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改变理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测血压效果的影响

2020-04-23罗婉丽王晶晶通讯作者王军芳王晓冉

哈尔滨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测血压护理人员实验组

罗婉丽王晶晶(通讯作者)王军芳王晓冉

(1.华中阜外医院高血压科,河南郑州450018;2.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高血压是以收缩压或者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生活习惯、精神紧张、大量饮酒、药物等均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状,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以降低血压为主要目标,常常通过降压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但中老年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服药依从性较差,不能遵医嘱治疗,导致疗效不佳[3]。可见给予高血压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行为改变理论是一种通过多方面引导来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护理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给予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理论健康教育对其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测血压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 45~75岁,平均(63.12±3.25)岁;病程 1~7年,平均(3.21±1.78)年。实验组男 31例,女 29例;年龄 44~76 岁,平均(63.25±3.19)岁;病程 2~6年,平均(3.67±1.65)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中诊断标准;②均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③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精神疾病患者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③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完成研究;④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给予行为改变理论健康教育:①前意向阶段:该阶段的患者没有改变自己行为的意向,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提高认识,给予建议;②意向阶段:该阶段患者具有改变的想法,但是仍未做出行为改变,此阶段主要内容为: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认知能力,采用适当方式(PPT、视频等)向其讲解高血压的危害,使其认知到疾病对自身生活的影响,意识到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适当采取激励、意识觉醒等策略引导患者向健康方向发展;③准备阶段:这是患者转变的准备阶段,护理人员应为其提供转变行为指南,为其确定目标及具体步骤;④行动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患者已经开始行为转变,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行为转变计划,促使其改进健康行为,可进行定期组织疾病知识讲座、开展病友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其对疾病认知;⑤维持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指导,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联系,通过家属的帮助强化教育,促进患者健康行为改变。每个月随访2次,共随访2个月左右。

1.4 评价指标:①对比两组自我管理行为:采用赵秋利等[5]编制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HPSMBRS)进行评价:包括饮食管理、用药管理、血压管理、运动管理、情绪管理及休息管理六个维度,共33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1~5分,通过反向条目计分,分数与自我管理水平呈正比;②两组自测血压效果对比:患者使用欧姆龙HEM-431C型电子血压计进行自测血压,每天在早晨8:00、晚上20:00各测3次,取平均值,血压计使用前校对,误差≤±3 mmHg。医院测量于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休息15 min后,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测量3次取平均值,每次间隔30 min,将医院测量平均值与自测平均值相比。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算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行为对比:实验组自我管理行为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自我管理行为对比 (x±s)

2.2 自测血压效果:对照组医院测得血压值高于自测血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医院测得血压值略高于自测血压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自测血压效果 (x±s)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属于慢性终身性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困扰。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但是大多需要终身服用药物,大多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服药依从性较差,加之老年患者耐药性较差,导致治疗效果不尽人意[6-7]。此外,患者出院后无专业护理人员指导,易产生不良生活习惯,不利于疾病恢复。可见,在给予常规药物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行为改变理论健康教育是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该模式认为在干预措施下,人们可以对自己意识一点点进行改变,最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8]。近年来,该种模式逐渐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其应用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使患者逐渐走向健康的行为,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9]。首先,在患者前意向阶段以及意向阶段,帮助其提高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危害,以及建立健康行为的重要性,进而增强患者主动进行改变行为的意识。在患者准备阶段,护理人员需为其提供重要指南,帮助其确定目标,可通过开展相关培训,促进患者行为的改变,努力为其提供转变行为的环境[10]。行动阶段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此时患者出现行为改变,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改变计划,并进行监督和反馈;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鼓励,以增强其转变的信心。维持阶段主要是对患者进一步监督、指导,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自我管理行为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自测血压值更接近于医院测得血压值,表明行为改变理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在于,该模式护理分阶段进行实施,增强患者对疾病认知,使其从意识阶段转向行动阶段,帮助患者纠正不良习惯,提高宣教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理论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自测血压效果,有利于控制病情。

猜你喜欢

测血压护理人员实验组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先排小便再测血压
爱焦虑的人别自测血压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测血压时别憋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