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院士论坛实录

2020-04-23黄向荣汪加魏

鄱阳湖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江西文明生态

黄向荣 汪加魏

江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昌盛之地”和“文章节义之乡”。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嘱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求江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江西时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实际行动和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19年12月7日下午,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院士论坛在江西南昌隆重举办。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林业局协办。此次论坛是“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重要活动之一,旨在为国际观鸟周活动注入顶级学术智慧、科学元素和先进理念,同时为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和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战略性指导。

莅临本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时任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毛伟明,江西省政府秘书长王亚联;北京林业大学校领导王洪元、安黎哲、谢学文、骆有庆、王玉杰、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及生态学家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武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家吴丰昌,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丁林。此外,出席论坛的还有来自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或主要负责同志,江西省沿鄱阳湖设区市、13个县党委或政府及市林业局主要负责同志,江西省林业局及江西省科学院、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宣传部、党政办、发展规划处、基建处、科技处等部门负责人及林学院、水保学院、环境学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学院负责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共计300余人。

时任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毛伟明和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元分别致辞。

毛伟明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院士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北京林业大学主办此这次高水平论坛表示感谢。他指出,江西底蕴深厚,红色彰显,生态文明优势突出,“省花”杜鹃红、“省树”香樟绿、“省鸟”仙鹤白在赣鄱大地共同绘就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态画卷。近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铁心硬手狠抓污染防治,持之以恒加强生态建设,坚定不移促进绿色发展,驰而不息探索制度创新,全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毛伟明表示,接下来江西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因此,他衷心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充分发挥各自所在领域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江西建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希望各位院士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江西发展,更深入地走进江西,更大力度地宣传和推介江西,特别是在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重大项目合作等方面多为江西穿针引线,凝聚起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

王洪元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林业大学牵头主办此次院士论坛,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江西样板”工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二是深入组织实施北京林业大学与江西省林业局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大学的人才资源、思想资源、科技资源与江西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有机衔接,进一步凝练和完善“江西样板”的核心理念、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丰富实施工具和策略方法,朝着更高标准、更高质量迈进。三是深入研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进一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认识,为“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注入丰富的科技元素,将观鸟活动与科学研究、知识普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社会大众从观鸟走向爱鸟护鸟,从欣赏自然走向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维护环境。

论坛专题报告由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主持,7位院士和专家围绕江西如何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生态与绿色发展范式,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话题发表演讲,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经演讲者本人同意和审定,现将部分院士和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首先有请沈国舫院士作报告。为了作好这个报告,沈先生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座谈会,研究报告的内容,并且提前三天抵达江西,从赣州乘车一路向北,对江西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调研。他报告的题目是《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几点思考——为高质量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建言》。掌声欢迎。

沈国舫: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来江西之前,我们学校的书记、校长委托我要在这个场合作报告,来谈谈如何更好地建设江西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今年已经86岁,能力有限,要担负这个责任很难。今天我主要讲一讲自己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会,再结合江西实际提出一些可以商榷的问题。我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另外,我在2013-2015年间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咨询项目,我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还主持了其中的“新时期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成果已经正式出版,主要内容已经向中央报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还采纳了我们这方面的认识。

二是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及“两山”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索(2015-2017)。把大自然的几个重要组分视为生命共同体,是强调这些组分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紧密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长发育演替过程中竞争互存等一系列系统科学观点,并扩展到了景观和区域的层次。从生态学的角度,我更愿意称之为自然综合体。

“山水林田湖草”是区域层次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山水”代表客观自然体,“水”字又特指从湿地、河流、湖泊到海洋的各种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林”和“田”都是大地的主要组分;“湖”字强调当地现实环境,例如在太湖之畔的湖州,一切生态考量都离不开湖。“山水林田湖草”这个词语本来没有“草”字,我在2017年春节前夕斗胆提出应该增加一个“草”字,因为草原是中国地带性植被中面积最大的(约60亿亩),生态功能也非常重要。这个建议被中央采纳,并写人十九大报告。

“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综合体的形象性说法。實际上各个地区可以活学活用,针对当地生态系统成分提出关注要点。例如,广州市根据当地的地貌和区域特点,提出“山水林城田海”的形象序列,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及修复改进方向;而对于农田少、湖泊小、地处森林和草原地带接壤点的塞罕坝地区来说,处理好林草关系是其生态问题的核心。

