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式发展:消费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2020-04-23罗铭杰

理论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消费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潜隐于经济生活领域的虚假意识,在中国的渗透离不开消费社会的形成。立足于消费社会的现实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消费意识形态批判,有助于实现教育领域向经济生活领域延伸,拓展教育外延。思想政治教育外延的拓展,有助于推动教育内容与人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发展出消费导向、信贷教育、绿色引领等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有助于促使传导功能的载体因事制宜,开发出社会治理、微课教学、微信应用等新载体。由此,批判消费意识形态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创新性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消费意识形态批判;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4-011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16ZZD04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我国对策研究”(15BWW01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消费升级的实现路径”(GD16XMK08)。

作者简介:罗铭杰(1992-),男,广东南海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消费意识形态是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一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同,它是通过潜隐于经济生活领域,悄无声息地实现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这具体表现在,它始终以一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方式,在经济生活领域中制造出各种民主、平等的假像,让人们以为只要通过对物的操持或者享受就能够实现平等、民主的美好愿景,从而使一种“盲目拜物的逻辑”①无缝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为资本的扩张提供意识形态的保障。近年来,消费意识形态伴随消费社会在我国逐渐形成,开始渗透进我国的经济生活领域。对此,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及时将意识形态的关注点从政治文化领域拓展至经济生活领域,在揭示消费意识形态虚假本质的基础上,主动开展消费意识形态批判。这将在捍卫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②,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一、因时而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

由于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落在政治与文化领域,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在此期间,虽有部分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根据孙其昂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考察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并没有明显体现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它仍然以固有思维选择了政治性内容”[1]271,如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营造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氛围等。言下之意,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建设的长期关注仍基本属于政治和文化两大领域,并未真正细化到更深层次的经济生活领域,因而也造成了一定的教育空场。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变化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1]26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正向消费社会转型[2]。消费社会的到来在深刻改变人们经济生活的同时,也为西方消费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若继续沿袭传统的惯性思维,执守于政治和文化领域,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与存在感则有可能会被不断消解,从而使经济生活领域暴露出各种意识形态的隐忧,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对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我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时间节点上,因时而进,主动以批判消费意识形态为切入点,促使教育外延从政治文化领域向经济生活领域拓展,以关照到更深层次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经济生活领域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

消费意识形态的渗透往往伴随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它们虽然不直接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但是由于长期潜伏在人们的主要活动领域——经济生活领域,难免会对人们的心理特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由于他们涉世未深,面对事情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极易对这些思潮中的非理性因素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影响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随着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一种极力奉行市场机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也在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内蔓延。新自由主义拥护市场经济,但是在政治和文化上却极力鼓吹多元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巨大阻力。总体而言,各种社会思潮在经济生活领域的暗涌,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具挑战性:一方面,就经济生活领域内的思潮而言,它们杂乱繁多、真假难辨,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疏导、扶正、引领的难度;另一方面,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而言,由于长期聚焦政治文化领域,它难以准确把握经济生活领域的大方向、大逻辑,因而对各种经济社会思潮的批判也欠缺深度。

(二)经济生活领域在经济新常态下发生新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课题

消费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渗透进我国,亦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密切相关。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出口增速拐点的到来,使经济增速的重担落在刺激消费上。于是,消费成为经济生活的主流样态,其中与人们消费息息相关的产业,尤其是涉及消费升级的产业,如养生保健、生态旅游、绿色出行等更将爆发强大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消费型产业逐渐活跃于经济生活之中。毫无疑问,上述经济生活领域的变化,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的时代背景,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课题。例如,消费虽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消费能力外流却是不争的事实,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引导人们消费,以把消费需求留在国内;又如,在国家刺激消费的情况下,信贷现象日趋普遍,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引导人们认识信贷现象,合理进行信贷消费;再如,社会主义的消费不应该是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引导人们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使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不至于凸显生态短板。解决以上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新课题,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

