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程、逻辑与启示
2020-04-23梁静张新华
梁静 张新华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积淀了党的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构建了深化党的政治建設的政治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遵循。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演变遵循了逐步确立“统领”“首位”地位,始终贯穿于党的指导思想中,不断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演变逻辑。在新时代,深化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坚定政治信仰为前提,强化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以加强政治领导为核心,贯彻政治路线,站稳政治立场;以提升政治能力为关键,突出政治属性,夯实政治根基;以净化政治生态为基础,严明政治纪律,涵养政治文化;以构建政治保障为任务,明确政治责任,健全制度机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4-0025-09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18AKS002)。
作者简介:梁静(1994-),男,四川仁寿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8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张新华(1959-),男,重庆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释放出了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的强烈信号。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和首要地位,具有决定党建效果和方向的根本作用,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和政治本色的根本要求。建党后,我们党就把讲政治作为政治优势和优良基因来发扬传承,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围绕如何巩固长期执政的基础,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基于不同阶段的不同形势,与时俱进地推进着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随着时代主题的更迭和时代任务的变化,党的政治建设在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特点,有其内在的演变逻辑。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梳理其历程,厘清其发展逻辑,探究其路径遵循。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向全国执政,要求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于党史党建的视角,在不同阶段党的建设各有重点指向,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积淀党的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新的历史纪元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掌全国政权,而新的形势和历史重任也随之而来。如何巩固新生政权、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刀刃向内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净化党内风气。在这个阶段,摸索与尝试、调适与瘫痪是党的政治建设阶段发展特征,全党积淀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1探索与尝试:从在整党整风中正风肃纪以巩固执政基础到在制定贯彻党的政治路线中强化政治领导,再到在维护党的团结中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克服党内骄傲自满的情绪、官僚和命令主义作风,经受住各方面的严峻考验,整党整风运动在全党开展起来。1950年4月,《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强调:“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1]同年5月,《关于在全党和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的发出,标志着全党以整顿党的作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党群关系为主要任务的整风运动在全党展开,有力地整顿了党内居功自傲、命令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堕落颓废等不良作风。在对党的组织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反思之后,党中央又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强调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强化政治教育工作。1951年3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要把思想政治标准作为发展共产党员的首要标准和条件,指出要克服党内思想和组织不纯的现象,必须对党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此后,为自查和惩治党内的贪污浪费现象,全党紧密结合整党工作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以及“新三反”运动,从而构建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党面临的时代课题。195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完整阐述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明确了“一化三改”的政治路线,为党在过渡时期的工作明确了努力方向。尔后,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19536)和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19539)上,党中央动员全党务必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发扬党内民主、严守党的纪律,提升政治能力和党的战斗力、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对各大区组织人事进行重组和安排。但是,在两个会议上及其前后,高岗和饶漱石动机不纯、借题发挥,企图制造分裂、篡夺权力。为此,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揭露了“高饶反党联盟”的阴谋野心,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规定了党的高级干部的工作原则,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必须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其中,《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对高饶事件进行了政治定性。1955年,毛泽东在全国代表会议开幕词中强调,要彻底粉碎高饶反党阴谋,使党更加巩固团结起来,“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继续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两种偏向。”[2]党在吸取了“高饶事件”的深刻教训之后,组建了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旨在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和对高级干部的监督,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调适与瘫痪: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适党的政治建设到党的政治建设在错误思想指导下偏离正轨(1956—1978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重大命题。1956年4月,毛澤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巩固党的领导,符合国情地建设社会主义,强调“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 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 是不允许的”[3]37,充分论述了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重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1956年9月,党的八大总结了党的七大以来党的各项工作的经验,界定了国内主要矛盾,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了系统布局。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指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方针政策上对于一切工作起领导作用”[4]90;《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强调要贯彻集体领导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践行群众路线、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民主生活水平,强调要自觉维护领袖的地位,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也从来没有否认领袖人物对于政党的作用”[5]234,“对于领袖的爱护——本质上是表现对于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5]235,明确“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建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4]122。1957年,继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后,党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这次整风运动以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为重点,以整顿思想意识、工作作风为目标,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正确的。但是,后来形势转变,党内整风向反右派斗争急转。党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导致错划“右派分子”,造成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康,党的政治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在忽视经济客观规律、对客观形势判断失误的情况下,确立了“左”倾错误总路线,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并强调要继续反右。