“山水林田湖草"这个形象的概括很适合江西省的省情。用“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综合体的系统观点去思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确立自然综合体内各组分的体量和布局,调整和修复的需求及其方向和技术,因地制宜地确立国土的总体安排,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两山”理论中的“绿水青山”就是指良好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综合体,需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2017年,我在浙江省湖州市的生态文明论坛上作了《“两山”论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报告,后来又在多个场合作了同样的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一共有三段论述: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中,“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是健康优美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综合体;“金山银山”指的是物质财富,包括人民群众有较高的就业和收入水平,这两者我们都要,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愿望。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指的是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之后在需求取向上的变化。人们愿意即使暂时牺牲一点物质利益,也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要限制那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产业发展,要有足够的投入来改善生态环境。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最重要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个论断。一方面表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是对立的矛盾方面,有了“绿水青山”就有可能也更有利于得到“金山银山”,而且这是货真价实的“金山银山”,是健康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表明,要.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是要付出努力做好工作的。先要努力建设(或修复)好“绿水青山”这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接着又要努力安排好、经营好、管理好“绿水青山”这个自然综合体,使它发挥好最强的功能,取得最大的效益,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金山银山”。搞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是这个转变的应有之义。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湖水域、冰川海洋等各种类群,都有其自身运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发生发展和演替)的规律。人类依靠这些自然生态系统而生存,要利用这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时还要对这些生态系统作一些调整,但原则上都不应从根本上干扰和破坏这些生态系统,要保持它们的可更新、可恢复弹性,使之能持续发挥功能、产生效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也是各生态系统及其自然生态系统综合体可持续经营的实质内容。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按照国际上共同的理解,可分解为供给(provisional)、调节(regulatory)、文化(cultural)和支持(supportive)四大部分。要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要科学合理可持续地经营管理好所有生态系统(ecosystem management),使之综合发挥其多种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要使其综合发挥服务功能,在优先发挥生态功能(调节、支持)、产生足够的生态产品的同时,还要取得一定的物质产品,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只要生态,别的什么都不要,我们希望取得进一步的收益。这不外乎有四条途径,即: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发展林下经济;开展生态旅游和文化康养(养生、养老、养病);提供生态产品而获得生态补偿。其他生态系统也具有类似于森林生态系统获得经济效益的途径,每条途径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也有它的局限性。限于时间,不能对每一条途径进行具体分析。

这四条可以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有的可以兼容,有的难以兼容,必须针对每一片森林和每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应当尽量兼顾,又要各有侧重地争取各条途径的开拓,争取在维持和改善生态功能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这将决定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具体内容,在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生态保护的目标无疑是应该优先考虑的,但不要绝对化。以生态保护的名义把一切自然生态保护都封存起来,对于拥有巨大执行力的中国政府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要平衡协调地经营管理好自然生态系统,使之既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者兼得的目标,这就要难得多。我们应该知难而进,争取最佳的综合效益。

三是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2017-2019)。2018年,我连续在几个论坛和会议上作了自然保护地的主旨报告,这些发言对中央关于建设国家公园的文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的核心思想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即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今已建立了名目繁多的各种自然保护地,总数达11000多个,覆盖国土(陆地)面积的18%。成绩是突出的,但也存在一些弊病,如缺乏统一规划,重复遗漏,多头分治,管理不够有效,法制不够完善,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矛盾解决得不够妥善等。我强调做好这项工作要依据中国国情,要办出中国特色。这是因为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客观条件(包括自然的和社会文化的),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当年建立国家公园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国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保护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其二,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开发时间长,自然生态退化和破坏比较严重,需保护的地方大多有人居住,处理自然保护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矛盾比较复杂;其三,中国有党和国家领导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明确,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优势,有迎头赶上、建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良好前景。

