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结核病诊室通风系统的分析
2020-04-23陆齐力
陆齐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0 引言
SARS、禽流感、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疾病通常被当做感冒发烧,综合医院通常则成为先送至就医的医院[1]。如何避免发生院内感染以及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负压隔离通过控制排风量使室内维持负压,对以空气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2]。目前各国标准中对于负压隔离压差存在不同的要求。美国ASHRAE标准认为负压隔离最小压差为2.5 Pa[3-4]。我国《传染病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2014》[5]指出负压隔离病房与其相邻的缓冲间、走廊压差,应保持不小于5 Pa的负压差。
合理的换气次数在保证室内环境预防传染疾病还能节约空调能耗,《传染病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2014》中指出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区换气次数不低于6次/h,负压隔离病房最小的换气次数应为12次/h[5]。《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未做明确要求[6]。目前我过新建改造传染病病房换气次数一般在10~40次/h[7]。
1 工程概况
国内综合医院随着建院年数的增加、年就诊人数的增加,为提高就诊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对医院进行局部的调整和改造。医院9#传染病楼一层结核病诊室改造为样本进行分析。虽然医院属于综合医院,基于实际情况改造,传染病楼改造后力求达到传染病防止的要求。改造后平面如图1所示,包含3个诊室、1个留痰室、1个污染区卫生间,并且单独设置洁净通道。
图1 诊室改造平面示意图
各房间分区通过轻质隔板分隔,吊顶为铝扣板吊顶。结核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为避免患者院内感染及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性,对诊区各诊室实行独立送风排风,并对排风进行处理。各诊室、留痰室、卫生间与患者大厅呈相对负压。更衣室与患者大厅呈相对正压。患者大厅与室外呈相对负压。医生休息区与更衣室呈相对正压。各房间风口布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诊室改造风口示意图
2 压差及风量检测
按规范的要求“负压隔离区应设置压差传感器”各诊室,留痰室,更衣室均安装相对压差表,测量与患者大厅间的压差。压差表应安装于显眼位置。
9#楼一层结核病诊室改造完成后进行调试,风机打开压差表测量压差结果见表1。
表1 初次调测压差表示数
诊室2、留痰室、更衣室均不符合压差要求,不能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保护。校核压差无法达到规定5 Pa要求,使用DT-8880热敏式风速仪测量风口风速,测量结果见表2。
表2 初次风口风速风量及房间换气次数
3 压差分析
房间内换气次数满足规范要求,但压差表示数不满足要求。检测门缝处风速接近3 m/s,缝隙漏风对房间内外压差存在很大的影响。压差漏风经验公式如式(1),并依据压差经验公式分析当前送风量下无法达到压差5 Pa的原因。
式中:A为漏风面积,门缝通常宽度取0.002~0.004 m;ΔP为室内外压差,取5 Pa;n为指数一般取2;1.25为安全系数。
实测风量与理论计算风量(表3)进行对比,发现各房间整体净送/排风量均小于理论计算值,其中更衣室送风量远小于理论计算值。各房间的净风量也有效的反应到压力表上。考虑理论风量计算中存在1.25的安全系数,诊室3实测净风量小于理论值但压差满足5 Pa。诊室1与留痰室实测净风量小于理论风量约35 m3/h,但呈现在压差表上的读数不同,现场观察由于诊室1为原建筑围护结构且吊顶为石膏吊顶整体气密性更好,而其他诊室大都为铝扣板吊顶及隔墙气密性较差。
表3 实现5 Pa压差的理论风量
为保证医护人员及患者安全,满足各房间之间的压差要求,依据检测分析结果对各房间的密闭性及通风系统进行调整:1)门缝处增加密封条。2)降低诊室内的送风风量,提高更衣室的送风风量。3)对于铝扣板吊顶房间,对吊顶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最终各使用房间的压差均不小于5 Pa的要求。
4 结论
医院9#改造受制于先天条件不足,风管布置受层高及吊顶内风机盘管的限制,最后通过增加房间的密闭性和减小送风风量使房间压差满足要求。
1)对于有压差要求的房间对密闭性要求也较高,尤其是更衣室联通洁净区域有两扇门对门缝的封堵作用尤其明显。
2)适当减小诊室的送风量,满足通风系统机械补风量不小于排风量的50%,增大房间的压差。
3)设计初期不能简单按照满足换气次数要求进行通风计算,实地勘测则按照门缝压差公式进行计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