庐山会议,“彭黄张周”受到错误批判,在政治上破坏了党内民主生活和民主集中制,造成党内政治生活的非正常化。因而,党的政治建设步入曲折期。但是,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全党反思了19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会上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6],号召要健全民主集中制、恢复党的优良作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加强集中统一。这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起了促进作用,也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党和国家遭受严重损失。这场所谓的“大革命”实质上是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在错误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党的各级组织陷入瘫痪,领导干部遭受错误批判,组织生活停滞,政治生活极不健康,个人崇拜、专断之风盛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被抛弃。党的政治建设在此阶段处于病态失衡的状态,其中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二)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构建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氛围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进入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重新回到正轨。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吸取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破立并举”到“巩固完善”,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新时代深化党的政治建设构建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氛围。
1恢复与新生:从实现政治路线的反正和发展、恢复党的政治建设到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1978—1989年)
1978年11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为恢复党的政治路线、政治建设,确保党的政治方向作出重要贡献。他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7]141,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要恢复健全民主集中制,尊崇党章党规;必须“加强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7]148。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重回正轨,并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统一领导”[8]9,“一切不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的做法应该坚决纠正”[8]12。全会选举以陈云为代表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求有力保障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7]164,必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政治方向。1980年,邓小平在论证实现四个现代化与政治路线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强调“要有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政治路线”[7]248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7]194。此后,党的十二大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上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雏形。
虽然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内涵及外延尚未明确,但是在党的作风和思想建设中政治建设的要求已是呼之欲出。一方面,整顿作风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克服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滋生的不正之风,陈云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9]的著名论断,指明必须整顿党的作风,要把党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上来审视。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明确要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全面整顿。此后,为了整顿作风、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政治能力,改善党的领导,党中央陆续制定《关于坚决纠正新形势下出现的不正之风》(1984)、《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1985)、《关于整党的基本总结和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1987)等重要整风文件。为期三年的全面整顿在整顿党的组织、作风方面成效明显。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标志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有利于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活。邓小平在会上强调要贯彻党的决定、改进工作方法、紧扣政治路线,专心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7]276。另一方面,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的政治能力、保证党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强调:“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7]396这是对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部署。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新老干部的平稳交替是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和活力的重要保障,是党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
2巩固与完善:从在新的伟大工程中改善党的领导到提出思想政治建设、突出讲政治的政治要求,再到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1989—2012年)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全党迫切需要树立新一届党中央的权威。邓小平在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后的多次讲话中都强调要形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必须树立党中央的权威、抓好党的建设。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中告诫全党同志:“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注意树立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10]310 1989年,《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提出要聚焦抓好党的建设,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坚决惩治腐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讲到:“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10]380,阐述了始终要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的核心论点。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巩固党的政治领导、提升政治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
1995年,江泽民首次提出针对党员干部教育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此后,他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11],“我们要求领导干部讲政治……是为了创造更加充分的政治条件和提供更强有力的政治保證”[11],并明确了讲政治的丰富内涵。在同年12月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江泽民强调:“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任何时候在讲政治的问题上都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自觉性。”[12]这更加突出了讲政治的重要性。将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统一起来,将政治建设并入思想建设,彰显了我们党对党的建设的新认识。1996年,全党开展“三讲”党内教育活动,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活跃,巩固了党的团结。这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一次成功实践和创造性探索。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并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明确了党步入新世纪的政治方向。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活力”[13],为新世纪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营造良好开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总目标,不断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就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总结党的建设经验,布局新时期党建重点。《决定》提出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4],其中涉及了诸多政治要求和政治标准。虽然没能明确提出政治建设的概念,但是在内容上涉及到党的政治建设的诸多方面,体现了党对党建规律和特点的深刻把握。正因如此,胡锦涛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政治意识、遵守政治规矩、严守政治纪律,强调“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15]。在胡锦涛同志执政期间,党建理论实践以提升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重点,为新时代深化党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依托,持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的首位,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实现重大创新,全面布局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基本遵循。