世界上有许多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有一个分为六类的体系,我們支持中国采用简明易懂的三级分类体系,即:除了需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两类外,把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地均归为第三类(级)即自然公园。这有利于根据不同类型(同时也是保护严格强度的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施策。为此需要对现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实施统一管理。这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但我也知道要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在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基础上,要审慎对待一些具体问题。其一,在自然保护地设置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上要再作审慎考虑,该保的保,该合的合,该扩的扩,该缩的缩,该撤的撤。要解决好历史纠纷,平衡好保护和民生的利益关系。不必追求数量指标,红线范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考虑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是否有利于解决当地居民的民生需求,以利于监治管理。其二,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的布局和大小,国家公园内部功能区的设置和区划,都要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有弹性和特色。建设国家公园不是只有黄石公园、班夫公园一种模式,而是可以有多种模式。自然保护地的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保护的严格程度可以有等级差异。其三,根据自然保护地类型的不同及其内部的区域分类,可以允许一些对生态保护无害或可以和自然保护相兼容的生产经营活动。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不都是对立的,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有些经营活动是无害的甚至对生态保护有促进作用。对森林的采伐利用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引导,不要一封了之。最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要实事求是,少走弯路,试点先行,稳打稳扎。我希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有关部门,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团结合作,把事情办好。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态觉悟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能把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好、管理好。

第三,对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的思考。

2012年以来,我利用各种机会一直在全国各地林区、草原地区、荒漠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到过西藏和台湾以外的全部省(市区),有的还去过多次。其中到过江西两次,一次是2014年结合三峡建设工程第三方独立评估考察鄱阳湖区,另一次是2016.年考察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婺源县。同时期又去过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巴西、日本、德国和中东欧一些国家,主要考察他们的林区和水资源管理,国家公园及其他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再结合平时的一些咨询研究及其他学术活动,我看到了一些问题,形成了一些看法。

一是关于森林资源恢复建设的目标问题。恢复和建设森林资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一项重大工程。中国森林覆盖率的变迁:农耕时代前的远古时代为50%-60%,明末清初时期为21%,解放前夕为8.6%,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12%左右,改革开放后到2013年为21.63%,2018年第九次全国清查为22.96%。那么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最高能达到多少呢?根据中国宜林地规模的估计,最多也只能达到25%-26%,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50%,因为我们要养活14亿人口。许多省除了正常存在的采伐迹地及未成林幼林地外,几乎没有什么适宜造林的土地了。能不能再扩大森林面积?通过退耕还林可以增加一些,但那些陡坡上(>15%)的耕地原本就没有统计在农耕地范围之内。1950年代《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山荒地”目标是现实可行的提法,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到不宜林的地方去造林。所以说,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宜漠则漠(包括荒漠和寒漠),林、湿、草、漠在自然界各有各的位置,如无特殊要求,不必强行植树造林。我给科学造林设定的标准是:在高成活率和高保存率的前提下,还要能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和应有的服务功能。要做到这一点,首要条件就是要在真正的宜林地上造林。以前在不宜林的地方造林,造成成活不多、生长不良的后果,教训值得吸取。再则,以前林、草湿、漠各家分治,有的林地和湿地是重叠的,有的林地和草地也是重复的。如果按全国统一标准统计(自然资源部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数据还会有变化。因此,我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全面协调,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必争个高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5%,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占了几乎半壁江山、又要养活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目标。

江西省在这方面情况怎么样?当前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是63.1%(根据森林面积1021.02万km?计算应该是61.16%),已经是很高的了,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福建省。目前提升潜力还有,但已经不大。我认为江西省在尽可能继续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应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提高森林质量上来。江西省的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只有62.67m3/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79m2/hm2),这与中幼龄林比例大有关。但还有大幅提高的潜力,因为江西的自然条件很好。单位面积蓄积量虽是一个生产力指标,但它是与生态功能指标基本同步的,值得关注。

二是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问题。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正在进行中的一件大事。全国现有各类生态保护地1100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18%左右,如何估量这个数字的大小?一般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或以下),号称世界公园的瑞土也只有不到4%。从宏观角度看,考虑到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地有重复设置的现象(如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复设置),又考虑到我国单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就占有很大面积(相当于1-2个省的面积),各省对自然保护的积极性都很高,高于10%情有可原,但18%是不是过高了,值得商榷。

可是生态保护地的面积都是要划人生态保护红线的。更有甚者,许多地方(尤其是大林区,包括江西省)出于种种原因都在自然保护地之外又划定了很大比例的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在东北大林区达到了森林面积的三分之二。要把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公益林都划人生态红线,因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就把80%的林地面积(呼伦贝尔市68%的面积)划入红线,这对整个地区发展有利吗?我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主要建议人,但我对目前的天然林保护做法深感忧虑。

据我了解,有些自然保护区建立时的申请初衷、动机和批核的标准,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国营林场本是速生用材林基地,为了开拓旅游服务增加收入,积极申请改为森林公园,实际上只开放了一个角(部分)供旅游观光,有必要把这些林场全划入红线范围,从而限制它的生产经营吗?

