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2020-04-23曹洪滔张倩
曹洪滔 张倩
摘 要: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领导干部修身养德、为官为政指明了基本方向,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体路径。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政德建设的内涵、为什么要加强政德建设以及怎样加强政德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富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回应现实问题、时代要求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统一,体现了理论创新、文化传承与服务人民的融合,凸显了理想信念、服务理念与规范个人行为的契合,实现了政德建设、家风建设与引导社会道德的结合。
关键词:政德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4-0004-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逻辑一致性研究”(16JD710075);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解放思想把补齐民生短板引向深入”(L18BLW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洪滔(1982-),男,河南上蔡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张倩(1995-),女,浙江金华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官从政的政治坚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政德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从1990年在《从政杂谈》中对“为官之德”进行了系统阐述,到2006年在《多读书,修政德》中首次提出了“政德”一词;从2014年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到2018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对政德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阐述,习近平逐步明确了政德的内涵,厘清了新时代政德建设的理路,明晰了政德建设的时代特征与时代价值,对于提升领导干部对党的事业价值的认识、明确自我角色定位、践履道德行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中国语境
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道德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从政道德论述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为重塑干部优良形象、赢得民心并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而提出的。
(一)“为政以德”思想为政德建设奠定了历史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涵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为新时代政德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核心要义是强调执政者端正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执政者只要言行端正,即使不下达指令,老百姓也会起身效法,政令也能畅行无阻;如果执政者言行不正、昏聩腐败,即使连发命令,老百姓也不会遵守。也即是说,执政者要常修为政之德,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方式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墨家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崇尚不分对象不分阶级无差别的爱,强调执政者要一视同仁,无身份等级之差、厚薄亲疏之别。墨子提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相恶”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交相恶发展到最极端就是战争,执政者只有实行“兼爱”才能消除祸乱。法家推崇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荀子有云,“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拘束力。执政者要依法治国,按照循名实而定是非,官员要有章可循,按照法律规范处理问题。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可以说,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丰富的修身做人、为官为政的思想道德资源与新时代领导干部修身立德、以德从政的要求相契合,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
(二)“社会公仆”思想为政德建设培育了思想理论土壤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的视角对政德建设进行了论述,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了肥沃的思想理论土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社会公仆进行了大量论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德建设思想。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公仆”这一概念,强调社会公仆是由人民普选产生,人民享有监督和罢免社会公仆的权利。为了防止国家公权力及社会公仆异化为欺压普通人民群众的工具和社会主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2]恩格斯在为纪念巴黎公社20周年而出版的《法兰西内战》单行本导言中,对无产阶级专政下防止社会公仆蜕变的措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述,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公仆”思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仆思想。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仆思想的同时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公仆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他认为,社会公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国家、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为工农群众服务的一种政治关系,并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顺利推进的角度对公仆干部的选拔、配备、任用以及素质提高进行了具体阐述。列宁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一词,强调共产主义道德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列宁将共产主义道德提升到关系无产阶级最高目标实现与否的高度,是对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更高要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习近平提出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并对政德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高度概括。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道德观的继承,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德建设的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德才兼备”干部观为政德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基础
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他们针对不同时期领导干部存在的道德缺失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选人用人的基本准则,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坚持“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把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他强调,领导干部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3]。改革开放以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领导干部的价值觀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冲击,导致了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念混乱、道德观念错位和道德行为失序。针对这些现象,邓小平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评价标准,并将“革命化”摆在首位,强调领导干部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素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世纪90年代,面对干部队伍整体新老交替的严峻形势,江泽民提出“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4]的要求,把“讲政治”作为干部“德”的重要标准,强调选人用人政治标尺,注重考察领导干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等。在200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统一的用人标准,强调“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党的历代领导人对领导干部“德才兼备”“革命化”“讲政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落实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调领导干部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德才兼备选人观的时代内涵。
(四)全面从严治党为政德建设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
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与新时代政德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指明了为政之道,明确了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划定了廉洁从政的纪律红线,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坚实保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强调领导干部要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切实解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行动问题。这与“守公德”的要求一致,都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执政为民的观念,把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刻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强调领导干部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领导干部修身做人、用权律己、干事创业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严以修身”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5],这与“明大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党性锻炼,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严以律己”强调领导干部要心有所畏,做到心悬“律己之剑”、手握“律己戒尺”,严守为官做人的底线,筑牢自律的防火墙,这与“严私德”的要求高度吻合——要强化自律精神,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提升自律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反复强调从严治党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通过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党的纪律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从而为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及维度
