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种植技术要点及管理措施
2020-04-23张金
张金
摘 要:通过分析豆角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为打造豆角种植特色农业、提升豆角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豆角种植;技术要点;管理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06-0063-01 中图分类号: S643 文献标志码: B
我国古代就有栽培豆角的记载,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豆角种植面积广泛,并且已经培育出多个产量高、品质佳、适应性强的豆角品种。通过分析豆角的种植技术,能有效提升豆角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 豆角种植的基本情况
1.1 豆角的生物学特性
豆角,又名豇豆或带豆,是我国常见的蔬菜之一,富含蛋白質和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具有健脾养胃的药用功效,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蔬菜。豆角属于一年生豆科植物,以根茎区分共有3种形态:矮性、半蔓性和蔓性。
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主要栽培蔓性豆角,通常花梗只结两荚,每荚16~22颗种子,成熟的豆角可以长到30~70 cm。豆角喜热但不耐寒,气温在10 ℃以下时会抑制豆角生长。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温度,一般长势较好[1]。
1.2 我国豆角种植的现状
我国的豆角种植分布面积广泛,除青海、西藏外,全国各省市区均有种植,种植面积达33万hm2,在我国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每年栽培面积超过1万hm2。豆角原生于亚洲东南部,其适应性强且较耐热,在35 ℃的高温环境中也可正常生长,并且属于单性结实,因此在大棚、露天均可种植。随着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豆角种植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2]。
2 豆角种植技术要点
2.1 豆角品种分类
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豆角种类很多,并且不同的豆角品种其播种时间、作物口感、营养价值等都不相同,因此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豆角的种类,再根据不同的豆角品种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
作为蔬菜进行栽培的豆角有长豇豆和矮豇豆。①长豇豆的产量普遍较高,同时口感较好,是我国常见的豆角种植品类。长豇豆的茎蔓可生长到3~5 m,比较常见的长豇豆品种有红嘴燕、龙眼七叶子、广州大叶青等,之豇28-2是我国主要的长豇豆栽培品种,其产量可达1 750~2 000 kg/667 m2。②矮豇豆大多用于代粮,由于其种子部位没有明显的膨胀,因此产量比较低。但是矮豇豆的品质相对较高,因此在市场上也有不错的销量。
2.2 耕种要点
豆角的主根系比较深,可以达到60~80 cm,但是须根大部分在土表14~20 cm处,并且根瘤菌的生长不如其他豆类蔬菜,因此在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基肥的施用量,通常情况下基肥的配比为杂土肥2 500~4 000 kg/667 m2、过磷酸钙15~20 kg/667 m2、草木灰100~150 kg/667 m2,在整地的同时施入。
2.3 播种育苗要点
春、夏、秋三季均可栽培豆角,要根据季节和光照的不同选择栽培不同的品种。适合春夏播种的品种有之豇28-2、五月鲜、红嘴燕等,这些品种的豆角对温度和光照的条件要求不高,因此可以大范围种植;浙江512、八月豇等品种对日照的要求很高,在短光照的条件下才能结荚,更适宜在秋季栽培。确定豆角品种后再根据豆角品种合理安排种植时间,良种豆角的播种时间大多集中在春秋两季,春播的平均气温要求在15 ℃以上,秋播则要求其结荚期的温度不低于25 ℃。具体的播种及上市时间见表1。
3 豆角种植的技术管理
3.1 肥水管理
在豆角幼苗期需要严格控制施肥量,如果施加太多氮肥,会导致豆角枝蔓徒长,并增加分枝,豆角中下部会出现不结荚的现象;在盛花期则需要多施肥,避免豆粒不饱满,以提高豆角的整体产量。
因此,必须根据豆角的生长特性合理规划施肥量,以春豇豆为例:①齐苗期和抽蔓期追施人粪水1~2次,比例为10%~20%。②在初花期重施人粪水,比例为1 500~2 000 kg/667 m2。③采收期持续施加人粪水,每4~5 d施加1次,共施加3~4次。当春季雨水比较多时要减少浇灌水的比例,如夏秋期间高温干旱,则要同时进行施肥和灌水。
3.2 病虫害管理
影响豆角产量的病虫害较多,在豆角苗期、开花期、结果期都会产生病虫害,影响豆角的质量和产量。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及为害期等科学合理地进行病虫害管理。
①蚜虫病害主要发生在豆角苗期,防治方式为施加40%浓度的乐果。②在煤霉病发生初期应使用浓度为50%的多菌灵1 000倍溶液进行喷洒。③防治豇豆锈病可以使用浓度为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稀释1 000倍液进行喷洒,间隔7~10 d喷洒1次,共喷2~3次。
参考文献:
[ 1 ] 赵小红.武山县富民产业培育(豆角种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20):73-75.
[ 2 ] 张文科,魏振国.二阴地冬油菜复种豆角高产种植模式[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