究竟怎样做更有利?我认为不能跟风,要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全面思考。我对江西省这方面的情况不了解,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我最近了解一些情况,江西的森林面积大数为一亿五千万亩,其中五千万亩划人自然保护地及生态公益林;后来又增加,把天然林都划入保护范围;又增加了两千万亩,还是要放到这个红线里面去。为了划红线连续规整,把红线内有大量人工林的地方也划进去,最后一算账,还能经营的就只剩五千万亩了。

三是关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的关系问题。生态保护是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保护和其他可持续经营活动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兼容的。绝对的原封不动的生态保护只是一小部分,主要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为子孙后代留的遗产。生态保护和旅游康养最容易兼容,但也要注意旅游开发的强度和游客的可容纳数量限制。生态保护和林下经济比较容易兼容,但也要注意发展林下经济对自然生态系统尽量少干扰和破坏。生态保护和经济林发展一般在地域上是分开的,可以在统一规划安排下各得其所,但经济林发展也要注意保护水土和各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应给予适当的生态补偿,其补偿水平取决于国力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最难处理的可能是生态保护和木材生产的关系。当前国内一些民众对采伐木材有十分负面的印象,这是认识不全面、宣传不适当的表现。木材是和钢铁、水泥、塑料等并列的重要原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重复使用、可降解、低能耗、绿色低碳的优势,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我国由于资源及政策的限制所致,木材生产仅能自给一半左右,另一半靠进口维持,而且进口障碍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难以为继。

生态保护和木材生产也是可以兼容的。除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外,其他自然保护地可以开展抚育采伐、卫生伐、救生伐等活动;有些防护林可以允许兼顾木材生产,特别是北方的农田防护林,可以成为速生用材的重要来源;不必划分过多的生态公益林,可以发展生态和木材生产兼顾的多功能林;用材林经营本身也要注意维护生态功能,在培育方式和采伐方式等方面应有严格的生态约束规定。

江西是木材生产大省,木材生产和木材工业(含家具工业)发展是江西省经济的支柱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江西省的木材采伐量已经从巅峰时期的1200多万m3/年降到当前的350多万m3/年。鉴于目前江西省森林的年龄结构偏幼,可能还要再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要加强用材林后备资源的培育,加强竹林的培育,加强珍贵阔叶树种的培育。江西的木材生产和木材工业(含造纸业)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与广西相比)。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西省能成为一个林业强省。

主持人:谢谢沈院士!刚才,沈院士为我们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产生的历史和政策背景,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把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而且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到了更高的认识水平。沈先生还结合自己作为国家重要智库的一员,从2012年十八大召开以来,在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的概念内涵方面,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及“两山”理论方面,以及在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方面开展的学术研究,作了精彩的讲演。沈先生还结合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建议,相信对江西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沈院士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林学和生态学家,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九大报告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中“草”字的提出,就是以沈院士为首的科学家向中央反复建议的结果。这个建议被采纳,体现了中央对科学家们的认可,也体现了科学家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再次感谢沈院士的精彩报告!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当前江西省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進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出坚持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下面,有请印遇龙院士为我们作题为《功能农业种养一体化研究与思考》的报告。掌声欢迎。

印遇龙:谢谢大家!下面我就种养结合以及功能农业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功能农业是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首先提出来的,赵院士也在江西工作了很多年。在中央政府层面,功能农业被写人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2019)和“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中,标志着功能农业将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起到更多、更大的作用。在部委政策层面,功能农业被写人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文件《主食提升行动》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指南,这是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粮食局提出的战略行动纲领。

功能农业的发展定位:一是面向国家农业转型升级需求与人民健康消费需求,以服务“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一带一路”三大战略为重点,大力推进功能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二是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致力于功能农业的新学科建设、发展与完善;三是聚焦功能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科学与工程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产业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

功能农业与传统农业研究对比:传统农业技术研究关注的是作物产量需求、作物健康和养分吸收模型;赵院士提出的功能农业技术研究,是在传统农业技术研究基础上的升级,关注的是人的健康需求、矿物质营养定量控制、营养高效吸收转化模型和毒害控制。

