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

2020-04-22于苗苗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人工智能

于苗苗

〔摘要〕 文章试图回答如何从人力资本角度发挥人工智能对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促进,减少可能的就业替代。在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上,实证研究验证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会被机器人取代,而是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储备。研究结果还表明,从劳动力市场出发,现代服务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很大需求空间;从个体出发,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现提供人力资本保障;从高校出发,国际化学习和赛事平台等支持环境能够帮助毕业生增强社会适应性以及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水平。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进一步遵循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外部发展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在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基础上助推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

〔中图分类号〕F427; 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2-0082-07

引 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服务+中国制造”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第三产业的高级形态,现代服务业是依靠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组织形式与管理手段的一类技术、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产业部门[1]。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依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引领现代服务业变革,形成以研究设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全域旅游、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服务外包等八大领域为主体的多元发展格局。

学界关于人工智能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看法不一,“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叠加并存。有研究认为服务业现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较好,适应变化能力较强,人工智能对服务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如钟仁耀等人的研究表明,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的就业负面影响较小,虽然减少了低端从业人员需求,但高端人才需求却不断增加[2]。2018年孙文凯等率先估算出我国服务业在技术升级下的就业替代率,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教育业等就业替代率较低[3]。岳昌君等人认为这是由于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較高,被替代的概率较低[4]。在现代服务业中,吴清军等人测算出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电子商务领域从业人员的收入,短期内会对就业有消极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会带来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和更多的就业机会[5]。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对服务业就业的冲击主要取代的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岗位,而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更多是对从业人员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尽管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学习能力,但是整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水平较低,所以学历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的情况下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越低[6]。这方面也有来自实证研究的证据,有研究就指出重点高校尤其是人文社科、理工科的毕业生,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更低[4]。可见,人工智能不仅助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新的就业增长点。

虽然从文献回顾可以推断出人工智能对现代服务业就业的影响主要呈正向发展,但是现代服务业有着高人力资本含量、高专业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创新性等基本的属性[7],还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哪些人力资本特征有效支持了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基于此,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专业学位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特征对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变量,进一步为如何从人力资本角度发挥人工智能对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促进作用,减少可能的就业替代作用提供数据支撑。

一、 研究假设

人才的专业化提高了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专业学位教育更具有职业导向性。依据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应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以硕士为主,已有40种类型丰富的硕士专业学位,同时,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学位硕士也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因此,本研究以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应届毕业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专业学位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是指经过专业学位教育凝结在毕业生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越高,则更有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好的职位和收入。因此,笔者认为专业学位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四点:一、教育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专业学位硕士层次的一流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获得不同专业对应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毕业生进入现代服务业特定职业领域的劳动生产力,增加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可能性。由此,选取高校教育水平和专业类别作为人力资本特征的观测指标。二、舒尔茨提出,科学研究也是一种可以转化为新技能、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8]。学术性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提高学业成绩和发表学术文章,毕业生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加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可能性。由此,我们选取了学业成绩和发表学术文章作为人力资本特征的观测指标。三、实践性也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属性,通过到导师项目合作企业或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国际化学习经历、赛事经历、甚至硕士入学前的工作经历等,都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增加了其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可能性。由此,选取硕士入学前工作经历,参加合作企业(基地)实践,国际化学习经历和赛事经历作为人力资本特征的观测指标。四、职业导向性是专业学位教育非常重要的属性,通过取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成果,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提高了进入特定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增加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可能性。由此,选取取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成果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力资本特征的观测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两方面的研究假设。假设1:人力资本特征正向影响专业学位毕业生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現,假设2:人力资本特征正向影响专业学位毕业生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就业。

此外,除了将专业学位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特征变量操作化为10个观测指标外(变量说明详见表1),考虑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城市化、地域分布、行业类型的影响因素,因此将一线城市、对口就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等工作特征变量和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也作为重要的控制变量纳入模型。

二、 研究设计

(一) 模型设计

观察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现是为保证合适的人才供给,以此构建模型一。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就业不仅要考察是否满足个体的一般期望,如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等主客观短期就业目标需求,同时也要兼顾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长期就业目标需求。并不是指学生在毕业节点已经达到的某种水平,而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因而选择起薪、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对未来发展重要性作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就业的观测指标,分别构建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

