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衰竭怎样用药治疗
2020-04-23范华君
范华君
急性心力衰竭为多发性心血管内科疾病,由于心脏功能和结构突发异常,心排血量短期内急剧增加,组织器官出现明显的灌注不足导致。在此类病症中,又以左心衰竭占比最高,病程進展迅速。医生明确病因及临床表现,采用恰当的药物治疗,以获取理想预后对左心衰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左心衰竭病因
常见的诱导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包括:(1)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诱导的心肌坏死与损伤;(2)慢性心力衰竭发生急性加重的情况;(3)急性心脏瓣膜病诱导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障碍;(4)突发高血压危象性疾病;(5)快速且呈异位征象心律,急性心室舒张受到限制;(6)显著心动过缓、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促使排血量减少或心脏暂停排血。
临床表现及特征
(一)临床表现
1.休克。患者在突发急性左心衰竭后,因对心脏所具有的射血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故促使心排血量明显减少,进而诱导休克事件发生。
2.急性肺水肿。通常由左心排血突然受到阻碍,肺毛细血管及肺静脉压力出现急剧升高的情况导致。患者伴发呼吸气急、咳嗽咳痰症状,咳粉红色大量泡沫痰为主要表现。
3.心搏骤停。在临床以室颤最为多见。
4.昏厥。由于心脏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患者脑部出现缺血的情况,进而意识发生短暂性丧失导致。
(二)体征
1.对心尖区进行听诊,有收缩期杂音和(或)舒张期奔马律闻及,可有交替脉检出的情况。
2.可检出肺部湿噪音征象,通常在两肺底部位置分布。
临床治疗目标
临床在对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以促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维持重要脏器功能,防范出现复发现象,促远期预后改善为目标,需依据具体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选择。
如何进行药物治疗
1.利尿药。在临床以髓袢利尿药最为常见,如取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可使心脏前负荷最大程度降低,并可促使血容量明显减少。
2.吗啡。在临床可采取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吗啡可发挥理想的镇静效果,可促动、静脉有效扩张,使心脏前后负荷最大程度减轻,并促使肺水肿显著改善。但对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昏迷者需禁用。
3.血管扩张药。现阶段以酚妥拉明、硝普钠、硝酸甘油等最为常用。在血管扩张剂给药期间,需对血压水平进行严密监测,依据具体的监测值将剂量调整至合理的范围。就硝酸酯类药物而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且同时有心力衰竭伴发的患者中最为适用。
4.洋地黄。针对左心衰竭的患者,取洋地黄类药物应用,可使心输出量最大程度增加,左心室充盈压明显降低。有快速心室率房颤体征伴发者,可取西地兰0.2~0.4mg经静注给药,在2~4h后,可取0.2mg洋地黄追加应用。
5.氨茶碱。在给药后,可促使支气管所呈现出的痉挛状态缓解,并可利尿。
6.肾上腺皮质激素。除可将支气管痉挛状态有效解除外,还可使机体应激性、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降低,如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非有休克或传导阻滞合并,通常不做常规予以给药。
7.正性肌力药物。在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中较为适用,可确保机体重要脏器获得有效的血供,临床常用的包括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8.促预后改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其中,后三种为“金三角”,可为最为基本的对慢性左心衰进行治疗的用药。若无法对ACEI耐受,可用ARB予以代替。β受体阻滞剂、ARB和ACEI在病情尚未恢复平稳或疾病处于急性期的患者中需避免使用。若患者罹患慢性心力衰竭后,病情恶化或有失代偿的情况出现,如无禁忌证或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原药物方案可继续应用。
9.新型用药。如现阶段在临床应用的托伐普坦,属血管升压素II型选择性拮抗剂,不排钠,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无激活作用,单纯利用,在非低容性低钠血症中较为适用,多用于心衰诱导的体液潴留的治疗。左西孟旦为新型强心药,可使急性失代偿心衰病例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增加,促肺及体循环阻力和肺动脉楔压降低,所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反应可呈数日维持。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即新活素,在有呼吸功能障碍伴发的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治疗中较适用,就脑利钠肽而言,其属RAAS一种天然拮抗剂,可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提高,钠排泄显著增强,促醛固酮和肾素分泌明显减少,使心脏前后负荷有效降低,心输出量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急性左心衰竭为临床多发性心脏急症,医生需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稍有延误,即可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不管何种病理因素诱导的心血管疾病,当心功能不全出现时,预后即呈较差显示,与恶性肿瘤引发的后果相当。故医生对心室重塑进行逆转和阻止,意义十分突出。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禾丰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