功能农业是新兴学科,其研究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开发部分专用研究设施、设备;围绕“岩石-土壤-肥料-作物/动物-食品-人体”创新链,针对物质流传播规律与调控技术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围绕产业链“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中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制定规范、形成标准,并按照循环化、智慧化目标建立集成示范。目前相关标准很多,如富硒功能农产品标准就有上百个,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功能农业标准体系、认证与监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等需要有序建立和完善。

功能农业,尤其是种养一体化非常重要,是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但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种养分离,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诱发了土壤板结,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牧分离,造成粪便污染,粪便没有得到利用。我国畜禽每年产生约38亿吨粪便,折合纯养分相当于我国化肥总养分投人量的50%,但资源化利用率不到20%。种养分离、农牧分离已成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功能种养一体化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2015年7月2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强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头保障”。

在种养结合功能方面,养殖业非常重要,因为养殖业在功能农业过程中具有资源转换和维持平衡等功能。养殖业可将农产品转化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或者更高价值的产品,即功能产品,比如牛奶。种植业生产的不具备直接使用价值的有机物和能量,可通过养殖业可转化为畜牧产品。种植业经过加工的废弃物,唯有通过养殖业转化才能提升其使用价值,所以非常重要。

我们过去认为畜禽的粪便是污染物,现在有的环保部门还把猪粪、牛粪看作是有害物质,这是不对的。在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中,畜禽的粪便起到关键的作用。

现代种养循环模式具有如下特征:科学设计,规模运行,精细管理,科技支撑;生物能多级转化,资源(氮磷)循环,延伸系统(农业文化园);投入最低,产出最大,价值最高,环境影响最小。典型案例有:“水稻/牧草一肉牛一有机肥一果蔬茶”模式,“生猪一有机肥/沼气一水稻/玉米”模式,“生猪一绿狐尾藻一有机肥/饲料”模式,等等。

主持人:谢谢印院士!刚才,印院士从功能农业种养一体化概论,功能农业种养一体化技术与模式,功能农业的发展和应用,功能农业的趋势与未来四个方面,为我们系统介绍了功能农业种养一体化在服务“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要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产业发展急需,大力推进功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建议,报告内容详实、高屋建瓴,令人受益匪浅。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再次感谢印院士的精彩报告!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不仅处处都是绿水青山,而且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亚洲铜都”“金银王国”“稀土王国”等称号。对于志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江西而言,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矿山环境质量显得越加重要。下面,我们有请武强院士作题为《中国矿山环境问题与特征分析》的报告。掌声欢迎。

武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院士、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院士论坛,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我国主要的矿山环境问题、面临的一些形势以及未来的对策。

矿山开发的目的是获取资源,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矿业工程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很多省份的矿业工程活动占到40%-50%,特别是一些西部省份,包括西北、西南,GDP的80%-85%都是矿业工程活动的贡献。所以,矿业工程活动应该说为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但是我们站在科学的立场或者回头看的话,会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矿产资源在其开发、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其中的原因,与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地貌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矿床类型较多等有关;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不当也是一个因素,如露天开采和石材开采方式等;在政策管理上,长期无序不合理的开发,特别是“肥水快流”政策的实施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也使得矿业工程活动产生了一些让人十分揪心的环境问题。

究竟产生了什么环境问题?我认为主要在矿山地质环境、矿山水环境矿山生态环境矿山大气环境、矿山空间环境这五个子环境里出现了问题。比.如矿产资源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对矿山的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地面的变形,产生大量的固废、液废,大量污水的排放对地表水的损毁等。

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以下九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划分,即首先要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二是矿山环境调查,即要对矿山环境的现状背景条件、基础数据实施调查。三是矿山环境评价与预测。要在了解.背景、获得基础数据之后,根据矿业工程活动的规划,对矿山环境问题的衍变趋势作出准确的评价和预测。四是要解决矿山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包括自然修复和人员修复两种模式。自然修复主要靠自然的引领来产生,不要进行过多的干预;人员修复的方法,一是工程型,二是生态措施。生态措施不是过去狭义理解的封育工程,而是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无论是自然修复还是人为的生态修复,我认为一定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大系统工程去解决修复治理的问题。比如在一个大的流域,不仅有矿业工程所产生的问题,还有刚才印院土所讲的农业污染问题,还有点状污染問题,所以一定要按照大系统工程的理念来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五是修复后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这种评价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仅要进行修复治理,还要进行开发利用。修复治理以后的土地评价,是把生态修复治理以后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生态系统约束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情况下,如何开展适当的工程活动,为人类生存需求奠定基础,我认为这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制定的所有规划就仅仅是一张蓝图。从2000年开始,国家财政部每年都拿出资金进行矿山修复治理,到现在已达1000亿。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大,但是对于体量和问题的严重程度而言还基本上是杯水车薪。所以如何调动各方资金加入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当中,这已成为主要的问题。江西省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资金缺口也相当大。六是矿山环境监测预警。七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做好矿山环境信息与发布系统研发。八是矿山环境修复的政策法规制定。九是矿山环境管理。