1前奏与布局: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加强党员的政治纪律和政治意识;以党内集中教育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和宗旨意识;锻造核心,维护权威,坚定“四个意识”(2012—2017年)
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规矩和根本行为规范。习近平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16]全党学习尊崇党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环节,更是全党养成纪律意识、营造良好政治氛围的应有之义。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党内开展三次党内教育活动。这三次党内教育活动是全党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标志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内教育活动的认识逐步深化。厉行党内教育从针对党的领导干部、突出“关键少数”,到向广大党员拓展,是一个纵深发展的过程,使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有效增强,整饬了党内政治生活,带动党风政风社风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从严治党管党为出发点,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集中整顿党风,使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呈现出新气象。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着力强调“两个维护”,是党心民心军心所向,是对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现实问题的回应。《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称《准则》)提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17]418,回答了全党如何建设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四个意识”,明确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要求全党同志以《准则》为基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严守政治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内民主、践行群众路线,这为党的十九大鲜明地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2成熟与升华:从鲜明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到突出党的政治建设重要功能,再到形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遵循(2017年至今)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8]。这些重要表述从政治路线、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和规矩等方面向全党同志提出了严格标准和要求,还从尊崇党章、贯彻民主集中制、价值观念、党性修养等方面对全党同志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性贡献,也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形势和新要求的积极应对,更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首次深刻阐述“为什么”“怎么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时代命题提出来,初步勾勒出部署这一重要命题的着力点。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各项建设的“统领”作用是党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围绕党的政治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展了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19]习近平的讲话意蕴丰富,从彰显政治属性、发挥政治建设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等角度上充分论述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功能和重大意义,深化了党员干部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走出了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一步。
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立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从政治路线、政治领导、政治理论、政治信仰、政治生态、政治能力、政治立场等多个维度和视角充分阐述了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要求,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专门对党的政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的文件,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全面从严治党历史和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意见》提出要聚焦当前的突出政治问题,全面协调统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各要素,体现了政治性、系统性、统领性、针对性四个鲜明特点,实现了客观实际和历史逻辑的统一,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从坚守政治方向、凈化政治生态、夯实政治根基、强化政治领导、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升政治能力七个方面强调要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彰显了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决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20],凸显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释放了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的强烈政治信号。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演变逻辑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恒久不变的党建课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有的政治属性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把讲政治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始终。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革命时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可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基于70年党的政治建设的演进历程和阶段特征,从战略、思想、制度上厘清其演变逻辑,有利于在新时代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党的政治建设命题不断推进,“统领”“首位”地位逐步明确
从战略层面看,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中国化的党建学说虽然没有鲜明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在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中作出过诸多充分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讲过:“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21],“无条件服从统一意志是绝对必要的”[22]。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把讲政治贯穿始终。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党的七大提出了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重要论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3]303;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强调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得讲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更是被摆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上。从历史进程来看,党的政治建设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并且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深。二是党的政治建设从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中逐步剥离出来,被摆在党的建设总布局的统领和首位地位。就政治学术语而言,政治建设内在地包含了党和国家层面的关于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从党的建设的政治视角来讲的,也是中国话语、中国气派的彰显。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话语体系上没能鲜明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但是其党建思想内在地糅合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讲政治、集中统一领导等诸多内容;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提出了“思想政治建设”的党建观点,指明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在任何时候都要讲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鲜明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单列出来,将其从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剥离”,并赋予其在党建总布局中的崇高地位。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到深化体现了“剥离—凸显”的逻辑生成过程。