习近平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6]大德是本,事关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公德是要,事关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实干精神;私德是基,事关领导干部的道德操守和品行修养,三者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属性和核心要义,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大德为本:以坚定信仰为追求,纯党性、修品格,筑牢思想之基
“党章规定的理想信念宗旨就是共产党人的‘德,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7]明大德是对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要求,主要是指理想信念的培育、党性修养的锤炼。理想信念是一个社会的思想结构和精神家园赖以建构和维系的最重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是党的干部精神上的“钙”,一旦动摇,就会得“软骨病”。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之所以能够在挫折中奋起,归根到底就在于有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党性。领导干部政德失范往往是从理想信念动摇或丧失开始。领导干部秉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灵魂归宿。一旦理想信仰发生动摇,就会在诱惑面前迷失自我。因此,必须把明大德作为领导干部立政德的核心要义。
明大德就是要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锤炼党性修养、筑牢党性根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是不忘初心坚守本色。“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习近平对初心与使命作出的诠释,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奋斗方向。新时代领导干部要牢记使命、守住初心,用初心提醒自己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二是提高党性修养。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灵魂和生命,是共产党员立身、立业、立德的基石。党性修养既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升迁而增强,而是需要共产党员自身的努力。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觉运用党性原则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自觉抵制一切诱惑,筑牢党性修养根基。三是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思想免疫力,在实践中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
(二)公德为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明担当、讲奉献,强化实践践行
公德是指领导干部在管理公共事务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良性有序运行的从政行为规范,体现为职业道德。从公权力的来源来看,任何岗位的公权力都是人民的让渡和授权的结果。领导干部因具体的职位或职务而享有整合、分配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力。因此,领导干部要牢记人民是手中权力的来源这个本质属性,切实做到秉公办事、公道正派,正确处理公与私的界限。从公权力的目的来看,公权力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而设立的。领导干部作为广大劳动人民的服务者,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不搞繁文缛节,不做形象工程,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讲责任、重担当;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秉公用权。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坚持这一真理,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二是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责任担当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是衡量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结构调整阵痛期,迫切需要具有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领导干部。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具备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要有担当重任的底气,增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处理好“公”与“私”关系,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品格的试金石。要准确把握好公与私、情与理的尺度,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先公后私的原则,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自觉把私欲约束在党性底线、法律红线的堤坝之内,做一个公私分明的人。
(三)私德为基:以自我约束为目标,严修身、砺人格,规范个人行为
私德是相对于公德而言的,是指领导干部个人操守和行为,主要包括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处理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爱情关系等方面的道德规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强调由个人到家再到国、天下,由修身到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领导干部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个人品行是立身之本。因此,领导干部要严私德,清净自守、严以修身,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从家庭建设的角度来看,领导干部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个人品行是家庭建设的客观需求。领导干部作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有义务在家庭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做家庭建设的表率,用严以律己的高尚品德、公私分明的良好作风熏陶和感染家人。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坦荡为人、谨慎交友,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一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来自内心,最难战胜的是自己。只有从正己修身做起,時时勤于自省,处处自觉自律,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才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8]。二是要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领导干部同什么人交朋友、如何对待朋友之间的交往,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品行与修养,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要谨慎交友,杜绝任何有可能影响正常公务活动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织单位,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家风不正是一些领导干部滑向腐败深渊的重要原因。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要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以强烈的家庭美德观念引领家庭建设,严防被身边人拉下马、拖下水,严防“枕边风”成为腐败的催化剂。
三、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
领导干部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和义务,承担着树立道德典范的时代使命。在不同的时代,社会风尚、道德标杆的内涵不同,具体要求也不相同。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在继承传统、传承经验、创新理论的同时,体现了回应现实问题、践行服务理念、引导社会道德和致力理论创新的时代特征。
(一)坚持时代要求、回应现实问题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统一
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聚焦党内一些领导干部政德缺失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要求领导干部要顺应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总开关”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不敢担当、懒政怠政的现象依然存在,党员违纪问题依然频发等。深入剖析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皆肇源于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修养不强、底线意识不牢、公仆意识缺乏。因此,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以政治建设为统帅,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作风建设为突破,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干事热情不高、作风不实、效率不高、廉洁自律不严的作风问题。
(二)坚守理想信仰、践行服务理念与规范个人行为的契合
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明大德是根本,有统帅之功;守公德是关键,有保障之力;严私德是基础,是动力之源。大德,是为官从政的根本原则,是调整政治关系及规范政治行为的道德准则。习近平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9]大德主要是指领导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仰,正确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概括地说就是政治素养。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影响着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影响着领导干部个人素质。因此,大德是立政德的根本,对公德和私德具有统领和总纲性的作用。“公德是立足于领导干部这一角色定位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 [10],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是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内在要求;私德是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着力解决如何修身做人的问题,是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遵循的个人行为准则。习近平强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11]做人是立身之本,是为官从政的前提,是踏入仕途的先决条件。因此,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遵循最具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即“私德”。领导干部是权力的支配者和运行者,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这决定了领导干部除了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外,还要遵循具有特殊性的道德规范,即“公德”。因此,领导干部只有先守私德,才能明大德、守公德。
(三)着力政德建设、家风建设与引导社会道德的结合
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将政德建设与社会道德建设、家风建设有机结合,既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6],又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6],凸显了政德建设对社会道德建设、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政德建设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在群众面前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12]领导干部是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是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紐带,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讲道德、有品行、廉洁自律的表率,引导整个社会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家风建设是政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13]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琐事,对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落到实处。