主持人:谢谢武院士!刚才,武院士为我们系统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矿山环境评价,合理解決矿山环境问题,保护与修复矿山环境的意见建议。武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针对性强,相信对矿产资源丰富的江西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武院士的精彩报告!

2016年以来,江西省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方向,以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为抓手,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农业“江西样板”。绿色防控,也称生物防控,承担着作物病害防控、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是农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农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下面,有请康振生院士为我们作题为《植物抗病性与病害绿色防控》的报告。大家掌声欢迎。

康振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论坛。今天上午参加了鄱阳湖观鸟周的开幕仪式,了解到江西不仅仅是红色的,而且是生态的、宜居的地方。谈到鸟,大家肯定会想到这样一本书,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让我们想到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保护。我最近看到《科学》(Science)杂志上罗森堡(Rosenberg)等人的文章写道:“自1970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的鸟类数量下降了29%,即减少了29亿只……鸟类数量的减少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栖息地的丧失和杀虫剂的使用。”我们很高兴地听到,鄱阳湖区鸟的数量从30万、40万、60万增加到70万,这意味着江西在生态保护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生态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前面几位院士都谈到农业生产,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作物的抗病性与绿色防控,这与环境和生活息息相关。

大家都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起源于农业,农业生产活动促进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我们在追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在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推进的过程中,其实都在改变着我们的自然环境。今天我们到田间去,可以看到大田的规模很大,生产化程度很高,农产品投人也很高,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我们在改变着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这里有一个数据大家可以看到,全球五大粮食作物因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水稻为47.1%,玉米为35.6%,小麦为24.1%,其他禾谷类为27.4%,马铃薯为32.3%。

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主要农业生物灾害之一。现在记载的病虫鼠害有1700多种,能够引起重大损失的有100多种。重大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60-70亿亩次,年防治60-80亿亩次。如果按照联合国自然损失率来推算,我国潜在的经济损失大约是5000多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全球小麦锈病危害加重,Ug99的出现影响小麦的生产,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据统计,,我国2013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面积73亿亩次,比2003年增加12.8亿亩次,10年增长了21%。由于秸秆还田等因素,我国小麦赤霉病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展的趋势,小麦赤霉病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当然,通过各级部门的努力,病虫害防控在提高作物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病害防控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即过度依赖农药。我国农药使用量不断上升,从1996年的114.08万吨上升到2014年180.69万吨。目前全球每年使用农药大概是350万吨,中国占了一畔。而农药的使用,实际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病虫抗(耐)药性上升,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农药.利用率不高,生态平衡破坏和环境污染,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等。新时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吃得好吃得饱,更要吃得健康。病虫害的防控,必须走绿色的新道路。

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业使用为目的,优先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纺织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来控制农产品病虫危害的行为,以促进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方向发展。过去绿色防控还仅仅是一个理念,进入“十三五”以后实际上已经成了国家行动。绿色防控涉及的技术,主要强调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理化诱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方面,除此之外我们今天还拿不出更多的关键措施。所以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还要继续研发新的防控技术,要做好作物抗病性研究。

作物抗病性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对抗病性现象的认识,到基因的控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但在抗病作物的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管是水稻、小麦、玉米还是其他粮食作物,生产上所达到的抗病比例仍然偏低,而且抗病品种的选育也面临着抗源材料稀少的问题。

在新情况下,我们如何加强作物抗病性,促进抗病品种的选育?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挖掘抗源种质资源;二是创制抗源材料;三是提升新技术在加速作物抗病性改良中的作用。