二、因势利导: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外延拓展,必然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3]在批判消费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外延,进入了经济生活领域,而其功能也将会随着工作领域的拓展实现新的发展,从而更好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消费导向功能: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消费导向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把人们的消费思想与消费行为引导到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的作用。作为一种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起初是以西方商品为载体向我国传播西方的消费观念。当人们消费西方商品时,隐藏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就会根据“编码—内化”的逻辑,引诱人们加深对西方商品的认同,驱使人们进一步将消费的目光投向海外。为了在源头上抑制消费意识形态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开发消费导向功能,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必须指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费导向功能是能够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生配合作用,从而为消化更多有效供给提供动力保障。

其一,在基本国情教育中,引导人们认识我国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在经历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进入了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并且一跃成为商品消费第二大国[4]。这既是我国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客观实际,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基本国情教育中重点宣介各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新消费方式,如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帮助人们认清我国当前的消费发展所需,正确引导消费者预期,促使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出符合国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效防止因缺失正确消费导向而带来的消费能力外流问题。

其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人们树立对我国民族品牌的自信心。消费能力外流,在倒逼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我国民族品牌失去了信心。然而,随着创新驱动战略、品牌强国战略、质量立国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取得长足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积极唱响“中国制造”的品牌名声,重塑“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特别是以文化育人的方式传扬与讲好“中国制造”的“中国故事”,让人们更加清楚认识我国的民族品牌,从而唤起人们对民族品牌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自觉地将消费的目光转移至国内商品,实现消费需求从“外需”向“内需”的转变。

(二)信贷教育功能:培育科学的信贷消费观

信贷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人们科学的信贷消费观,发挥使人们规避不良信贷风险的作用。如上所述,消费意识形态以西方商品为载体进行渗透,一旦人们购买力不足,隐藏在西方商品背后的意识形态功能就难以外化。因此,为完全达到渗透的目的,消费意识形态还会假借非法网贷机构,通过炮制无利率、无抵押等一系列甜美假象,以表面无动机的方式,强制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这就在延长消费链条的同时,也使人们沉溺于超前消费。客观而言,合理的信贷消费有助于盘活经济,是人们在经济新常态下参与经济生活的新思维,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在消费意识形态的操控下,部分信贷消费是在人们购买力不足情况下的超前消费,本身内隐了各种信贷风险。为了帮助人们规避这些信贷风险,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开发信贷教育功能,通过培育科学的信贷消费观,引导人们合理开展信贷消费。

其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信贷现象。虽然马克思并未对信贷的本质进行剖析,但是信贷作为一种金融活动,是可将之置于马克思的金融理论视域中展开考察的。在马克思看来,金融离不开资本的流通与回笼,因而对金融活动的认识可诉诸于对资本的认识。马克思指出,所谓资本“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5]。由此可见,任何金融活动在本质上亦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然而,在网络信贷的过程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却由于网络虚拟空间的阻隔,常被误认成信贷者与信贷产品的关系,从而淡化了人们对放贷者的感知,以致人们在放松警惕之下,更容易陷入由不良放贷者设下的信贷陷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马克思的金融观,揭示信贷现象的本质,旨在为人们安全开展信贷消费提供思想认识上的保障。

其二,引导人们理性对待信贷消费。“只要出现信贷,从而收入可以先被消费,后被支付。”[6]502-503在马克思看来,信贷消费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不能任由信贷消费无度扩大,马克思也曾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6]555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過培育科学的信贷消费观,教育人们理性开展信贷消费,是提升人们信贷安全意识的总抓手。在原有的消费观教育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可增补信贷消费的相关知识,帮助人们转变消费观念以适应信贷消费;同时,也需不断弘扬勤劳节约意识,使信贷消费与勤劳节约的价值观之间保持必要张力,促进信贷消费良性发展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绿色引领功能:引导人们参与共享经济

绿色引领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倡导绿色生活、鼓励绿色消费所起的作用。由消费意识形态引起的不良信贷消费,最终会以超前消费的形式,造成资源的浪费,继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因而,批判消费意识形态不能离开引领人们践行生态化、绿色化的消费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已有功能中,生态功能承担着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职责,然而它集中关注个体消费,强调以理论宣讲的方式,调适个体生态消费行为。如今,我国正处于共享经济时代,共享经济主张协同消费,是一种提倡适度消费、和谐消费、可持续发展消费的新绿色经济模式[7]。与生态功能相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开发绿色引领功能,就要鼓励人们以参与共享经济的方式,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意识。具体而言,绿色引领功能主要通过如下两方面来促进人们参与共享经济。

