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政治道德基础

2020-04-22王诗旖

西部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诗旖

摘要: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际政治行为体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与全球共同体整体利益需求间的矛盾始终存在,成为各类全球性问题产生及难以有效解决的政治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政治道德基础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内核,与全球道德逻辑相契合,能够有效指导以道德型多元共治模式为主的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共同体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产物,是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道德逻辑的构建,为全球共同体的着眼点打开了新视野。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本逻辑;政治道德;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028-03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贯穿着西方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以资本的生产、增值与扩张逻辑为基础,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资本催生的国际政治行为体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与全球共同体整体利益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而这正是各类全球性问题产生及难以有效解决的根源。面对此种挑战,应探索由道德逻辑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新趋势,建构统一的国际政治道德价值体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良性变革,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内各行为体互利共赢。

一、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进程的推进,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深,局部地区矛盾与冲突激化,多领域的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增强全球治理的整体性与多元性成为必要,原有的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将不再适应全球共同体实现共赢目标的需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

(一)“资强社弱”: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治理体系

自新航路开辟引领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资本流动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区域日益联系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最初的资本通过生产与交易实现增值与积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资本家利用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来尽可能多地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以获得增值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本质特征就是驱动雇佣工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①在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历史运动中,人类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资本对外掠夺与扩张的根本性质带来了黑奴贸易、劳动异化等社会问题,人的主体性为资本所驱使,过度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冲击了全球共同体的和平与发展,引发经济波动、国家对立、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资本逻辑运行的内在缺陷因而逐渐显现。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21世纪,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局面下,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态势仍呈现“资强社弱”②的情势。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逻辑主导下的全球治理新格局

资本在特定时空内的扩张是有限度的,当关乎生存的经济需求不再成为个人、国家、社会的首要追逐目标时,资本的主体性将自然而然地为人的主体性让步,支撑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行逻辑将转为道德逻辑。与政治道德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相契合的道德价值体系内核,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的“人类的共同价值”,即一种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③这种价值观超越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提炼出人类社会追求共同发展的共性特征,在这一共同目标的驱使下,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成以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为支柱的国际秩序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趋势提出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转换为世界话语的中国声音,但这一中国方案的实施,并非仅仅依靠中国努力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依托有效平台即全球治理的实践层面来实现,以此推动道德逻辑主导下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二、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内生动力:政治道德

全球治理的变革过程中,从“各为其主”的资本逻辑主导转向“天下为公”的道德逻辑主导,政治道德是其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原因有三:一是国际政治的各行为体的道德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二是在政治道德逻辑主导的前提之下,以共赢为目标的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有了建构与发展的可能性;三是统一的国际政治道德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人类的共同价值在超越国界的道德层面得以体现。

(一)利益型治理:趋向“零和博弈”

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是资本逻辑,以及该逻辑驱使下的权力博弈,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益博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认为,一个居于主宰或霸主地位的强国的存在将带来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这一论断意在主张提供公共产品的霸权国给予欠发达国家“搭便车”的机会,以此遮掩其牟利性,“这种理论设计掩盖了霸权国的‘利己性,给霸权国的国际经济行为披上了道德外衣”。④这种关于霸权掠夺性、排他性实质的道德性建构,其根本特征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提供公共产品与“被搭便车”的动机仅在于维护由自己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形势,在发展进程中获利最多的仍是霸权国。一方的收益与另一方的损失等值,两者绝不兼容,参与方博弈的结果便是得与失相加的总和最终为“零”,这是霸权国奉行的与全球共同体的集体发展利益相违背的“零和博弈”,长此以往,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将因资本逻辑主导的利益博弈从稳定走向波动乃至消解,因此,探析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导逻辑成为必要。

(二)道德型全球治理:多元共治

道德型全球治理,指的是以统一的国际政治道德价值体系,即以人类的共同价值为基础,建构全球治理的模式与机制,实现从资本主导向政治道德主导的转变。国际政治道德指向全球治理的实践层面,国际行为体在全球范围的国际政治道德实践中积极进行符合国际政治道德的對外活动,是政治道德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有效建构、运行与发展的关键。