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永远在路上,我们需加强对作物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确保病虫害的防控有的放矢;加强与育种专家的结合,加速抗病品种选育;加强与栽培专家的结合,促进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宣传,促进重大病害的绿色防控。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康院士!刚才,康院士为我们系统介绍了植物抗病性与病害绿色防控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及其进展。正如康院士所言,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永远在路上。我想,包括江西省在内的全国各地农业主产区,都应该把发展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作为推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策略,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通过科技和产业的协同努力,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战略目标。再次感谢康院士的精彩报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不断上升为治国方略。下面,有请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教授作题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报告。掌声欢迎。

林震: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的学习心得向大家汇报。我主要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态文明与国家治理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018年5月18-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确保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出了制度要求,即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提出了四个治理,即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而且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可谓蹄疾步稳。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3年2月,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那时还没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个概念。到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上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专门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2018年3月,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人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内容,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务院行使的职权,各级政府必须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随后,中共中央又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出了要求:一个是千年大计,要堅持一个理念,两个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另一个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方面的制度,包括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等等。

二是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江西样板。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历程:1983年,启动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科学理念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1992年,作出在山上再造一个江西的重大决策。2003年,提出“三个坚决不搞"。2005年,确立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目标。2009年,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3年,省委确定将“绿色崛起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2014年,江西全境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江西与福建、贵州同时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中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一批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江西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具体体现在:一是林长制。2016年,武宁县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形成了“武宁方案”。2018年7月3日,江西省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明确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省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管理体系,构建“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

二是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4月,萍乡市人选.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组建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双核心,双组长”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创新海绵专职管理机构海绵设施管理处,形成高效运作的组织架构体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从“试点建设”走向“示范建设",打造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萍乡样板,为全国作出示范。

三是节约型机关建设。2008年11月,江西省成立省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2014年更名为省公共机构节能部门联席会议,由省政府秘书长担任组长(召集人),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省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近两年全省公共机构人均耗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均为全国最低,人均能耗降低率名列前茅。创新“纵向联动、横向协调、齐抓共管、运转顺畅”的体制机制。

四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作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首部综合性、系统性的地方性法规,已由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19年9月28日通过,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江西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样板示范作用。

三是增强制度优势与提升治理效能。为什么是增强而不是发挥呢?我们看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个,显著优势里没有生态文明制度,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这个优势还没有凸显出来;我们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依然在路上。只有补齐短板、发扬长板,才能成就样板。我们要切实提高治理效能。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领导干部的六个思维,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还应切实加强科学治理、持续治理的能力。其次是要以人民为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力、决策力、执行力、服务力和传播力。各级领导要讲好江西样板的故事,要把江西的精神传播到全世界。要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感、满意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后要对生态文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生态文明至少包括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另外,我们的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最后要形成一个合作治理的主体,其灵魂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级党委坚强的执行和落实。我今天就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林教授的演讲!刚才,林教授从生态文明与国家治理現代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江西样板,增强制度优势与提升治理效能三个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并结合实际调研梳理了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形成的林长制、海绵城市政策、节约型机关建设等创新经验,提出了以“系统治理+合作治理”共同推进美丽中国“江西样本”建设的意见建议。再次感谢林教授的精彩报告!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既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政府的责任。近年来江西省不断统筹完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与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乡。下面是今天最后一个报告,有请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著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家李雄教授为我们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新时代中国城乡人居环境生态与绿色发展范式解析》。大家欢迎。

李雄: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在美丽中国人居环境方面江西的样板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首先应该把江西放在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大平台上来看。这.是我的一_篇论文,调研了全国289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重点分析我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差异。首先来看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布。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绿地率低于31%区段的城市占14.6%,主要分布于甘肃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绿地率大于31%而小于35%区段的城市占19%,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城市分布于全国各省,但相对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陕西省、四川省;其余绿地率大于35%区段的城市,集中在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

再来看另外一个衡量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每个人所占公园绿地的面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人均绿地公园面积低于9平方米的占4.8%,超过12平方米的占23.8%。影响城市绿地建设最主要的指标因素有两个:一是人均GDP,二是第二产业占比其中,人均GDP的影响特别显著。

从夜间灯光数据来看城市化水平。全国夜间灯光平均值为2.71,江西省平均值为2.90,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江西省内,南昌市的夜间灯光平均值最高,达到9.51,说明南昌市无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经济活力,都是非常活跃的。

从绿地率数据来看绿化水平。根据全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绿地率平均值为35.60%,江西省城市绿地平均值达到42.2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江西省内,景德镇市的绿地率最高,为49.50%。

