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20-04-23曹素红
曹素红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中医学称之为卒中或中风。该病是由各类原因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氧缺血性病变坏死,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急症,具有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特点。临床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约为15%,但其致残率可高达50%以上,且存活者的复发率高达40%[2]。因此,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同时,改善疾病预后和预防再发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有临床研究报道,丹红注射液具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可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使得血液黏滞度降低,有效改善病人脑水肿情况,促进氧自由基发挥对组织的保护作用,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疾病[3-4]。本研究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98例。纳入标准: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中相关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病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过程、方法、目的等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存在急性脑梗死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者;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者;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62.47±6.54)岁。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63.11±6.87)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对症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轻脑水肿、吸氧、调血压、神经保护等,并对吞咽困难者采取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生产,批准文号S20110051)0.9 mg/kg,其中10%采用静脉注射,90%采用静脉输注,60 min内完成输注,每日最大剂量为9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866),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期间禁止使用扩血管类药物。
1.3 评价指标
1.3.1 神经功能评价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此量表包含言语、面肌、意识等维度,总分为10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6]。疗效判定标准:NIHSS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为0级为显效;NIHSS评分减少20%~<90%,且病残程度为1~3级为有效;NIHSS评分减少<20%甚至增加,且病残程度>3级为无效。
1.3.2 预后判定 两组病人均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采用残疾程度量表(mRS)评价病人预后情况,mRS评分0~2分为预后好,>2分为预后差。
1.3.3 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病人空腹静脉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病人Hcy,检测仪器(Shimadzu HPLC 系统)由日本Kyoto公司生产,检测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病人hs-CRP。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80%)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5.289,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病人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Hcy、hs-CR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y、hs-CRP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cy、hs-CRP水平比较(±s)
2.5 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因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管腔狭窄,导致血小板发生集聚形成血栓,引起脑血管组织出现缺血、缺氧、代谢紊乱、水肿等,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从而导致病人出现严重的脑组织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7-8]。在急性脑梗死病人治疗时,对每个微小的缺血级联效应环节的保护都极为重要[9]。研究发现病人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其脑组织灌注减少,致使缺血区周围的甘氨酸及谷氨酸发生堆积,氨基酸兴奋性增强,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过度活动有刺激作用,易造成级联反应的启动,包括钙离子内流、蛋白酶、磷脂酶等被激活,损伤线粒体,促使微丝蛋白发生溶解,磷脂遭到破坏,生成自由基,促进脑细胞的凋亡。病人脑缺血早期,其白细胞被大量激活,将释放出大量的蛋白水解酶及氧代谢物,对内皮细胞损伤性极大,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病人脑水肿情况加重[10]。同时,原发动脉血栓发生蔓延将产生新的闭塞,对侧支循环起到阻断作用,促使脑缺血区域扩大,从而促进病情进一步发展[11]。
丹红注射液是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药物,该药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酸、儿茶酚、丹参酚酸、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络通痹之功效[12-13]。丹红注射液的药物成分中红花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黏滞度,对血小板的聚集与黏附、血栓素A2(TXA2)的激活与释放、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PGI2)的释放均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维持外周循环中TXA2/PGI2的平衡[14],红花中黄色素有很好的抑制血小板活性[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丹红注射液能够增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谷胱甘肽水平,降低体内丙二醇水平,通过激活Nrf2/ARE 信号通路防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对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16]。
Hcy是人体内含硫氨基酸一个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研究显示,Hcy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17]。赵旭等[18]研究认为,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进展有着密切关联,Hcy对细胞外信号有极强的激活作用。Hcy激活细胞外信号的作用机制:①对谷氨酸受体的过度兴奋有刺激作用;②参与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③对甲基化过程有极大影响;④对神经递质存在干扰;⑤对Na+-K+-AT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丹红注射液中的丹参酮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机体微循环的改善,丹参酚酸对血小板聚集有极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能促进血浆中血栓素B2(TXB2)水平降低。
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病人常伴有严重的炎症反应,致使其脑损伤程度、脑水肿情况加重。hs-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hs-CRP水平的升高能够有效反映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其水平高低与急性脑梗死进展有着密切关系,是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19]。万鸿平等[20]研究指出,hs-CRP水平的升高,对病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长与脱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发病5~7 d后hs-CRP水平将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表明hs-CRP是反映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后存在炎性反应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丹红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丹红注射液能够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21-22]。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及预后,降低Hcy及hs-CRP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