其一,倡导绿色消费伦理。从本质上讲,共享经济是对线下社会资源的共有整合与合作共享。其中,合作共享的理念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品味、消费心理的同时,也重塑了一套新型的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消费伦理。具体表现为,共享经济通过供给的精准输出以及“闲置资源”的再生开发,呼吁人们将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消费的主要目的,由此把自身的道德诉求直接指向了崇尚节约、和谐、适度、正义的绿色消费伦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人们参与共享经济,就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伦理。只有绿色消费伦理观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生态行为才会在生态道德的调适下,不断贴近共享经济的伦理要求,共同助力美丽中国的实现。

其二,培育社会公共精神。共享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共享性,这就需要人们涵养一定的公共精神以自觉维护共享经济所投放的共享资源。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两方面培育公共精神:一是要筑牢对公共利益的价值认同。在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中,对集体的情感认同固然重要,但是倘若情感因素不能够上升到理性层面凝聚为价值共识,那么维护公共利益只会是一种非理性的短期行为。对此,在公众之间筑牢备受认可的公共价值体系,将是促进个体超越私人利益,始终维护公共利益的要义。二是要增强对公共责任的承担意识。个体具备公共责任意识是确保共享经济正常运行的内生动力,因此,强化个体公共责任意识有助于繁荣共享经济。同时,个体公共责任意识的提高,亦有助于个体突破私人义务的界限,克服“各家自扫门前雪”的观念,进而有助于培育共筑美丽宜人绿色家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因事制宜: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介质,传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功能。”[8]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消费意识形态批判中有所发展时,作为“介质”的载体也需要因事制宜开发新的形态以更好地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具体而言,在消费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三个方面发展。

(一)以社会治理为载体,向社会普及国家消费政策

批判消费意识形态,首先是一项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消费意识形态的渗透由于依赖于消费社会的形成,其产生的影响具有社会普遍性。为了有效批判消费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调动社会各要素,来呼吁全社会共同抵御消费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意识的钳制。然而,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主体并存、社会关系复杂、利益诉求各异,这些都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传统载体以调动社会各要素开展消费意识形态批判的难度不断加大。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可将社会治理纳入进载体范畴中。

以社会治理作為新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载体的一种创新发展。传统的管理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你教我听”“你做我看”“你催我动”的单向教育思维,不利于提高人们的教育参与性。相反,社会治理作为对管理的合理扬弃,强调多元参与、平等共治、民主协商,能够兼顾多元主体、协调社会关系、调和利益分配,对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各项教育实践具有良好的亲融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寓教育内容于社会治理之中,可有效调动社会各要素实现教育目的。在批判消费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治理为载体,其目的是向社会普及国家消费政策,帮助社会成员领悟社会主义消费的要旨。为此,一方面要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生动宣传国家消费政策。“更多的互动”正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特征[9]。而社会治理的特点之一是以开展多样的活动实现人们的广泛参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治理为载体,宣介国家消费政策,就既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又能够透过多样的活动,生动展现蕴含在消费政策中的教育内容,引导人们选择符合国情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要发挥智慧社会的智库功能,多维解读国家消费政策。社会治理强调社会不同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我国正迈向智慧型社会,各类智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治理为载体,能够有效调动各类社会智库,如官方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等,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宣讲会,多维解读国家消费政策,帮助人们全面、客观、科学地认清国家消费发展状况。

