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构成、功能与治理

2020-04-22张硕武媛媛

河南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治理知识产权

张硕 武媛媛

摘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将知识产权及与之相关的方面看作一个整体,构建基于生态主体-生态链-生态系统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分析框架。进一步地,论述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规模效应、促进信息共享三大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治理理论和协调机制、互联机制、反馈机制三大调节机制。最后,提出优化环境、主体拓展、机制健全、信息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功能;治理

中图分类号:G3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18-00058-04

1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构成

知识产权生态就是知识产权生存和发展的状态(Ecolog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知識产权生态系统(Ecology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是指各项知识产权之间及其与所处的环境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1]。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主体—生态链—生态系统三个不同维度阐述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1.1 生态主体:政府、市场、社会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各主体可以类比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维度。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生态主体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

政府主体包括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各级知识产权局为代表的部门,具体包括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监局、林业局、商务部等主要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而言,是指国家立法,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司法机构通过立法、规划、政策、行政指导等方法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做出制度性的安排和协调,并利用国家财政资源和政策优惠进行资源统筹分配,以达到预期政策目标[2]。这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和协调水平等关系到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

市场主体以企业为代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转化等环节的主体,是知识产权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影响和被影响对象,是知识产权活动的发起者和受益者。企业通过设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市场份额,增强核心竞争力。

社会主体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其他非政府组织。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组织是知识产权体系中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关键的纽带环节,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的代理、咨询、评估、策划、战略布局等知识产权深度服务是整个体系正常运转的必要保证。

1.2 生态链:知识产权平台、供给链、需求链

1.2.1 知识产权平台。各类知识产权平台是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核心,包括各类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数据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知识产权平台作为信息的交互中心,能够连接双方或多方,是实现异质资源的互补与共享的安全高效、便捷稳定的渠道。各类知识产权平台立足资源供给、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精准资源匹配、以个性化服务匹配用户需求[3],是精细化、定制化、个性化三位一体的赋能模式。知识产权平台以服务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1.2.2 知识产权供给链。知识产权供给链是知识产权从创造到运用、管理的一系列环节的集合,其核心目标是为知识产权需求者提供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一方面,知识产权供给与区域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创新激励政策是提高知识产权供给质量的有效途径。应当看到,知识产权供给链实现了服务中心的资源聚集,保证了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和知识产权转化资源的融合,是整个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

1.2.3 知识产权需求链。知识产权需求链涵盖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三个环节。科研工作者、企业等主体都具有不同的知识产权需求,而平台面对多元化用户的不同层次需求,可基于知识产权供给链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和知识产权资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需求提交、智能匹配、价值评估、专家咨询等多种驱动方式,打通供给链和需求链的孤岛局面,让知识产权供给者能找到其目标用户、知识产权需求者能找到其目标资源,实现以需求者为中心的知识产权服务[3]。

1.3 生态系统:内部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

1.3.1 知识产权创新内系统。知识产权是创新的载体,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创新这一最终目的。类比自然生态系统来看,知识产权创新内系统是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包含技术发明人、知识产权交易与运营主体、侵权人、行政和司法机关等在内的非平衡闭环系统。各主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各项活动。

1.3.2 知识产权环境外系统。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是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功能强化、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需要的基础性条件。其主要包括与知识产权生态主体密切相关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法律制度环境、政府行为、公众意识、服务水平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组成知识产权生态环境这个有机系统。除此之外,信任、声誉等“软实力”会影响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氛围和各环节的畅通程度。健康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环境能够约束创新主体的不良行为,深刻地影响创新活动的实施与最终绩效。

2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功能

2.1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之初,为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保护机制,我国确立了分散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4]。而随着多元化的管理职能需求,分散式体制弊端日益凸显,存在着职能配置、协调机制、执法体系、涉外应对的碎片化问题,导致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管理以及对外交流的低效率[5]。经过多年探索和试点,党中央在2016年启动了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推动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化是知识产权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动力源于知识产权生态环境中以政府放权换市场活力,而这正是当前进行的“放管服”改革的应有之义。通过优化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打破科技创新链条中的体制机制“藩篱”,疏通创新和转化的各个环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科技资源配置也需要市场这个无形的手,使科技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组合,应该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打破高校各种制度障碍和壁垒,形成高校科技资源自由流动的环境和条件[6]。除此之外,知识产权生态中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能自发引导高校科技资源向实现更大价值和市场回报的科技资源配置主体流动,同时使各种市场资金自发地流向产值高、风险小的科技创新主体,成熟的市场还能提供科技资源交易平台和科技资源承接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大限度实现科技创新价值,形成创新性产品,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7]。在合作机制与互利共赢原则的共同作用下,创新要素使用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得以提高。一方面,企业为技术研发与转化提供所需资金,另一方面,成果转化成功后,企业与研发者共同享有技术带来的市场收益。这将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有利于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促进高价值专利成果涌现。

2.2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能够产生规模效应

我国科研院所数量众多,且很多科研院所在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布局必然会存在交叉和无序竞争,影响转化效率和质量。此外,由于制度“藩篱”和信任缺失等无形壁垒的存在,各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甚至造成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边际成本的增加。

