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教学纪实与反思
2020-04-22李文斌
李文斌
编者按: 2019年10月25日,由黑龙江教育杂志社与安康市教学研究室联合主办,安康市高新区教体和文旅局承办,安康高新区第一小学、高新区初级中学协办的全国“创新教育大课堂 同课异构进校园”教学展示暨专题论坛活动在陕西省安康市举行。来自安康市各区县的300余位小学语、数学科教师、教研员代表现场观摩了本次活动。相同的教学内容,彰显不同的教学特色,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碰撞思想、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帝、少、曰、溺、返”5个生字;通过注释、组词理解多音字“少”的意思,利用字理识字辨析“曰、日”的字形,理解字义;通过关注笔顺、笔划变形、字形结构正确地书写“帝、曰、溺、返、衔”等5个生字。
2.借助拼音和注释正确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逐句说出课文的内容;抓住“溺、常衔”等关键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比较生动地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4.愿意和同学分享自己对精卫的认识,感受精卫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了解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话题激趣,导入延伸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出示精卫填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齊)精卫填海。
师:学贵有疑,读着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精卫是谁?
生2:精卫为什么填海?
生3:它怎么填海?
师:真会提问,打开课本,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炎帝的女儿女娃,她死后化为一只鸟叫精卫。
师:你是从课文内容知道的,很会读书。还有同学从哪儿发现的?
生:我是看注释知道的,读注释1。
师:看注释就能解决问题,可见它是我们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板块二:疏通文字,依韵读文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不好读,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生自由读文。)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指一名生读,读得字音正确。)
师:字正腔圆,字音非常正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少”,读第四声,还有一个读音读第三声,谁能组词?
生:多少、很少。
师:还有谁想读?
(指一名生读,读得很流利。)
师:读得好,你很会读书。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他会读吗?字音正确,读得流利,读出了停顿。但是缺了一点古文的味道,古文就要读得慢一点,抑扬顿挫。
师:注意老师在哪里放慢节奏,在哪里延长停顿。(师示范读:“炎帝——之——少女。”)你们也试着读一读,一会儿男女生比赛读,一较高低。
(生练习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男女生展示读。)
师:男女同学不分伯仲,把最好的掌声送给自己。读着读着,你们能借助填空背下来吗?(出示课件。)
(生一齐背。)
板块三:释疑探究,感悟文意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还要会读,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轻声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意思吗?
(生自由读,边读边看注释。)
师:(出示首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谁能说给大家听?
生: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师:不错,老师想请教你怎么知道“曰”的意思就是“叫”?(联系上下文。)
师:(出示曰的甲骨文,与“日”辨析字形,理解字义。)曰这个字与日很相似,古人因形造字,甲骨文的日就像圆圆的太阳,而曰字扁扁的像是我们的嘴巴,一横是发出的声音气息,所以曰的本意就是“说”。课前老师说的“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的意思就是孔子说。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再来读,一定能读得更好。
(生齐读第一句。)
(出示第二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生1: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了,没能回来,所以就变成了精卫,它经常从西山上衔来木头和石头,用来填塞东海。
师:了不起,这么长的一句话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想提醒你,溺水了就回不来了?意思不够完整。
生1:溺水身亡了。
师:对,溺水身亡就再也回不来了。还有谁也想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2: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水淹没身亡再也回不来了,因此就变成了精卫鸟,它经常从西山上衔着树枝和石子,要把东海填满。
师:老师听见你说精卫衔着的是树枝和石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我通过看图片发现,精卫的嘴那么小,怎么能衔着木头和石头呢?一定是衔着树枝和石子。
师:老师同意你的说法,通过看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你是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们一定能借助注释把这个故事通畅的讲下来,谁来试试?
生3: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她去东海游玩,被水淹没了,没能回来,所以就变成了精卫,它经常从西山上衔来树枝和石头,用来填埋东海。?
板块四:想象合理,创意说文
师:神话故事一代代流传,生动形象,长辈讲给我们听,讲给弟弟妹妹听,将来还要讲给你们的孩子听,这样讲行吗?文言文非常简洁,有时候一个字,一句话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善于想象,故事才能讲得有滋有味。 在关键处展开想象,上课时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关键。为什么要去填满大海呢?她怎么填塞东海?她在东海游玩,怎么就溺而不返呢?(板书:溺。)
师:(轻声读)看看你的脑海能想像怎样的画面?一会儿讲给大家听。(通过声音的变化创设情境。)
(同桌互相讲故事。)
(指一名学生讲故事。)
生1: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她去东海游玩,突然大海发生了海啸,卷起的巨浪把女娃淹没了,她再也没能回来,因此就变成了精卫,它经常从西山上衔来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埋东海。
师:会讲故事的孩子总会抓住惊心动魄处展开想象,我仿佛看到了大海当时可怕的景象。大海一开始是什么样子,突发情况具体讲就能让我们仿佛也看到可怕的画面。还有谁来讲讲?