(二)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始终贯穿于党的指导思想中
从理论层面看,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始终贯穿于党的指导思想之中,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演进而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但总的来看,70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呈现出不断丰富发展的特征,与党的政治路线、基本路线、政治目标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来说,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指向与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的导向和布局相契合,与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相一致,还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相符合。而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回应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而产生提炼出来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确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基本沿用了革命时期以整党整风为主要方式的党建方式,其发展指向在于如何服务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于如何巩固执政基础。在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和运行方式带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特征。党的八大之后,党对党情和国情、社情的准确判断决定了党的八大制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性。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在正确政治路线的指导下得到不断发展,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仍然以整党整风的形式加以推进。由于形势的变化,党的判断出现偏差,党的政治建设走向了曲折。“文革”期间,党的政治路线完全错误,党的政治建设陷入瘫痪。改革开放后,全党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经过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全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正确思想指引下,党的政治建设得以恢复并不断巩固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着力解决党内的突出问题,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新局面。实践有力证明,当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正确的时候,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则不然。党的指导思想在不同的阶段要回答不同时代之问,其中包含的党建思想的指向也各有侧重点。因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属于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所以其必然会立足实践、突出问题,始终贯穿在党的指导思想之中,回应党的指导思想要回答的时代课题。
(三)党的政治建设机制不断健全,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
从制度层面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与党内法规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展趋向呈现出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征。
其一,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全面设计和导向主要是围绕政治路线、政治作风、政治局面、政治团结来展开的;改革开放后,党的政治建设的涉及面更有广度和深度,重点指向党内政治生活、政治能力、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纪律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吸收了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结合党内的突出问题,整合党内法规制度,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系统设计、协调推进,致力于提高党的政治建设水平。党的政治建设的布局更加系统,新涉及到政治属性、政治信仰、政治生态、政治功能、政治规矩、政治责任、政治巡视、政治作用、政治导向、政治本领、政治标准、政治本色、政治监督等,遵循了规律性、逻辑性、协调性的统一。重大改革和创新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把握全局、综合考虑、协调推进。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进行系统设计、联动共振,提高科学化水平。
其二,党的政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探索前进到巩固完善,再到持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从标准和要求的一元到多元多重,党的政治建设彰显了规范化的特点。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关系形同“孪生兄弟”。规范化和制度化是相互配套的,但规范化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制度化。制度化是规范化所要实现的更高层级的目标;规范化要最终通过制度化来固定和贯彻。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从这个意义来讲,一以贯之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统一。新中国70年来,涉及党的政治建设的党内法规非常之多,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有:《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1950)、《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195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和总要求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突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化。党的政治建设有了更为科学系统的要求和标准,其基本遵循得以形成。可见,规范化、制度化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导向,更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向。
三、新时代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启示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讲政治这一根本政治要求和政治优势内化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之中,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重要命题的发展。从积淀党的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到构建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氛围,再到形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基本遵循,实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继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必须以坚定政治信仰为前提,强化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
政治信仰是服务于特定政治秩序和政治形态的心理状况。习近平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永葆崇高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信仰。政治信仰的缺失就会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就会导致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24]所以,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坚定政治信仰作为首要前提,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勇于实践,活学活用,学透笃行,筑牢思想基础,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二是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坚决抵制和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坚信马列、信奉真理。三是坚定“四个自信”,用历史和理论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深刻理解、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促进党员干部主动学习理论、提升党性修养、提高理论素养。从思想建设来看,坚定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深化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与思想建设紧密结合,将两者协调推进,在夯实思想基础中凝心聚力,形成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必须以加强政治领导为核心,贯彻政治路线,站稳政治立场