(二) 描述统计

研究数据来自2017年6月—7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第四次全国性大规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验问卷调查,问卷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的信息量丰富。调查得到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学位办和长期合作高校的支持,也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秘书处作为主题调研进行全国推送。本研究使用的6136份2017年全日制非定向专业学位硕士应届毕业生样本,分别来自参与方便抽样的11个省市,共112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样本分别占18.5%和27.9%。调研涵盖了全部硕士专业学位类型,以工程(1574份)、临床医学(748份),法律(615份)、金融(541份)、教育(500份)、会计(440份)、翻译(357份)、工商管理(299份)、艺术(276份)以及建筑学(246份)为最主要的专业学位样本。因为这些专业学位是国家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占总体样本的91.2%,较好地覆盖了商务类、公共服务类、工程类、法律类、教育文化类和医学类等不同专业分类,使得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根据对调研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总体上有46.4%的毕业生成功进入现代服务业,这些从事现代服务业的毕业生起薪均值为6954.33元,就业满意均值为3.41,职业对未来发展重要性均值为4.11。在就业领域分布上,毕业生以进入研究设计和健康服务为主,分别占20.6%和11.8%。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艺术硕士进入现代服务业的比例最高,具体而言,80%的建筑学硕士、58.7%的工程硕士、28.5%的艺术硕士成功进入研究设计领域,71.5%的临床医学硕士成功进入健康服务领域,37.4%的艺术硕士成功进入文化创意领域(详见表2)。

三、 回归结果与分析

(一) 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影响

在模型一中由于解释变量较多,对回归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解释变量容差均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表明解释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可引入回归方程。模型卡方检验结果为1321.903* * *,-2对数似然值6726.888,说明模型拟合良好。正确预测率为71.3%,表明回归模型预测率较高,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影响,假设1得到支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变量中所学专业、成绩优秀、发表学术文章、硕士入学前工作经历、国际化学习经历、赛事经历、取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成果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见表3),对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现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在系数显著性上,最强的是所学专业、国际化学习经历、赛事经历,表明这3个因素对就业实现的影响最显著,预测毕业生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现效果最佳。

进一步对被解释变量贡献度进行分析,发现所学专业对就业实现贡献度最大。具体而言,医学类、工程类、公共服务类和教育文化类,分别比商务类毕业生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概率提高了8.73倍、3.15倍、0.74倍和0.67倍,而法律类比商务类毕业生就业实现的概率下降了0.66倍。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有赛事经历的学生就业实现的概率提高了0.55倍,有国际化学习经历的学生就业实现的概率提高了0.32倍。

(二) 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就业的影响

模型二的拟合优度为0.348,F=87.253* * *;模型三的模型卡方检验结果为421.236* * *,-2对数似然值为7223.811,正确预测率为61.0%;模型四的拟合优度为0.423,F=130.525* * *。以上结果表明三个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回归结果可信,假设2得到支持。分层回归结果表明,总体上,除发表学术文章外,各类人力资本变量对高质量就业的不同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见表3)。综合来看,一流大学、所学专业、硕士入学前工作经验、成绩优秀、参加合作企业(基地)实践、取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成果、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因素对不同高质量就业指标的影响最显著,能够有效预测毕业生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就业。

进一步分析变量系数大小可知以下结论。首先,在起薪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分别比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高18.7%和13.9%,教育文化类和医学类比商务类毕业生的起薪分别低18.4%和10.8%,法律类、公共服务类和工程类也比商务类毕业生的起薪低7.5%、6.3%、5.2%,硕士入学前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比无工作经历的毕业生起薪高15.8%。其次,在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中,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分别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实现高就业满意度的概率提高0.77倍和0.44倍。与商务类相比,法律类毕业生实现高就业满意度的概率下降0.35倍。学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实现高就业满意度的概率提高0.26倍,参加合作企业(基地)实践的毕业生实现高就业满意度的概率提高0.38倍,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实现高就业满意度的概率提高0.51倍。最后,在职业对未来发展重要性的影响因素中,学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职业对未来发展重要性提高5%。如果毕业生取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成果,职业对未来发展重要性也会提高5.2%。

结 论

综上所述,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会被机器人取代,而是需要更多人力資本储备。具备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商务类专业、医学类专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文化类和公共服务类专业教育背景,且成绩优秀,拥有国际化学习与赛事经历等诸多人力资本特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替代作用,还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促进作用。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就业有着显著影响,但是与传统就业相比也有其特殊性。

第一,现代服务业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很大需求空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符合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知识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现代服务业所需求的人才特征。本文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在就业实现方面专业学位毕业生进入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比例为46.4%。若以2017年专业学位毕业生直接就业率86.6%作为参照,据此推断可知实际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3.6%成功进入了现代服务业。依国际经验,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最主要产业,2019年美国服务业的就业占比已高达79%,中国服务业的就业占比也逐渐超过其他两个产业达到45%[9]。因此,毕业生现代服务业就业占比超过了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的平均水平,尤其是研究设计领域和健康服务领域,这充分表明了现代服务业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一方面是因为自动化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就业促进作用增强,促进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更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则是受技术限制,对于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现代服务业,被机器人就业替代的可能性更低。