(四)推进理论创新、文化传承与致力服务人民的融合
习近平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需求,在汲取中国传统为政以德思想、无产阶级道德观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党成立以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经验,直面部分领导干部大德不明、公德不守、私德不严的现实问题,对什么是政德建设、为什么要加强政德建设以及怎样加强政德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化思考,深化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深刻把握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规律,推进政德建设理论创新跃上了新高度。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的民本思想,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严以律己、清廉自守的从政道德,为新时代政德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习近平从其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并运用其解决领导干部政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不仅为解决领导干部政德缺失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且促进了中国传统为政以德文化的创新发展。从价值追求上看,无论是大德、公德还是私德,都面向于推动社会进步、服务时代和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推进理论创新、文化传承与服务人民的融合和统一。
四、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及启示
深入推进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明确了方向、原则和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强调整体性,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习近平从大德、公德和私德三个层面对领导干部政德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全面提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质量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促进“硬建设”与“软建设”协调共进,必须充分发挥“政德”的风向标作用。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在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表明了党中央对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为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注重统筹谋划,合力推进党的建设。强化整体性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政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新时代政德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密切相关,既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重要举措,又是提升整党治党效能的重要举措。因此,新时代政德建设不能脱离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孤立进行,必须在其他各项建设中贯彻落实。二是坚持整体思维,统筹协调发展。新时代政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性思维,注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间的协同配合。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内容,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坚持整体性思维,要从整体上把握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服务人民能力、个人行为约束同步推进,既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读原著、悟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等,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认识、坚定信仰;又要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实现理念转变、切实践行,实现理想信仰、思想认识、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三是抓住关键环节、注重重点突破。强调整体推进并不是说要同样着力,而是将政德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在新时代政德建设中,一定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通过抓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从而推动政德建设。同时,抓关键环节和重点,既要通过常态化主题教育提升理想信仰和思想认识,还要通过制度化规范行为,达到整体推进与具体目标的统一。
(二)注重层次性,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明确了基本方法
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本身所包含的以“大德”“公德”和“私德”三个维度为代表的政德建设是一个动态、立体的逻辑体系。在政德的各个层面,政德建设内含着不同的要求和方法。一是要细化政德考核指标。习近平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领导干部宗旨使命和个人修身等层面对政德进行了细化。明大德侧重于政治品德的培育,解决的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守公德侧重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解决的是领导干部如何为官从政的问题;严私德侧重于个人道德规范约束,解决的是领导干部怎么做人的问题。因此,新时代政德建设也要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维度设置考核指标,并细化分解成若干指标和考评要点,使干部政德考核更加直观准确、易于操作。二是要从私德抓起。私德是立政德的基础,领导干部的私德状况凸显其党性坚定度、折射出其履职情况。领导干部只有先修私德,才能担当更大的责任,创造更大的业绩。私德不严,必然影响工作作风、动摇理想信念,进而危及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政德建设要从私德抓起,强化自我约束,重在自省自律,切实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并在这些方面展开落实。三是坚持内在教化和外在约束相结合的方法。道德是纪律和规矩的基石,纪律和规矩是道德的保障。新时代政德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既要发挥道德的内在约束性作用,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提升领导干部从政的道德境界,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又要发挥制度的外在强制性作用,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三)把握科学性,揭示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在规律
把握规律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也要切实把握政德建设的规律性。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理论到信仰、认识到实践、思维到方法等层面深刻把握了政德建设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推进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明确了思路,启迪了方法。一是强调价值追求,增强领导干部党性,守住领导干部底线,展现领导干部人格魅力。习近平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14],这与政德的基本内涵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它表明,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强化党性。也就是说,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党性为标准的价值体系建设,反映在政德建设实践中,要不断强化政治建设,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把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守住底线的基本要求;要不断锤炼担当精神,把践行为人民服务解决难题作为展现人格魅力的重要抓手。二是强调服务意识,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政德建设的目的在于践行,人民利益是领导干部政德践履的基础和核心。习近平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因此,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核心。践行这个核心,就是要把党的宗旨意识作为领导干部养德和正德的基石,把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作为政德建设的抓手,把服务人民的能量和强度作为政德建设检验的标准。三是强调示范引领,关键是慎独自律、以上率下。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示范责任和领导责任的落实是推进政德建设的关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紧扣时代脉搏,为各级领导干部立德修身订立了新航标。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加强自律、带头讲政德,更要切实树立标杆、作出表率;不仅要身心一致,更要言行一致;不仅要约束个人操守,更要筑牢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已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内涵、为什么要加强政德建设以及怎样加强政德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思想政治保障,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切实以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开展政德建设,是思想建党的时代要求,是制度治党的必然逻辑,必将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黨建,2014(3)∶4,6.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1.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4] 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加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J].理论建设,2000(3)∶2-5.
[5]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N].人民日报,2014-03-10(01).
[6]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赵乐际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11(01).
[7]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12-11-20(01).
[8]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41-342.
[9]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03(02).
[10]杨奎,孙照红.科学把握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实践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4)∶87-93.
[1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8.
[12]习近平.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J].求是,2004(19)∶36-38.
[13]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14]李斌.批评和自我批评,动了真格!——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纪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9-27(02).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