习近平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26]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导向、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执行政治路线,把握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中国实践和中国国情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和最本质特征,是符合实践依据和历史依据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一是必须抓住政治領导这一核心要求,把握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两个维护”的逻辑关系,抓住最关键的点,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在思想上提高认同感,在行动上拥护核心,增强自觉性,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同时,要注意改善党的领导,从完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入手,不断巩固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基础。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改变,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了,要求我们牢牢坚持基本路线,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三是要以党的政治路线为出发点,自觉进行对标对照,围绕新时代基本方略、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来部署党和国家的战略任务。“政治立场事关根本。”[25]全党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贯穿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践行党的宗旨,走好群众路线,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根本旨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把握人民性和党性的高度统一。
(三)必须以提升政治能力为关键,突出政治属性,夯实政治根基
提升政治能力这一重要命题是针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而言的。习近平对政治能力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凝练概括,认为政治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防范政治风险、驾驭政治局面的能力,就是把握方向、全局、大势的能力。“提升政治能力,是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使命提出的紧要课题。”[26]提升政治能力的主体是集体组织、党员干部。一是从集体组织来看,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基准,推动地方党委、基层党组织、党支部、党组、党的各级纪委、党的工作机关、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企事业单位自觉遵守党章,明确政治责任,彰显政治属性,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向党中央看齐,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开展好、落实好各项工作。二是从党员干部来看,要以党的组织建设为依托,增强党员的组织意识和观念;厉行党内教育,推动经常性和集中性教育的紧密结合,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通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锻炼和培训,提升其政治本领,提升业务能力要以政治能力的提高为前提;切实提升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和本领、防范重大政治风险的能力。新时代,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党内政治问题并未完全消除,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依然重大,必须以提升政治能力为关键深化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组织建设的始终,以紧密联系群众、夯实政治根基为目标,形成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强大组织合力。
(四)必须以净化政治生态为基础,严明政治纪律,涵养政治文化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推进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17]408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党员干部从政行为、价值取向和党风政风民风的集中反映。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党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党的政治建设更是不能取得实效。一方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首要前提。首先,以《准则》为根本遵循,立足于增强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推动组织生活的制度化、严格化、规范化、系统化;以政治教育为重点,强化政治引领,清除政治灰尘,提高的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创新组织生活、组织活动的方式和载体,打造“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平台;传承党的整风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党员“出出汗”“揭揭底”。其次,要严明政治纪律、突出政治规矩。严明政治纪律要以纪律建设为依托,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推动党的纪律建设的制度化建设,明确“两个维护”的首要纪律要求,严守“五个必须”,坚决杜绝“七个有之”,彻查“两面派”“两面人”。另一方面,涵养健康积极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从政观、政德观,开展好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教育;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大力宣传革命文化、发扬革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圈子码头文化;坚决抵制不正之风,防止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等不正风气。
(五)必须以构建政治保障为任务,明确政治责任,健全制度机制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协调各方、明确责任、健全机制。习近平强调,要“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7]。在此背景下,全党要构建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保障机制,牵住问题“牛鼻子”,着眼于实际问题,干出成效。一是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抓好组织实施。各地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合于一切工作中。二是紧抓“关键少数”,明确政治责任。突出重点,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突出责任,让领导干部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自觉加强政治锻炼、积累政治经验。三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管长远、管根本的作用,不断推进相关制度的构建与健全,以构建长效机制为目标,整合规范的机制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以《意见》为指导,把握基本遵循;明确好政治“高线”和“底线”,从严制规、从严执规,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四是构建监督问责机制。以政治巡视为根本,强化巡察和督查,将党的政治建设实效纳入党组书记党建述职和考核之中,量化权重,把关考核,及时追责问责。
结语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永葆政治底色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讲政治的历史。新中国70年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牢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只有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的始终,系统协调推进,才能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只有深化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全党步调一致、集中统一,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地更高效地推動党的自我革命,才能不负复兴重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3.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0.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 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江泽民.关于讲政治[J].求是,1996(13)∶2-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6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91.
[15]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7.
[16]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N].人民日报,2012-11-20(0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 28(01).
[19]習近平.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18-07-01(01).
[2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97.
[2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1.
[23]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5-06-12).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616/c117092-27161 773html.
[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09).
[2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01).
[26]刘云山.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N].学习时报,2017-09-11(01).
[27]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求是,2019(14)∶4-9.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