从人均公园绿地数据来看绿化水平。根据全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值为17.8m2,江西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值为11.3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江西省内,新余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值最高,为30.27m2。

从微博签到数据来看公园游憩水平。全国城市公园微博密度平均值为22.72次/ha.月,江西省城市公园微博密度平均值约为26次/ha.月,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江西省内,萍乡市的城市公园微博密度平均值最高,为61.09次/ha.月。

再来看江西省省级园林城市建设发展情况。截至2015(2015年后未增加),江西省共有省级园林城市56个,包含11个设区市、7个县级市和38个县城。瑞昌市(县级市)、星子县、湖口县、龙南县、寻乌县芦溪县、南昌县、万安县、靖安县、黎川县等均为江西省省级园林城市。

自2004年以来,住建部在推动创建园林城市的同时,启动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颁布了若干标准文件,指导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价过程。2016年,《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修订版出台,对城市绿道规划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大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百姓对于公园利用的需求是远远大于国家平均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来指导江西省城市绿色发展?一种方式是1992年以来住建部所做的园林城市建设规划。目前我国356个城市中超过一半取得了园林城市的称号。园林城市考核标准也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包括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社会保障等57项指标。江西园林城市建设的成绩非常突出,2015年11个市全部获得园林城市称号,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全覆盖。同时,江西省在全国省级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其力度、数量和质量也是非常客观的。另一种方式是国家林草局推进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1980年代沈国舫院士将国外森林城市的概念引入中国。森林城市建设,包括森林网络、健康福利、管理、文化等综合指标体系。近15年来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江西省也做到了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11个城市都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水平。

在新的时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机遇。一方面,党中央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在具体的形态和结构方面,要求做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存。在国际标准的定位要求和基础上,又突出强调了两条: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公园城市是新的阶段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简单来讲,就是由在传统城市里面建公园,发展为在公园里面建城市这样一个战略转变。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是实现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生动实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积极落实,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蓝图,也是中国山水城市理念和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四个核心的建设目标,就是环境与民生的统一协调,景观与生态的高度融合,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

江西省在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覆盖这样一个大好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推进向生态园林城市和公园城市双突破。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基础上的进步,是更高标准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从2016年、2017年两批命名的11个城市来看,江苏省基本达到了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而江西目前在这一块还是空白。

我对公园城市有这样一个解读:第一,公共空间,全民共享,快速提升公园服务半径,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质量。第二,规划和打造15分钟生活圈,全面提升社区服务供给平衡。第三,服务百姓,服务人民,更多地考虑以人为本的体系构筑。要以园林为载体,多元共生,做好点线面结合的绿地体系。每个城市需要构筑多级系统的构建,要考虑城乡生态网络、城乡一体的绿廊体系构建。在“城”方面,重点需要强调的是城乡并举,协调发展,构建高品质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本底。

这是北京林业大学刚刚研发的一个新技术,可以相对精准地对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这也是推进生态价值、生态效益集约化最大化的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手段。在城里面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区域風景游憩体系,全面提升地貌风景。特别需要推动乡村的绿化、美化,推动美丽乡村和森林乡村建设。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受国家林草局委托,成立了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研究创新联盟,全面协同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和森林乡村建设,构建了独立的指标体系并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工作。

发展宜业宜游的新路径,让人民在生态绿色福祉下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江西应该重点考虑和提升的。要充分发挥江西森林覆盖率高的生态优势,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使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相对精准地核算生态系统价值,并使之彰显出来。要树立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就必须打造江西的标准。我们也特别希望为江西的发展、江西的标准、江西的样板作出北京林业大学的贡献。

最后我想用毛泽东的一句诗来结束,“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祝愿江西明天更美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刚才,李教授从国土空间的视角,从城市绿化的空间差异、指标差异等层面,对中国城市绿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梳理了当下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模式,对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的建设研究与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总结。报告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考察时提出的公园城市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新时代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发展路径和特色,并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建议,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再次感谢李教授的精彩报告!

附记:为践行低碳理念,展现绿色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此次院士论坛实施会议碳中和项目。会议碳中和项目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购买林业碳汇等方式,抵消会议期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会议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的目的。按照生态环境部《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对论坛期间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审核。论坛主办方通过购买江西省乐安县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抵消本次论坛产生的碳排放,真正做到“零碳”办会;同时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向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发动全社会用实际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安吉

猜你喜欢

江西文明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