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的你》:青春片背后的社会文化图景透视

2020-04-22穆雨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校园欺凌成长

穆雨

摘要:《少年的你》讲述了高考前夕,一堆少年因校园欺凌而改变命运的故事,作为一部现象级青春片,它延续了这两年青春片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关注点放在社会议题上,以写实的风格带给观者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少年的你》;社会文化;校园欺凌;成长

2019年,一部反映校园欺凌题材的电影《少年的你》大放光彩,实现了票房口碑的双赢。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德波指出:“在商业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成为景观社会的原动力,是景观最为显著的表现。”这部现象级的类型片直面现实体现残酷青春,将社会议题附着在电影人物命运上,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思考。

每代人都会有归属当下时代的青春范式,80后、90后的代际标签不仅仅是数字的更迭,更是社会文化对一代代年轻人的塑造与规范。作为类型片的青春片也一样,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书写和阐述,“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史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會宏大的历史背景。”《少年的你》跳脱出上个时代青春片中的“堕胎”“绝症”“劈腿离开再相遇”等老套情节,在“性与暴力”传统青春片命题下,延续了《狗十三》《嘉年华》等现实主义青春片的基调,关注了逼仄社会空间下“少年”的自我成长和共生。

一、孤独的自我与成长

“孤独是人类情绪的一种表象特征,从心理学层面而言,是客观主体与对象之间由于时空的疏离而导致的精神落差产生的感触。”电影中的陈念和小北都是城市中孤独成长的少年:没有出现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交代的父亲缺失在女主的成长环境中,不靠谱的母亲因躲避外债常年在外自顾不暇;小北的父亲不知所踪,母亲改嫁后再无联系。个体在叙事镜头中不断切换,亲缘关系的弱化和缺失成为少年成长中无法弥合的孤独与痛楚。同时造型元素上,影片的拍摄地重庆以天然的地理优势营造了巨大城市空间下,无处可依的弱小少年,上上下下的错落空间,看不到出口的街道尽头,如小兽洞穴般隐蔽的居住场所,大楼之下,市井之间,是电影空间的调度,也是人物心理情感的传递:杂乱不堪的成长环境下,大量的仰俯拍镜头,持续晃动的手持摄影,相对静止的城市坐标和流动的人物、暗涌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自我生存空间的审视,是对人生出口的探寻,更是对“自我重生”的觊觎。

二、善与恶的共生与引导

女主陈念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是过失杀人下法律中的受罚者。男主小北是不学无术混迹社会底层的小混混,却意外地成为好学生陈念的守护神。在善与恶同时在人性中共生时,作为观者的我们看到了陈念在面对同样是校园欺凌受害者胡小蝶的怯懦自保,也看到了小北为了陈念好好高考,拥抱希望,牺牲自己替罪坐牢。少年的成长,不管是身体的成长发育,还包涵了心智的健康与成熟,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尤为重要,美国社会学家克劳沃德和奥林指出:虽然社会试图劝导人们遵从社会规范,但有时父母、教师、教科书、宗教领袖、媒体以及其他社会化主体传达出的却是相反的信息。在影片中,家庭教育的全员缺失导致陈念、小北不得不孤独成长,忍受着家庭冷暴力的父亲和一心只强调成绩母亲,魏莱把戾气对准了更弱小的同学,魏莱小团体中的罗婷父亲在教室旁边的走廊上随意动粗……不仅是家长的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也缺乏相应的引导。在为高考服务的大环境里,胡小蝶的死既苍白又无力,她死于校园欺凌,也死于教育的缺失和众人的冷漠。她死后,学校没有对问题进行彻底排查,把欺凌偷换成“恶作剧”的概念。相比剧情,现实的校园欺凌事件可能更触目惊心,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的话题,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等部门接连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府层面确定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制定了相关方案。但总体来说,这些多是部门规章和文件规定,缺乏强制力,加之校园欺凌涉及未成年人,有一定的隐蔽性,执行起来有难度。电影中,陈念意外获得了小北的呵护,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家庭、教育机构多方介入,为其树立规范,引导一条向善之路。

三、结语

《少年的你》敏锐地描绘了两个孤独少年相互依附共生的故事,把校园欺凌阴暗下的炽热青春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观众,引发了对校园欺凌的再次关注,有关注,才能有更多的呵护,影片的写实风格,有担当有思考的现实主义写照,是影视作品对社会文化清晰的反映。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校园欺凌成长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六曜与日本文化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