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与创新模式

2020-04-22周祥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2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高职学校五位一体

摘 要:高职院校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是培养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五位一体”教学成为非遗课堂的主要模式。本文主要阐述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模式,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发展,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上进行传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学校;“五位一体”;非遗传承

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各民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1 高职院校中“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师也在探寻新的教学方法,要做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院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教学,是我国传承非遗技艺的主要形式,在2013年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1]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时,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热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才能更好地学习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根据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学生认知和课程安排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达成优化教师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等的作用。“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讲课中注重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技艺传承、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设立考核机制五个方面,并在每个方面找好着重点,保证五个方面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

2 “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与创新模式

2.1注重人才培养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式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这种的方式没有完整的教学流程,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奥妙,不利于大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比如在学习梆子戏或者秦腔等传统戏曲时,都是由老师口口相传,除了京剧拥有相对完整的教材与流程体系,其他地方戏曲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与教学流程。而且地方戏曲的受众人群与学习人员较少,编纂的专业性书籍较少在书店或者图书馆很难看到这方面相关的内容,制约了非遗戏曲的传播与宣传。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技艺的传授,也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开发编纂课程教材,明确上课流程。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中职院校可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校本课程,实现校内校外一体的教学形式。比如广西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非遗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精品课程,将侗族大歌、采茶戏、壮剧等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广西地区文化的魅力,加强学生对广西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对传承非遗文化更有动力。

2.2创新教育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中,因为其特殊性,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课,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学校可以将大师引进课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将师徒教学的方法带入现代教育中,开展“工作室+项目+产品”的教学模式,让教学与实践相互连接,在充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完成了动手实践的过程[2]。学校可以通过合作,为工作室接取订单,工作室也可自行发展受众人群,在实践中打磨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减少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排斥。大师的带动作用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工作室形式还能在学习中赚取资金,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实践教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给每一位学生展现的舞台,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也活跃了班级的气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将互联网引进课堂,形成线上线下的双轨教学,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新手段。教师可以将以慕课的形式进行授课,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理论知识作为线上教育,在线下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

2.3技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人群较少,很多技艺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加上全球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破坏,出现文化断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品学兼优的学生推荐给非遗大师,在双方认同的情况下,让大师收其为关门弟子,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技,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弟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融入新的想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更为精进。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师也可借助信息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型社会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信息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借助网络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向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媒体宣传、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传播,让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得到传承。比如广西某高职院校,该所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制成短视频,推动了广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将一些非遗活动路程视频,让人们充分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

2.4鼓励学生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也让年轻人接受的东西更加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逐渐脱节,虽然传播面更为广泛,但无法吸引人们的关注依旧做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新鲜的血液,让更多的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好奇,引导其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巧[3]。教师在准备课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不符合现代发展的老旧思想加以去除,对精巧的技艺做到完整传承,要推陈出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加以结合,实现专业拓展、补充与完善,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闽江师专创办的戏曲艺术工作坊“儒林有戏”工作坊,其中的“移步不换形”与“说戏”都是将“讲”“演”结合在一起的新型表演形式,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成为福建省的品牌戏曲,推动了戏曲的普及与发展,教师在教课的同时带领学生创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与社交能力,解决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5设立考核机制

教师除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也要建立考核机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是一项精密、严肃的事情,在学习中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不允许学生出现敷衍的心态。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教师要通过考核机制时刻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与状态,如果有学生出现成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就要及时关注学生的上课状况,私下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有针对地进行开导。此外,适当的考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其学习更为努力。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蕴含着中国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基因,是提高中国人民民族自信的关键。为了恢复在全球化冲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高职院校要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避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采用“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基于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做出的创新发展,希望可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唐淑欣.高职人文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模式研究(1)——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6):118-120.

[2]胡玲.高职院校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创新泸州非遗传承模式研究[J].酒城教育,2019,(04):99-102.

[3]张兴华.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9,17(12):165-166.

作者简介:

周祥(1985.8-),男,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非遗创新研发(服装)、电子商务教学。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高职学校五位一体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职校数学课堂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现代高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式探究
高职学校班主任管理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