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文学教学中人本意识的构建

2020-04-22何静姝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4期

何静姝

[摘  要]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内心和精神教育。笔者也认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其人格和心态是健康积极的,有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并且还会以自我精神去感染、影响身边的人,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活圈。本文以高职文学中具有的人文思想探讨在文学教学中如何构建人本意识,如何实现师生间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高职文学;人本意识;构建探讨

我国教育理念受到了科技和经济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将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有的工科类高职院校甚至将教学目标圈定在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在校园里形成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怪圈”。比如,部分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浮于表面,学生只知道有这一学科、需要两个学分,至于上课学了什么、课本内容是什么却一概不知;有的学校把人文类课程设置成通识课,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内化作用,使得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选择人生道路,导致用人单位招聘不到能够胜任的人才。对此,笔者认为高职文学教学有义务将人本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便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光明的前途。

高职文学教学中的人本意识

文学作品是作者经过一定艺术创作而体现的人生历程写照和真实情感流露,是对生命韧性的赞美,是人类文明赋予生命内涵的重要渠道。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将文学作品和人生经历紧密结合,促使学生透过作品传达出来的精神和主题认识社会,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高职文学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在道德、精神、审美等层面体现了较强的人本意识,不管是对他人的赞美、关爱与尊重、理解与宽容,还是对生存意義的选择、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都彰显着人本意识的光辉。比如《诗经》《论语》等先秦经典所传递的丰富哲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檀香刑》中所展现的女性亟待思想解放的社会现状,又如余光中将思乡情绪化用在《听听那冷雨》的诗词里,吹响了两岸破冰、陆海归一的情感号角,唱出了大陆的另一种乡愁。学生能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取一定的生命力量,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认自己的人生方向。笔者发现好的文学作品关注的是人本身的需求,从外在的物质条件到内在的精神需求,都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解读,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健全人格,树立人本意识。

在高职文学教学中构建人本意识的必要性

1.“以人为本”,学会做人和做事

高职院校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关,还要能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精神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笔者在对毕业生实习或就业单位的走访、调研中发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除了要有优良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需要“不仅会做事还要会做人的德才兼备的员工”,其中最需要加强的品质有责任意识、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对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很注意专业课程与文学教材的结合,会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渗透做人做事的道理,讲述文学的责任意识与作家的写作伦理。比如,巴金先生一生看到了太多的人把文字当作灾难时期的自我保护或和平时期沽名钓誉的手段,而他始终真实地面对读者,为自己的每一段文字负责,这是他对读者的道德承诺,也是他值得人们永远尊重的品质。

2.构建人本意识,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笔者对本校的往年毕业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具有较高人本意识和人文素质的毕业生,拥有较高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三国演讲》将团队配比、目标明确、战略合作、资源配置等结合,让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吸收古人的智慧,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就业力。高职文学教学不仅要转变观念,去糟取精,教会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还要加强学生的人本意识养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生活。

3.人本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到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当前社会中,部分人心浮气躁,追求即时利益,有的企业甚至忽略了产品的品质。人文教育旨在塑造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地以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与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人文教育不动摇,才能培育出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高职文学教学中人本意识的构建

1.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并举

高职文学教学要转变先前的固式思维和模式,注重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积极的人生写照,做到科学技术学习与人文素养养成并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细化课程设置,杜绝文学课程的泛化现象。笔者分析“大学语文”课程调查问卷后发现,65.04%的学生喜爱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支持教师在课堂上以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授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在线资源库的应用、在线课程建设、多媒体制作等信息化手段,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频繁接触的新媒体平台,提出一套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素养和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在人本意识的激发下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

2.文学教学与人本意识相融合

文学作品中时刻体现着浓重的人本意识,学生会在赏析文学作品的同时奠定自己的人本意识并提高文学素养。如在赏析舒婷的《神女峰》时,教师可以根据诗歌中女性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推崇新女性坚韧、乐观、积极的优秀品质,使人本意识在学生的内心更加具体和深刻,促使学生关注内在的精神状态。同时,教师要在就业观、职业观上渗透责任、敬业、创新、合作等理念和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主动将人本意识内化为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3.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本意识观

教学离不开教师,高职院校负责培养人才的直接主体是教师,所以加强学生的职业人文教育,构建学生的人本意识,就必须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水平。笔者与所处教研团队的同事这些年经常定期参加省内或全国组织的培训学习及学术交流活动,以此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更深入的人文知识,并在学习中转变已有的教育教学观念,采用人本意识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文学课堂。同时,广大教师还应注重培养自身在教学团队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处处彰显人本意识,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团队。

4.建设人本意识浓厚的校园文化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树立起乐观、积极的意识,而人本意识也会根植于学生内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參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校园主题活动、国内外著名文学作品讲座及渗透文学意识的表演、演讲、辩论、朗诵等。这些活动可锻炼学生的组织、交际及相互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从而塑造学校的品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价值。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2019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千天向上”学生成长工作。该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素质、职业能力素养、行为规范养成素质的培养,以队伍建设、行业企业、家委会(校友会)建设为保障,依托信息化平台和多方联动的反馈机制,确保学生在校全面成长。学校会组织两大文化节——五月的文化艺术节和十一月的文化体育节,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新时代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可通过文学形式获取人文精神和人本意识,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在文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人本意识,确立以人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以人本意识这一基本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应立足人文性及人本意识的目标定位,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尊重生命,努力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价值体系,积极寻找成功的人生之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具有人本意识的毕业生都能很好地融入职场生活,并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把持人文教育的脉络,以人本意识的思想和观念为基本指导,改革职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以人为本、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毕业后能高效融于企业,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王一丁:《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2]田野:《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构成与制约因素分析》,《华章》2012年第7期。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