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坎上的“背篓医生”
2020-04-23黄振胜孙祖春
黄振胜 孙祖春
一袭白衣,三五成群,背着装有心电图仪、血糖仪、采血仪等医疗仪器的背篓——在九龙坡区陶家镇卫生院,有这样一群医护工作者,被当地百姓称为田坎上的“背篓医生”。
他们每月都会前往偏远地区,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免费上门体检。
“背篓医生”的领头人,就是扎根基层从事医务工作12年的镇卫生院副院长邹镜。
好心曾遭冷遇
“你们要做撒子?说得好听是来量血压、测糖尿病,是不是想测了过后好给我推销药品?我身体健康得很,不需要这些!”陶家镇九龙村村民廖万玉大声地说。
2008年,23岁的邹镜怀揣着医生梦,回到老家陶家镇的卫生院工作。
时年,镇卫生院正在推广公共卫生服务。没想到,当邹镜和同事初次开展工作来到廖万玉家,还没进门就被廖万玉给了个“下马威”。
“公共卫生服务其实就是免费为老百姓提供各项体检服务,测高血压、糖尿病等,做健康指导,起到预防控制疾病的作用,老百姓只需要到指定的卫生院即可享受。我们这次上门来,就是为你们宣传我们镇卫生院有这项服务的。”被廖万玉一质疑,原本性格就腼腆的邹镜一下子红了脸。但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她继续向廖万玉解释。听到邹镜再三承诺不是推销药品后,廖万玉才同意体检。
“血压168/110mmHg、血糖16.4mmol/L,最近您是不是有头痛、乏力、恶心的症状?”看着不太正常的检查数据,邹镜耐心地询问廖万玉。临行前,邹镜还一再叮嘱廖万玉,要及时购买降压药,控制好饮食。
“看吧,只要让医生检查,肯定会说有问题。我是最近没休息好才有这样的结果。”廖万玉瞧着眼前这张稚嫩的面孔,对检查结果心存疑虑,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这次检查结果却一直让邹镜挂心。隔了两个月,邹镜再次登门。这次,廖万玉竟主动出门迎接这个瘦弱的姑娘。
原来,廖万玉嘴上不服,心里却记下了注意事项。“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加上控制饮食,我的情况确实有好转。”对于自己一开始的态度,廖万玉向邹镜表达了歉意。
“吃闭门羹是常事,遭到驱赶、咒骂也不少,甚至有人放狗出来咬我们。”邹镜笑着回忆说,起初村民们都不太理解,同事们受了不少委屈,对宣传公共卫生服务的事有点泄气。
“公共卫生服务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邹镜说,带着这样的认识,自己并没有放弃,而是和同事们分析上门宣传的方法,并通过多次讨论实践总结出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
工作不到一年时间,邹镜便担任了陶家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小组长。在邹镜的带领下,服务团队坚持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这项服务。
经过两三年持续不断的宣传,当地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有了本质改变。
细心催生“背篓医生”
“以前来我们卫生院免费体检的人,按照登记的情况看,有不少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怎么这两年来的人越来越少了?”2011年,邹镜开始担任陶家镇卫生院公卫科科长,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她心间。
此前,陶家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项惠民政策,每年对全镇65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计生困难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疾病病人、孕产妇等几类人群实行免费体检。
细心的邹镜对比每年的登记数据发现,前往镇卫生院享受免费体检的人数在逐年减少。
既然是免费,为何大家还不愿意来?