生2: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师:老师打断一下,我们听故事经常听到一个词语,一下子就能吸引我们。
生2:很久以前。
师:时间再长点。
生2:很久很久以前。
师:就是这个感觉。请你继续讲。
生2:很久很久以前,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她去东海游玩,大海起初风平浪静,突然电闪雷鸣,大海卷起几米高的巨浪,把女娃淹没了,她再也没能回来,因此就变成了精卫,它不想其他的人再被大海淹没,于是经常从西山上衔来树枝和石子,想把东海填满 。
师:此处应有掌声啊,同学们。你讲得很生动,精卫填海的原因和方法你都讲出来了。尤其欣赏你把精卫溺水时的情景讲得很有画面感。
师:老师想请教你,你们从哪个词读出了精卫经常衔着树枝和石子?
生1:常這个词。
(板书:常衔)
师:多长时间表示经常?
生2:是很多年,年复一年。
师:精卫从遥远的西山衔着树枝和石子来填东海,(一边说一边画简笔画西山、东海)路途中它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3:她也许会遇到老鹰,想吃掉它。
生4:在路途中也许会遇到猎人,说不定会拿着弓箭射它。
师:遇上天敌或者是来自人类的威胁这都是可能的,她还会遇到什么呢?
生1:精卫也许会遇到狂风暴雨,它的翅膀上的羽毛都打湿了,根本飞不起来。
生:精卫也许会遇到落石,从它头顶落下来险些砸到它。
生:精卫还可能遇到海啸,巨浪有可能会卷走它。
师:这样恶劣的自然现象精卫她肯定是遇到过的。同学们,看到精卫这么做,她的朋友会对她说什么?别人又会对她说什么?
生1:她的朋友会对她说:“精卫呀精卫,你就别填大海了,你怎么填得满呢?我劝你还是歇歇吧?”
师:她会放弃吗?
生:不会。
生2:她的朋友会对她说:“精卫呀精卫,你还是别白费力气了,大海那么大,你别犯傻了。”
师:它会退缩吗?
生:不会。
师:那大海又会对它说什么?
生1:大海会说:“精卫,我劝你省省力气吧,你也不看看我有多么大,无边无际,你衔着树枝和石子就想填满我,简直是自不量力。”
生2:大海会说:“精卫,你想把我填满,别说是几十年,几百年,几百万年你也休想。一个巨浪都能淹没你,我劝你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师:大海无边无际那么大,精卫一己之身这么小(相机板书:大,小)听了这番话精卫会害怕吗?
生:不会。
师:不管遇到风沙还是暴雨,精卫——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无论他人的嘲讽还是讥笑,精卫——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精卫为什么要这么做呀?
生:她不想让别人再葬身大海。
师:她不想让悲剧重演,她这么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更多的人免于不幸。
师: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精卫?
生1:坚持不懈的精卫。
生2:永不放弃的精卫。
生3:勇敢的精卫。
生4:心里想着别人的精卫。
师:是啊,不愿让别人再葬身大海,誓要填满大海的信念让精卫无论艰难险阻都不抛弃不放弃。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代代流传,成为一个成语(出示)。清代大学者顾炎武有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绝期,我心无绝时。”
板块四:诵读课文,升华情感
师:精卫填海的故事可歌可叹,她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更是成为我们炎黄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象征。带着这样的体会,大家一起吟诵,赞一赞精卫。
师:(出示《山海经》。)就本文选自这本先秦古书,它收录众多古代神话。课前我们交流的《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都出自这本书。
经久流传的神话故事丰富我们的想象,滋养我们的心灵,无论是射日的后羿,补天的女娲,还是填海的精卫,这些神话人物,他们的精神也将世代传承。课后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下课。
反思: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魅力神话”,单元语文要素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文言文在部编版教材中出现,始于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三年级下册又有《守株待兔》一文,本文是第三篇文言文。从内容上看,故事内容及文字意思,从易到难,从要求上看,先是跟着老师读,读好词句的停顿,到把课文读通顺,读好难读的句子,再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强调了对学生的文言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借助注释”阅读要求始终没变。
所以,我在教学时试图追求文言文学习从“文字——文学——文化”这样的建构。首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调用学生已有的阅读文言文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阅读和理解,主要借助注释并渗透字理理解、结合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方法完成文通字顺。再通过适当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讲好这个神话故事,“扣词想象”、结合质疑抓住关键处、惊心动魄处展开具体想象,试图抓住文言文虽文简而意丰的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品味神话故事的文学魅力。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人物形象,并能多角度体会人物精神,从而上升到中国古代神话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核。在升华人物形象到体悟神话的文化内核方面做得是有些欠缺,从文本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这一点还是做得不够。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