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

2020-04-22程如林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践

摘 要:一线教师如果要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做好教科研工作。文章剖析一线教师的工作现状,探寻一线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可行性,诠释一线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教学;实践

一线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琐事多,时间紧,很多人的感受是没有时间做教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一线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在教科研前瞻性理论方面较为欠缺,对教科研方法不够熟悉,对教科研工作有畏惧感,信心不足。那么,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自己的教科研工作,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哪里来?教科研中又有哪些实践经验可供借鉴呢?笔者结合自身长期在一线从事教科研工作的实践,谈谈看法。

一、研究内容的合理选取

对一线教师来说,开展教科研工作时,研究内容应源于教学。一线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课堂,在课堂上师生有充分的思维交流和思想碰撞,所以也极易生成智慧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全神贯注,展开精彩的讲解、演示、展示、表演等活動,也会穿插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问题讨论,学生也会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师生有充分的讨论、探究、询问、质疑时间。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和碰撞,不时迸发出崭新的智慧火花,这些智慧火花中包含许多生成性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很多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有些是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入探讨后才能回答,所以,这些问题就是鲜活的研究内容。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梳理,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再进行探讨、归纳、总结、提升,做成论文,或做成课题,往往是新颖的,是有闪光点的。

笔者发表的教科研论文均源于课堂教学,例如:《例谈由教师出错引起的课堂互动》[1]一文,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由无意中出现差错而引发热烈的课堂讨论,课后经过笔者进一步总结、归纳、撰写而成的。又如《变压器输电回路中的电压问题》[2]一文,是笔者在开展“变压器”内容教学时,发现教材中没有谈到线圈的电感,而很多教辅资料在习题讨论中均没有考虑线圈电感,这是很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笔者经过缜密思考,并参考大学教材相关内容后撰写了此文。再如,《例谈矢量的正交分解与斜交分解》[3]一文,是笔者在“力的分解”“速度的分解”等内容教学过程中,遇到了沿不同方向分解问题,为了探寻各种分解中的一般规律而进行理论探究,在参考高等数学内容后撰写而成的。以上这些论文均是在教学中发现了新问题,产生了新灵感,然后进行教学反思,并凝练成教科研论文,最后投稿到杂志审定发表。

二、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

一线教师是先学习书本上的教科研方法再开展教科研工作,还是边工作、边实践、边研究,并不断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教科研方法呢?

答案当然是后者,任何先进的教科研方法都要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一线教师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线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方法也必然要符合自己的工作特点,不可能完全仿效、套用书本中的方法。一线教师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教科研方法,并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这种方法。

拿撰写论文来说,不是先参阅别人的论文,再临摹成自己的论文,而是先撰写自己的论文,再修改自己的论文,一遍修改往往不能令自己满意,可以再来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一线教师在开始学撰写论文时,内容可浅显一点,篇幅可短一点,结构可简单一点,然后,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层次,要坚持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之,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改进的过程,我们要先做起来,再好起来,再强起来。

笔者第一次发表的文章是《由一道习题的解法看师生的思维差异》[4],篇幅短小,是关于解题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当时笔者在讲完一种常规解题方法后,学生提出了另一种巧妙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便将课堂上的这一情景记录了下来,投稿后居然发表了!这件事不仅激励了学生,而且鼓舞了笔者,促进了笔者以后的教科研工作走上了更高的台阶!