邹镜从医院内部查起,检查仪器精准度,看服务质量与对外宣传力度。同时,她利用平时进村入户的机会找村民询问,或与定期联系的村民进行电话沟通。半年时间,邹镜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人老了,腿脚不方便,走那么远的路做个体检,万一出个意外就划不来了。”
“老人因病卧床不起,虽然是免费的,但我们不想大老远地折腾老人。”
……
这是邹镜得到的反馈,很多符合条件的老人,多因病或地处偏远,不方便出行,无奈地选择放弃。
“他们不来,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提供上门服务?”几经思考,邹镜大胆地向镇卫生院提出了“流动体检”的工作想法,将惠民政策送上门。这也得到了医院领导及同事的一致赞同。
自2013年3月起,陶家镇卫生院就组建了流动体检队,让院里的56名医护人员轮流参与,每月自发为陶家镇各个偏远村落的老、弱、病、残等不便出门的特殊人群提供免费上门体检服务。
由于做常规检测的仪器有B超、心电图等中型设备,重量近20斤,医护人员就想到用背篓来装,也方便赶路。
村民们看着他们背着背篓走田坎,便亲切地称他们为“背篓医生”。
耐心赢得群众赞许
“邹医生,谢谢你!现在大家已经离不开你们‘背篓医生了。”今年春节前夕,邹镜收到了家住陶家镇九龙村四社张宗林家人的感谢短信。
正是邹镜三年的坚持,让多年瘫痪在床的张宗林站了起来。
“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是个下雨天,他家的猎犬还让我摔了个跟头。”邹镜说,2014年5月,自己和同事用背篓背着体检设备,走访患脑溢血偏瘫在床的张宗林。
刚到院坝,一只猎犬叫着朝走在前头的邹镜扑来。邹镜闪躲间滑了一跤,白色的褂子湿了大半,挂了不少泥。简单清理了一下褂子上的泥巴,邹镜一行便进屋,有条不紊地为张宗林做起了体检。
“如果理疗及时得当,他还能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经过一番检查,医生们给出一致意见。
“真的吗?那太好了!他要能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我的担子就能减轻很多。”听到医生这样说,张宗林的老伴眼里闪着泪光。可转眼间,老伴的神色又黯然下来:“理疗需要花钱,而且究竟怎样才算治疗得当?总不能天天往医院跑吧。”
“现在把希望给了他们,怎么才能不让他们失望呢?”回去的路上,邹镜看着挂满泥点的白大褂急得哭了出来。
回到医院后,邹镜立即在镇卫生院内为张宗林申请了一个月的免费按摩理疗,并指导他进行功能性锻炼。
就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了3年,张宗林终于能站起来了,生活基本也能自理了。
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患者朱崇德经过“背篓医生”的疏导,过得越来越乐观;因意外受伤导致右腿被截肢的吴成金在“背篓医生”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并找到了工作……寒来暑往,陶家镇这道朴实的风景线越来越受村民欢迎。
2017年,由邹镜带领的“背篓医生”,获得了九龙坡区“最美医生”的荣誉称号。
“背篓背的不仅仅是医疗仪器,更是一份守护村民身体健康的责任;‘背篓医生出诊带给困难群众的不仅是服务,还有温暖和支持。这是我们能够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邹镜说,从坐诊到背上背篓,从镇卫生院到周边的十里八村,变化的是行醫范围,不变的是基层医疗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一片真心。
初心不改 逆行抗疫
2020年春节,对初为人母的邹镜来说,本应过得很舒畅。但月子里的邹镜却手机不离手,随时翻看队友传回来的抗疫动态,疫情的波动也让她急得嘴角起了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背篓医生”的背篓已经全部换成了塑料桶,以前的医疗仪器换成了消毒液、测温仪,一直坚守在村居基层,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
1月26日,陶家镇治安村八社的工作人员通过入户摸排,发现从外地返乡的确诊患者刘某曾在除夕那天与家人一起吃了年夜饭。随即,刘某一家被认定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人员,启动居家隔离。
对“背篓医生”而言,疫情防控任务陡然变得更重,责任更大。
据陶家镇卫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疫情发生后,在全区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统一安排部署下,“背篓医生”立即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中。在疫情发生后的一个多月里,他们一直坚守岗位,连家都不曾回过,吃住都在离镇卫生院不到10米的招待所内。
他们爬坡上坎,披星戴月,每天严格按照规定对全镇各村居进行彻底消毒,对辖区每一个返乡人员进行排查,对重点地区的返乡人员进行密切监测,扎扎实实筑牢了疫情防控安全网。
“‘背篓医生本就是吃得苦、不怕累、能战斗的团队,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随时跟队员们拧成一股绳,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战中。”邹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