域作用显著,成为AI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代表,为AI未来更好支持实现人类良好的健康目标做出了新尝试,并为下一步更好规划和引导AI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管理;

中国积极利用前沿科技促进防控措施的创新,比如将常规医疗和教学工作转移到在线医疗平台、使用5G平台支持农村地区的防控工作;

中国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准备工作。发布权威可靠的信息和诊疗指南、提供在线诊疗服务、提供网络教学工具,开发并在全国范围使用远程办公工具。这些服务提高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减少信息误报,最大限度减少虚假信息的影响。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

科技防疫与AI优势 战略部署推动科技防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支撑提出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在疫情迅速蔓延的關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以最快的响应速度,引导AI企业向最需要的地方研发和投放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支持疫情科学防控、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科技部会同卫健委、药监局等13个部门组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先后部署42个国家应急项目,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

AI如何发挥技术优势

在政府部门的战略引导和推动下,AI企业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让疫情监测更加精准、防控救治更高效、资源调配更有效率,为夺取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精准对接现实需求。AI赋能广泛并不代表无所不能,技术优势精准对接实际需求才能实现精准抗“疫”。AI在一些特定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和能力,正好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利用AI算法,可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实现了对病例的快筛查;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利用AI深度学习的优势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控制研发成本;AI+教育发挥优势,能够支持复工、复产与“停课不停学”。

案例:阿里达摩院CT影像识别算法加速医疗诊断

阿里达摩院医疗AI团队加急研发新冠肺炎CT影像识别算法,以满足抗“疫”过程中日益关键的、对高效率的需求。达摩院先后收集了5000多个病例的CT影像样本数据,训练模型学习样本的病灶纹理,研发了全新的AI算法模型,并在权威临床特征论文、最新诊疗方案的指导下,及新冠肺炎病例数据基础上进行AI算法的快速迭代优化,研发出新冠肺炎CT影像识别技术:单个病例影像数据的上传和分析可在20秒内完成,准确率达到96%。在提升诊断效率的同时,还能直接算出病灶部位的占比比例,量化肺炎病症的轻重程度。这一技术已在国内160多家医院上线,累积临床诊断病例超26万例,并在疫情期间向全球医院免费开放,展现了云计算的优势和AI技术在抗“疫”实战中的价值。

案例:好未来AI直播课解决方案,还原线下课堂交互优势

针对线上教学全天候的单向输入模式下,学生注意力分散、跟不上课程进度等问题,好未来推出AI直播课解决方案,用AI技术为在线课堂带来更智能的交互模式和教学管理能力,帮助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个性化互动。

好未来AI直播课解决方案实现了大规模的个性化语音交互。其中,“中英文口语评测”功能使得学生可以进行口语的在线练习并得到系统的及时反馈,“中文演讲能力测评”功能则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目前,已有超过1万名教师使用该功能为200多万名学生布置过“口述题”作业,而自动生成的学生评估报告累计为节省批改时间超过15万小时。

高效代替重复劳动。AI技术的基本能力是提高产业效率,替代一部分重复劳动。这一优势在防控疫情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医疗资源高度紧缺、疫情传播力极强的双重危机之下, AI技术的应用缓解了人员紧缺问题,提升了疫区诊疗、救治和防控能力。例如,人工智能检测技术帮助医生实现了病毒的高效检测,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让防控效率提高;随着复产复工的到来,火车站、机场、地铁、写字楼等人群密集的场所红外测温仪、人脸识别门禁等高效、无接触的运用方式大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检测效率;社区防控中,AI应用协助基层社区进行疫情排查、快速摸清健康情况和流动情况,例如AI电话客服系统可以短时间内转变为智能排查员,完成人员排查、回访、通知等事宜,比人工电话的效率提高数百倍。

AI的下一步

此次抗“疫”行动,是人工智能应用首次成规模的集中“拉练”,AI由此前被泛泛提及转变为更加直观的社会认知。这也是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逐步走向数据和智能化的体现。

人工智能能够快速走向抗“疫”战场,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方面的积累,尤其是2017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对相关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各大企业纷纷布局科技创新,初步构建起我国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基于此,才能够在紧急突发环境下迅速反应并积极行动。

新技术的运用必须兼具商业和社会价值,精准落地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类进步的场景中才能充分展现其向善的本质和价值。面对突发的疫情,人工智能企业展现出高度的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科技的巨大潜力,以领先的技术、设备,创新满足抗“疫”需求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开放共享数据和算力,领先企业还通过向开发者赋能,发挥生态伙伴的智慧和能力,提高战“疫”整体效率。

此次疫情中,AI带来的人机交互方式变革,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改变,推动着众多新业态的尝试,也培育着用户应用习惯和认知,这为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加速动因,将加快构建智能化、无人化、远程化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人工智能并未成为抗击疫情的核心主力,这一方面受限于技术本身,缺少重大突破,尤其是与疫情防控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囿于人工智能发展尚待破解的诸多难题: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参差不齐,此次AI的很多能力只能在一线城市小规模使用,无法第一时间走进武汉等疫情核心区;疫情期间出现了偏远地区学生上网课信号弱等情况,数字鸿沟问题也需进一步破解;企业与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数据割据问题影响着疫情防控的精准与效率;对确诊病例信息的公示范围、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应用边界等考验着个人信息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减少治理干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越来越多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变得至关重要。结合疫情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建议:

1. 加强对人工智能影响的研究。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变革需要进行更充分和深入的研判,对于AI对劳动力的取代等特性,算法歧视、隐私、责任与安全以及机器人权利等人工智能伦理道德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将其作为未来社会治理规则的要素进行综合考量。

2.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我国目前更多的是从产业政策促进、扶持和发展的角度对人工智能提供行政指导,对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在电子商务、数据安全等领域的立法中仅有个别条款分别涉及。亟需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经济社会冲击角度,将人工智能纳入法律规制层面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部署。

3.开展跨领域合作,赋予人工智能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其发展更需要多学科、跨部门的参与,统筹谋划,稳步推进。此次疫情给了人工智能和医疗领域融合应用的展示机会,但要实现AI赋能医疗,真正提供“以人为本”的健康医疗全生态服务,需要医疗支付方、监督方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及药品、器械提供方共同优化医疗价值,形成新的协同关系。这不只需要技术的创新,更是社会资源、社会治理的创新。

4.人工智能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需要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真正可以触摸到的应用,其带来的不确定的风险也随之凸显。人工智能企业需要在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務的过程中,将伦理道德和责任纳入战略思考,从技术开发的源头防范潜在风险。

猜你喜欢

防控人工智能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