(二)以微课教学为载体,在学校深度开展消费教育

消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是思想仍处于形塑阶段的大学生,因而学校始终是消费意识形态批判的主阵地。对于学校而言,批判的主要方式是开展消费教育。消费教育内含一个多维立体的内容结构,囊括消费观念教育、消费知识教育、消费法律教育等模块。然而,局限于实体课堂的课时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体课堂中往往只能够选择其中一部分予以讲授,这会使得以实体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开展消费教育的全套内容,从而影响消费意识形态批判的效果。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可将微课教学纳入进载体范畴中。以微课教学作为新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实体课堂教学的一种效能延伸。实体课堂教学,虽然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它受制于刚性封闭的教育场域,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求知探新的教育诉求。而微课教学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既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又冲破实体课堂的时空藩篱,为学生延展学科视界,增补教育内容,提供了崭新的活动方式。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0]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以微课教学为载体并不是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体课堂教学,相反是要挖掘微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之能够与实体课堂发生耦合效应,协同完成消费教育。其中,以微课教学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承担起消费教育的深度实现。为此,一方面要实现教育内容的深度安排。以微课教学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挖掘其他学科的消费教育资源,如经济学领域的消费经济学课程、社会学领域的消费社会学课程等,并通过优化整合上述相关资源,将不同的教育内容合理安排于课前、课中、课后,从而在为深度学习提供内容保障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课时有限而导致的浅表性或单一性内容选取。另一方面要实现教育时长的深度延伸。如果将消费教育浅要地集中于某一学年进行,那么“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11],教育的内容将很容易被学生淡忘。为巩固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微课教学,合理地将教育内容安排在每一学年,从而为消费教育内嵌于学生学业生涯的全过程提供技术保障,确保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三)以微信应用为载体,对个体进行理性消费引导

消费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不是平面化的辐射,而是多层次的渗透。除了对消费意识形态展开社会、学校层面的批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需立足个体的私人生活世界,通过持续引导个体理性消费,以巩固社会与学校层面批判的效果。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微信应用是当前受众面最广的新媒体之一。努力挖掘微信应用的信息技术优势,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合共生,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敞开微空间,实现自身发展的内生诉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私人生活世界,实现“精准滴灌”的题中之义。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可将微信应用纳入载体范畴中。

以微信应用作为新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电子载体的一种技术拓展。有论者指出,以手机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型便捷的硬件支撑[13]。事实上,随着软件应用的开发,手机固有的移动通讯功能正逐渐为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所替代。微信应用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通过开发“微语音”“微表情”“微视频”等功能,有效地发挥着情感交流、情绪调节、思想引领等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以微信应用为载体,不仅能够依托手机获得新型便捷的硬件支撑,而且还拥有功能强大的软件保障,帮助它更好地融入私人生活世界,实现对个体理性消费的引导。为此,一方面要立足微信应用的金融生活服务,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消费指引。随着“微粒贷借钱”“理财通”等功能的出现,人们通过微信参与金融生活的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出多种个性化教育情境的同时,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为不同的用户“私人定制”出各类金融消费指南,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理性对待金融消费。另一方面要利用微信应用的新闻传播优势,制定个性化的财经新闻推送。引导个体理性消费离不开向个体普及财经知识。如今,微信应用已成为新闻报道的媒介视窗,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对个体利用微信从事金融活动行为进行个性化分析的基础上,研判出个体从事金融活动的偏好,从而运用微信小程序或者新闻公众号,为个体采集、制作、推送适切的新闻报告,以引导个体阅读财经新闻的方式,增进相关知识的摄入。

结语

总体而言,消费意识形态是一种潜隐于经济生活领域内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虽然不是直接攻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却是通过各种蛊惑人心的方式,如消費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使人们远离马克思主义,降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达到其悄无声息地实现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政治图谋。因此,批判消费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照经济生活领域内的各类意识形态问题,让其外延得以有效延伸,进而促使其功能以及传导功能的载体获得创新发展的可能。由此,批判消费意识形态将能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人们在新时代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提供一个新视角。

注释:

① 在鲍德里亚看来,“这种盲目拜物的逻辑,就是消费的意识形态。”参见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

②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认为:“所谓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的规模、数量、指标增长而言,指内在质性的丰富与提升。”参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三个维度[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3).本文据此观点来理解消费意识形态批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中国正向消费社会转型 消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EB/OL].人民网,[2018-05-22].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522/c1002-30005335. html.

[3]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拓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16.

[4]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EB/OL].新华网,[2019-09-27].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27/c_1125047331.html.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2.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毕红梅,徐缘.屏幕视域下消费主义传播的审视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8(8)∶97-101.

[8] 许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25-28.

[9] 孙其昂,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66.

[10]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9.

[13]刘新庚,刘邦捷.关于手机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理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87-90.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