三、研究过程的经验总结

(一)克服心理障碍

追求进步是人之天性,作为一线教师,绝大多数人都有成为名师、大师、大家的愿望,都想参加高层次人才评选,但又往往缺乏自信。很多教师认为,高层次人才评选时,教科研方面条件要求太高,而自己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教学以外的日常事务很多,无法在教科研上投入时间,从而无法在教科研方面取得成就。也有人认为,做教科研工作很难,自己能力不够,还有人抱怨评选条件不合理。所以,他们认为高层次人才的评选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这些都是心理障碍。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人人都有进取目标,但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意志力,关键要看是否有吃苦精神,只要有毅力,只要能吃苦,什么事都能做成。“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万事开头难,入门后就会得心应手,能否顺利入门,这就考验一个人的恒心和毅力。

目前,优秀教师成长的平台很多,县里有骨干教师的评选,市里有学科带头人、后备特级教师的评选,省里有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333人才培养工程”等各类评选。这些评选项目现在都向一线教师倾斜,向农村教师倾斜,而且评选的范围在扩大,评选的人数在增多,评选的周期在缩短,这些都是难得的机遇。教师们要增强信心,抓住机遇,奋发努力,争取成功。

(二)挤出时间研究

一线教师很忙,工作时间很紧,每天要做的事很多。不仅要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早自习和晚自习要深入班级督查辅导。另外,还要进行考试命题,以及参加集体备课、接受业务培训、上交各类材料、参加各类竞赛,等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每天要坚持全程管理,从早晨学生进校到晚上学生离校,都要进行管理,早晨学生进校时要清点人数,检查晨读课、早读课读书质量,课间要带学生出操。另外,要督查学生眼保健操、活动课、晚读、晚自习教室纪律。还有,学生中途突发事件要处理,班级任课教师要沟通,家长来访要接待,部分重点学生或问题学生要谈话,学校要开会,各类活动要开展,等等。可以说,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工作特征是:从眼一睁忙到熄灯。

可见,一线教师确实很忙!笔者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三十年,对此也有深刻体会!那么,一线教师是否就没有时间从事教科研工作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此,笔者要说的是:时间越挤越多,人越忙越容易出成绩!笔者在学校最忙碌的一个学年度中,担任一个高三班的班主任,负责两个高三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兼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确实是眼一睁忙到学生熄灯,那么,学生熄灯后怎么办?自己还要忙,忙教学反思,忙论文写作,忙科研课题……因为笔者知道,不忙就没有进步,就不会有专业成长!使笔者感到欣慰的是,这一年自己在本学科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近十篇论文,很好地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回首往事,深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好在当时年轻,精力旺盛,笔者的感受是:如果错过了年轻时的大好时光,悔之晚矣!这时,笔者想起了岳飞说的一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从小问题入手

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做课题,都要从小处入手,从小问题入手,切入口一定要小,不要一开始就想着长篇大论,长篇大论的文章一般是由学校领导、专业研究人员、大学教授做成的,一线教师一开始不容易做到,要经过长期艰苦磨炼才能做到。所以,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小论文、小课题做起。

从写论文来说,灵感来源于教学实践,素材来源于课堂教学,多是小问题,但也多是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多是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是真问题,大家要真研究、真反思,并梳理成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参赛,及时投稿。

从做课题来说,上级教科研管理部门每年都会开展课题申报评审立项活动,省、市、县级的都有,我们可以先从县级课题开始做起,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研究层次,不断提高研究级别。

(四)坚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整体架构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手段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新课导入是否新颖有效,教学重难点突破得怎么样,学生思维状态是否积极活跃,学生质疑情况如何,学生提出了哪些新问题,以及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教学反思的重点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尤其是学生质疑的问题和自己感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往往是新问题,是闪耀智慧的问题,是容易出成果的问题。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通过探寻、探讨、探究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北京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尤其重视反思,她说:“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科研的内容源于教学,教科研的方法源于实践,教学实践是教科研生命之源。我们既要勇于教学实践,更要善于教学实践;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寻新规律,总结新方法,做出新文章,进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如林.例谈由教师出错引起的课堂互动[J].物理教学探讨,2008,20(15):23-24.

[2]程如林.变压器输电回路中的电压问题[J].物理教学,2008(9):56-57.

[3]程如林.例谈矢量的正交分解与斜交分解[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5):32-34.

[4]程如林. 由一道习题的解法看师生的思维差异[J].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3):26.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践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