规模效应也指规模经济效益,即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的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的提高带来的企业边际效益的增加。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不同,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指各知识产权主体之间、知识产权主体与知识产权生态环境之间达到结构、功能和能量流动上的平衡,是规模效应递增的平衡。知识产权生态系统能够促进产生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创新链条完善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提升。一方面,知识产权主体扩展、环境优化使得大量的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聚集,创新浓度提升,不断完善创新产业链,形成创新集群。另一方面,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外部性使得各创新主体间联系密切,合作与交流加强,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存环境导致激烈的生存竞争,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进化,从而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出现新物种,并伴随着另一些物种的消亡[5]。知识产权各主体以创新为目的,在反馈机制和互联机制的作用下,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环境容量。

2.3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能够促进信息共享

研发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是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因素之一,而这一因素的根源则在于各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知识产权生态环境中,法律制度和规则的改善能够极大减少主体間不信任,降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倡导契约精神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根据经济社会学家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弱关系”能够跨越其社会结构与阶层的界限,促成不同社会集群之间有效率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流动。

树立大数据思维,促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推动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获得竞争优势。在互联机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不断挖掘数据的市场价值,赋能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通过知识产权服务和数据等平台汇集需求和资源信息,匹配研发与需求、促进合作服务创新,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平台为核心,能够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知识产权生态网络,减少Burt所谓的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提高组织竞争优势,进而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获得“社会资本”。

3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治理

3.1 治理原则与目标

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治理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断被释放的过程,其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原则。伴随着旧物种的消亡和新物种的诞生,以及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之中。因此,应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在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构建相应的治理路径,以保证外部政策供给契合内部系统发展状况。

从生态主体的维度来看,应借鉴多元治理与协同治理理论,运用协调机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从生态链的维度看,应借鉴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运用互联机制,实现治理方式数字化、精准化;从生态系统的维度看,应借鉴系统控制理论,运用反馈机制,实现治理过程科学化、动态化。具体如表1所示。

3.2 治理机制

3.2.1 协调机制。协同治理是个人、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主体得以调和,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促成协商与和解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8]。

协调机制通过建立网络成员间长期、亲密的合作关系以及促进成员间知识转移效率提升,能够促进治理绩效提升。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协调机制是指生态系统内各主体通过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协调各主体的行为,在治理目标等方面达成一致。协调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和行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率。知识产权治理必须强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强化知识产权权利人和政府管理部门、实体企业、其他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协调,实现从国家立法机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到地方相应层级上的政府及政府部门彼此之间互相协调、紧密联系,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3.2.2 互联机制。互联机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相关资源的整合,表现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产权平台,以延展服务和需求,促进资源共享共用。二是各主体间的联动统筹,表现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等制度安排,以促进各项活动共建共融。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催化”作用,推动双创纵深发展。

3.2.3 反馈机制。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机制可以维持环境稳态,进而推动整个系统的演化发展。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形成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反馈机制,改变原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中更多涉及政策供给而弱化对政策反馈的分析,能够促进知识产权体系内外部之间共同从“无序”到“有序”优化演进[13]。反馈机制要求加强知识产权行业监管,促进其良性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环境,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化

强调“契约精神”,强化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文化氛围,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制定和优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对保护创新和促进创新应用传播的新的需求。构建以服务企业为核心,涵盖基础政策、支撑政策、引导政策、服务政策的科学、完备的新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各知识产权主体之间交流与反馈的良性互动机制。

4.2 主体拓展,知识产权治理网络化

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公共管理,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知识产权联盟等市场化的知识产权社会组织,建立知识产权社会组织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社会组织的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推动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调统一的、有序高效的现代化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效率和竞争力。综合运用激励约束、伙伴选择、利益分配、协调保障等多种非正式机制进行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治理。注重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发挥各主体的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降低主体间摩擦系数和交易成本,使生态系统内各主体协作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相互强化。

4.3 机制健全,系统调节机制协同化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人与人、服务与服务之间的交叉互联。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离不开市场信用基础,只有不断完善市场信用,各创新主体才能够开展有效合作,以应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和打破轉化壁垒;只有不断完善市场信用,市场主体才能进行公平、有序竞争,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创新活跃度。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提高知识产权应急能力、构建应急体系和长效机制,能够提高知识产权生态系统面对突发事件冲击时的韧性,增强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推动生态系统向更高层次演进。

4.4 信息开放,服务平台建设共享化

建设高效的知识产权平台是促进我国知识产权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一方面,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化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进而促进研发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提高。发挥区块链作为安全透明的分布式数据库的功能,运用共识机制实现信息对称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性创新研发,进而提高创新效率。另一方面,构建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加快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深层应用,促进数据资源红利充分释放,最终实现管理和服务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华,李继广.知识产权研究和实践的生态逻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6):91-96、112.

[2] 冉从敬,宋凯,何梦婷,等.知识产权生态链下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图书馆论坛,2020,40(03):63-72.

[3] 韩缨.科技管理制度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6

[4] 马一德.中国知识产权治理四十年[J].法学评论,2019,37(06):10-19.

[5] 吴汉东.论知识产权一体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关于立法模式、管理体制与司法体系的研究[J].知识产权,2017(06):3-12.

[6] 郑洁红.资源配置市场化对高校科技成果应用的促进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9(06):19-22.

[7] 周方涛.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略论[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8):128-131.

[8] 徐嫣,宋世民.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6(2):75.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治理知识产权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