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卫填海,唤醒我们内心的记忆

2020-04-22侯曙光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卫填海精卫李老师

侯曙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新区师范附属小学的李文斌老师和陕西省安康市高新区第六小学的王媛老师执教的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精卫填海》,设计精心,施教精彩,充分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地培养。这两节课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做到了文本逻辑、教学逻辑和认知逻辑的统一,这是优质课的应然要求。

文本逻辑指文本的表达结构和价值指向,教学逻辑指教学内容的内在构成规律,认知逻辑指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文本逻辑是教学逻辑的依据,学生认知逻辑是教学逻辑的起点。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学逻辑既要符合文本逻辑的内存规定性,还要适应学生认知逻辑的现实需求性。《精卫填海》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专题中的一篇精读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原文名为《发鸠山》)。神话故事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祖先对世界最朴素最原始的看法和想法,也寄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变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信念。课文讲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而亡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故事呈现了一个日日夜夜填海的勇敢、坚强不屈、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卫鸟形象。课文只用了39个字,就把故事完整地叙述了出来。不足之处是故事的叙述过于简略,省略了许多情节描写,也没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对精卫形象的塑造不够鲜明,学生在感受精卫鲜明的形象和精神时还有难度。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语文阅读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的特点,两位老师智慧地选择和改造语文要素。第一个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适合在本课落实,在教学中就没有刻意去追求。第二个语文要素“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老师调整成“学生通过想象补白,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学生的认知起点来分析,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司马光》和《守株待兔》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具备把简易文言文读通顺的能力,掌握了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的方法。在学习《盘古开天地》时,对盘古的英雄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方面,课文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两位老师基于文本特点、教材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起点提炼出三个目标:一是朗读目标(基础性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是理解目标(核心目标),学生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三是表达目标(发展性目标),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为了有效达成目标,两位老师都是按照“读通课文,读懂故事,感受形象,体会精神”的思路展开教学。在具体操作路径上,两位老师同中有异:李老师的教学流程是:1.依图文猜神话,感知特点;2.多元素读神话,熟读成诵;3.看注释说神话,理清文意;4.想象讲神话,感受形象,升华精神;5.补充阅读,构建时代意义。王老师的教学流程是:“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2.依韵读文,熟读成诵;3.释疑探究,理解文意;4.大胆想象,感受形象,体会精神。

二、做到了阅读力、想象力、表达力的和谐共振,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实然需求

阅读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力的核心是理解,想象力是帮助理解的重要方法,表达力是理解程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两节课非常好地做到三者的和谐共振。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大致可以归纳出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读通课文。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编排了文言文,虽然选的是浅易文言文,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第二个任务是读懂课文。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形象。

在“读通课文”环节,李文斌老师分四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再借助关键字义的理解帮助学生读通顺;接下来,李老师范读教学生读出“声断气连”缓慢悠扬的节奏;最后,出示竖排没有标点的课文和以甲骨文方式呈现的课文,学生在愉快、轻松地氛围中完成了背诵的任务。王老师在“读通课文”的环节和李老师的做法一样,在熟读成诵这一步,王老师降低难度,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背诵课文。

在“读懂课文”环节,李老师通过“说大意、讲新意、学意义”三步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第一步,借助注释说神话,了解课文大意。李老师让学生自学,同桌互读互说,练习说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当学生都能完整地说出课文的意思后,进行第二步,借助想象讲故事,感受精卫精神。想象是学习文言文非常重要的方法。怎么想象?在哪里想象?想象什么?这三个问题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关键因素,李老师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先是用多媒体呈现“女娃划船逃避风浪”图,引导学生在“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处展开想象,把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加入到故事的表达中。接下来,李老师播放大海波涛汹涌,狂风暴雨的视频,引导学生想象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生动。学生通过讲故事,对精卫形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了初步感知。第三步,补充资料,体会精卫精神的时代意义。李老师出示《愚公移山》节选,勾连同类神话,再补充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和青藏铁路工程,体会中华儿女排除万难的精神,中华民族面对自然灾难,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学生明白了精卫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精卫品格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一步拓展了精卫精神的时代价值。

王媛老师通过“悟文意、讲创意”两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第一步,借助注释说故事,了解课文大意。王老师让学生结合注释逐句说课文意思,相机指导学生写“曰”字。第二步抓关键字,展开想象,体会精卫形象。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溺、常衔”等字展开想象,结合学生的讲述,老师用简笔画画出西山、东海、精卫图,帮助学生了解精卫填海任务之艰巨,体会精卫意志品质之顽强。精卫的渺小,体现精卫力量的弱小;东海的浩瀚无边,体现精卫填海任务难度之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抓住“常”字想象精卫填海的场景,体会精卫顽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最后,王老师引用顾炎武的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绝期,我心无绝时。”升华精卫精神,让学生明白精卫坚持不懈的品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

三、做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浸润共生,这是语文课程的本然追求

王荣生教授曾说:“文言文的教学不能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言文教学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语言文字层面的,第二是文学层面的,第三是传统文化层面的。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两位老师在教学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这是指向文字层面的落实。在理解课文方面,引导学生想象精卫填海的情节,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想象就是一种文学的唤醒。这个过程,既是对精卫想象的进一步丰满,也是对精卫形象的二次加工,这是指向文学层面的落实。余华说,文学是唤醒我们内心的记忆。通过文学唤醒人内心的真、善、美,唤醒人性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在感悟形象方面,李老师做得尤为精彩。他创设两个情境,一个是中国人民自古至今治理长江水患的事迹,三峡工程历经40年励精图治,2009年竣工,堪称世界奇迹。学生从中看到中国人民像精卫那样执着的精神。另一个情境是中国人民历经26年修筑的青藏铁路,学生从中看到中国人民像精卫那样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精卫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民族性格,这个精神传延至今,并产生新的时代价值。

习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两位老师通过《精卫填海》的教学,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了从“走进语言文字,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和语言美”,到“讲故事感受神话文学作品人物的形象美、精神美”,再到“拓展阅读体会神话故事文化价值的时代美”的价值嬗变。用语文课程育人,坚定文化自信,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李老师在结课时说:“神话来自古代,但精神流传千古!”我想,两位老师的课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到了。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精卫填海精卫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精卫填海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精卫填海
“撕名牌”大战
精卫鸣,歌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