第二,个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现提供人力资本保障。实证检验表明,专业类别对毕业生能否进入现代服务业的预测作用最大,教育文化类、公共服务类、工程类、医学类毕业生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可能性依次递增。这可能与工程类和医学类专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符合人工智能时代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性的要求相关。调研中有58.7%的工程硕士集中从事现代服务业的研究设计领域,71.5%的临床医学硕士集中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健康服务领域。而教育文化类和公共服务类专业对服务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在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就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尽管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学习能力,但是整体上自主创新水平仍比较局限,建议在医学类、工程类、教育文化类和公共服务类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更新相关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各高校各学科更应未雨绸缪,在教育内容上为培养未来适应现代服务业创造性工作需要的人才提前布局。

第三,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国际化学习和赛事平台等支持环境,能够帮助毕业生增强社会适应性以及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水平,增加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可能。实证检验表明,有国际化学习经历、赛事经历的毕业生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倾向更为明显。究其原因,有国际化学习经历、赛事经历的毕业生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同时,个人视野的宽广、勇于开拓创新的品质,一定的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显然能对新领域新业态的社会适应性更强,更有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勇气和信心。建议高校创设多元的人工智能国际化学习机会,如国际学术会议、海外实践基地、国外联合培养等。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国际化学习和赛事训练的过程中重新思考人机关系,加强职业伦理,致力于构建人机协同的新系统[10]。

第四,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进一步遵循教育的外部发展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在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基础上助推高质量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政策要求,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诸多人力资本特征都会对此产生促进作用。首先,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毕业生有起薪优势且就业满意度也更高。一方面是因为与普通高校相比,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更重视服务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些学校根据科技前沿对课程内容更新较快,毕业生的行业匹配度更高。另一方面,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更具品牌效应,向用人单位传递出所培养的毕业生综合实力更强的信号,因而毕业生获得高薪酬的职位可能性更大,就业达到期望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商务类毕业生有起薪优势且就业满意度也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商务类毕业生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策划能力,较之传统行业,现代服务业的管理职位水平和薪资水平较高。此外,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更高,且职业对未来发展更为重要。这是由于经过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在需要高技术性和知识性的未来工作中能够凭借科研能力更好地提升业务能力,拓宽职业前景。为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就业,建议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在遵循教育与市场的规律下,强化适应性甚至是引领性,加强人工智能的产学合作教育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鼓励开展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交叉课题的研究。

此外,工作特征也会影响现代服务业就业,相关结论对未来毕业生考虑现代服务业的择业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证检验表明,毕业生在一线城市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可能性高于非一线城市,也更容易获得高起薪和高就业满意度。除了一线城市本身的发展机会、资源、环境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外,更主要是由于一线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快,人才的发展空间大,更能吸引毕业生加入其中贡献力量。除此之外,对口就业对起薪、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三个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就业指标均有积极预测作用。同时还应注意的是,现代服务业各领域的高质量就业存在差异性,电子商务领域的起薪显著高于研究设计领域,研究设计领域的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电子商务领域和全域旅游领域。

〔参考文献〕

[1] 王波. 中國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 钟仁耀,刘苇江,刘晓雪,张熠.科技进步对上海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分行业的视角[J].人口与经济,2013,(2): 78-85.

[3] 孙文凯,郭杰,赵忠,汤璨.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技术升级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6): 5-14.

[4] 岳昌君,张沛康,林涵倩.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2019,(2): 2-15,126.

[5] 吴清军,陈轩,王非,杨伟国.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大规模失业?——基于电商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经济效益与就业的测算[J].山东社会科学,2019,(3): 73-80.

[6] 薛在兴.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4): 6-10.

[7] 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及其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5,(9): 21-29.

[8] 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1(1): 1-17.

[9] 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百分比)-中国 [EB/OL]. (2019-11-15) [2019-11-22].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SRV.EMPL.ZS?locations=CN&view=chart.

[10] 毕丞.人类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 102-108.

(责任编辑:夏 雪)

Abstract: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how to give play to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and reduce the possible role of employment replacement. On the basis of employment re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empirical research has verified that the future college graduates engaged i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not be replaced by robots, but need more human capital reser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market,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has a great demand for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ervice innovation ability provide human capital guarantee for the employ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i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arning and competition platform support environment to help graduates to enhanc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the cognitive level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refore, “Double Firstrate”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external development rules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 further adjust professional training scheme and training mode,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professional, in order to booster quality jobs based on employment implementation i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human capital; realization of employment; employment quality

猜你喜欢

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