世界主义主张分配正义并不局限于各民族国家内部,而是更广泛地适用于国家间关系,“世界主义所倡导的全球分配正义理论尤为引人注目,它呼吁全球范围内资源、财富和机会能够有一个公平与平等的分配。”⑤道德型治理下的局面不同于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主导的利益占有失衡的局面,而是力图构建以维护全球共同体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共治的局面,多元共治作为全球治理的方式,国际政治道德是贯穿行为体参与全球治理的对外行为规范,采用多元共治模式、由政治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最终将引导全球范围内的互利共赢。

三、体系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导互利共赢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蕴及其指导下的方法论

贯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始终的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无论是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还是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各项宗旨与原则、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为本国谋求利益的同时,应当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为本国谋求发展的同时,应当推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共同发展。⑦这一思想为全球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在“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⑧等多个领域倡导包容互惠的国际行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特殊性与优越性集中体现在理论视角与其指导的实践层面上,一方面,就理论视角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全球视角,旨在以全球观的视角解决全球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命运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下以霸权为主要特征的原有全球治理体系,力图构建一种新型国际秩序观,同时包含着以往单一的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以及政治共同体等等,从而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观而存在。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的实践是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在各国纷纷应对国际安全威胁、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倡导走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道路,谋求合作共赢”,⑨由此衍生出的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活动,相比立足个体民族国家国家利益的对外行为,其全球范围内的受益广度、深度、时间长度都将达到新高度。

(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走向互利共赢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前提下,具有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继承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表达了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共同发展诉求,提出了推动全球共同体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理论层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核“共同价值”思想强调共建共商共享,有利于促进世界性共同问题的解决;实践层面上,全球治理体系的各参与国应当致力于实现经济互补、政治互惠、文化互动、科技互通、生态互建,共同面对各类全球性问题以实现共同发展,“实际上就是把和而不同、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等重要理念贯穿于国际合作发展领域尤其是区域和跨区域合作层面”。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产物,是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道德逻辑的构建,为全球共同体的着眼点打开了新视野,在综合经贸、安全、文明、生态等层面的前提下,寻求了新的全球化治理的价值层面,卢德友将其诠释为三个方面:“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境遇”。?从理论视角的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对于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中凸显的各类冲突能够起到协调作用。

四、结语

面对全球共同体稳定和平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全球性难题,如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以及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出发点,蕴含着政治道德逻辑的价值内核,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建设性。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倡导国,一直在切实践行相关理念,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努力推进东盟共同发展,坚持与亚非拉各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提倡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等举措,都推动着全球共同体的共建共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之下,政治道德逻辑将贯穿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新阶段,以全球视野为着眼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推动全球治理迈向互利共赢的新时代。

注 释:

①翟杰金、陈君:《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及其工业化和全球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②乔玉强:《从资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的反思、批判与超越》,《河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③习近平:《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2页。

④徐佳:《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学术交流》2009年第4期。

⑤张旺:《超越国界的分配正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9页。

⑦南丽军、王可亦:《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探讨》2019年第1期。

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1页。

⑨卫灵:《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球治理理念与行动框架》,《形势与政策》2019年第7期。

⑩吴志成、吴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3期。

?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求实》2014年第8期。

?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张旺.国际政治的道德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韦正翔.软和平:国际政治中的强权与道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乔玉强.从资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的反思、批判与超越[J].河南大学学报,2019(5).

[6]贾淑品.变化中的坚守:恩格斯晚年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3).

[7]张旺.超越国界的分配正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1).

[8]张春.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道德价值观体系[J].社会科学, 2014(9).

[9]符妹,李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承认逻辑”:意蕴、困境及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6).

[10]胡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自觉[J].江海学刊,2018(6).

[11]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4).

[12]Reinhold Niebuhr.Moral Man and Immoral Society:A Study in Ethics and Politics[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32.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空间的再生产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试论资本的本质及其资本逻辑的终结与创新
论资本逻辑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