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师者价值,体现人文教育
2020-04-22倪聪
倪聪
[摘 要] 初中是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准确地指引学生度过迷茫期,从而为今后思想品德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德育;主题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管理能力,也应当具备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专业素养,切实地践行教书育人的理念,让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全发展的人。教师要进行主题教育的开展,为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要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完成对德育内涵的体验“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一、开展主题教育,渗透德育知识
主题教育是实施德育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学生从系统上认识各种德育理论,理解不同德育主题的内涵,从而基于自身提高对德育品质的重视,建立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教师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结构来设计主题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使得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后,能够逐步增强对道德观念的内化,并形成自觉的行为。
为了增强学生“无私奉献”的道德修养,通过主题教育的方式,完成其内涵的渗透。首先,学生观看与无私奉献精神相关的电影,让学生先从感性和直观的角度,认识到体现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行为。其次,展开讲解活动,为学生细致地解说无私奉献精神的内涵,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这一内涵。再次,组织学生以无私奉献精神为内容,对教室进行装扮,从而打造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一氛围的熏陶下,加深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印象。最后,学生开展演讲比赛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表述自己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这一精神的内化。
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来阐述同一德育主题,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认识这一主题的内涵和具体行为,逐步提升自身德育素质。
二、实现主体价值,促进自我体验
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已然成为主体,依靠自身的价值完成班级的管理和日常的学习。所以,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学时,摒弃传统的模式,切实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品质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充当德育认知的主角,以便在自我体验中,逐步深化对高尚品格的理解,不断地规范言行,形成良好的品质。
以“乐于助人”的德育品质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角色模拟的实践体验活动。教师先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让学生形成若干个开展模拟活动的小组。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进行情境的预设和演练,使得学生从自身的行为出发,说明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情况时,自己应当如何践行“乐于助人”的精神。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有老奶奶自己过马路的现象,学生可以建构这一情境,让其他学生在自发帮助“老奶奶”中,体验这一品德内涵。
教师通过采用实践活动等形式建立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变换自己的思想,由原本被动参与的状态转变成主动参与的状态,在实践体验中强化对德育概念的认知。
三、建立师者风范,发挥示范作用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教师应当意识到自身素养的重要性,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发挥教师的价值和作用,使得学生在教师言行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格,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首先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如教育类知识、管理类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等,从而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并为学生设定科学的德育管理策略。其次,教师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德育管理能力,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的在要求学生能够达到某种品德水准前,教师应当首先做好示范的作用,学生在不自觉地模拟教师的行为,使自身形成了高尚品格。
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品德素质,不仅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也能够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从而提高了学生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初中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是坎坷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结合新时期对学生素質的要求,进行德育教学策略的设定,从而逐步实现学生思想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恒基.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J].学苑教育,2019(19):10.
[2]王丹.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0):158.
(责任编辑:文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