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效果分析
2020-04-22尹春秀
尹春秀
(铜陵市立医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肿瘤(tumor)根据肿瘤生物学特征可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基因病,但并非遗传所致[1]。良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恶性肿瘤不不仅会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还会通过产生某些有害物质而导致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近年来,随着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它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ICC不仅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在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面[2]效果也更具优势。但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置管过程中极易发生感染,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是极有必要的。借此,笔者在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相关部门及科室相互配合的基础上123例对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探讨两组患者感染明细。报道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纳入条件均参照陈萍、邓守恒所著《临床肿瘤诊疗指南》[3]中的相关规定标准进行筛选,符合标准者合计123例,即所有患者均进行实体肿瘤化疗和首次置入PICC并自愿配合本次实验研究相关规定,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62例,后者61例),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对照组肿瘤类型:肺肿瘤21例,乳腺肿瘤19例,胃肠肿瘤15例,其他肿瘤6例;实验组肿瘤类型:肺肿瘤23例,乳腺肿瘤18例,胃肠肿瘤16例,其他肿瘤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详见表1)、病型等常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常规资料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PICC置管及肿瘤化疗护理。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防护理干预。(1)在各项护理活动开展(CRI MaestroTM活体成像系统)诱发因素控制,能准确操作PICC置管及了解与掌握先关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置管静脉,除了尽量避免头部静脉外,可选择贵要静脉(前臂尺侧、尺骨头背侧缘处用手指仔细触摸有弹性感或沟痕感处)、肘正中静脉(在肘窝中部与深部静脉之间恒定交通支相连处)等;(2)护理期间所有护理内容均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进行无菌操作,局部消毒均采用酒精(75%)+碘尔康(0.5%),消毒范围可由穿刺点向向四周延伸15cm,且换药时间范围做相应的调整;(3)穿刺时选择平卧位,锁骨下途径静脉穿刺插管,穿刺点可选择锁骨与第一肋骨相交处的右锁骨下静脉 (即锁骨内1/3和中1/3交界处,锁骨下缘以下1-2cm处,进针深度以≤15cm)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穿刺点可较右侧稍微偏内,当然也可于左侧锁骨内1/3-1/4处,进针方位则沿锁骨下缘进针,进针深度控制在12cm以内),同时所有患者的导管选择、穿刺次数、导管尖端位置、固定方法等并必须于穿刺开始前进行专业培训并熟练掌握者方可进行,导管形状可结合患者个体因素选择S型或U型;(4)在护理的每个环节中必须所有护理人员均需认证阅读PICC操作流程与无菌操作手册及相关书籍,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定时更换敷料,更换时间为1-2次/周,每天3次观察插管期间是否存在局部潮湿或针眼是否存在血迹,适当更换敷料以预防细菌感染;(5)护理期间定时检查和固定输液接头及相关防护工作,且在更换输液瓶时均按照输液具体要求进行常规消毒,避免更换药液过程中将细菌带入PICC导管管腔内;(6)护理前期便成立PICC标准化管理小组,对预防护理期间的各项护理活动进行监督与质量管理,并严肃处理护理过程发生的各种违规事件;(7)护理期间定时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护的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处理导管堵塞、弯折等常规护理,并注意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1)置管情况,包括置管时间、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2)导管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数据库,将123例患者基线资料、研究数据进行分类、编号及统计,将得到临床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独立,正态,方差等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从治疗效果来看,实验组置管时间、置管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管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置管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n,(%),(±s)]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n,(%),(±s)]
组别 例数 置管时间(min)置管出血量(ml)留管时间(d)置管感染率(%)对照组 61 24.56±3.10 2.47±0.51 24.12±2.67 8(13.11)实验组 62 18.00±2.57 0.98±0.20 30.52±3.20 2(3.23)t 12.785 21.394 12.051 6.505 P 0.000 0.000 0.000 0.011
3 讨论
肿瘤是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是机体内在有害因素和外在有害物质长期相互或单独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新生物,其主要特点为细胞过度增殖(Excessive cell proliferation)[4]。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这种新生物与受累器官生理需要无关,但却不会按照征程器官的生长规律生长,最终破坏正常器官基本结构,有的课转移到其它部位,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各种医疗技术的发展,不仅有效的拓展了医疗技术发展的空间,也带动了临床护理技术的发展,如PICC导管的应用,便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肿瘤治疗有效率,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并发症与感染也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危害,严重时甚至危及肿瘤患者生命安全。
PICC置管越来越普及是好事。从最初的盲穿到现阶段的B超定位,从传统的PICC管腔到耐高压PICC,都使得广大患者受益,特别是对肿瘤患者更是受益良多。PICC管有单向瓣膜、三向瓣膜两种[5]。据统计,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关注PICC管道临床维护以成为目前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冲管与封管的各种细微性操作,不仅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感,更有效的延长了置管周期,这对患者安全完成各项临床治疗是极有帮助的。但同时也出现了相应问题,以前很多医院不抽回血,因此造成了很多后期麻烦,2014年卫生部[6]颁布的最新修订的《静脉治疗进展及行业标准编制》明确规定包括PICC导管在内的中心静脉导管均必须通过抽回血来确定导管是否在血管内。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在《2016输液治疗实践标准》[7]冲管与封管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在每次输液之前,应冲洗血管通路装置,并抽回血,以评估导管功能,预防并发症。这对规范以PICC导管为代表的辅助治疗方法向更规范化与安全化管理极有帮助。
田淑佳[8]等通过对46例肿瘤患者行PICC辅助治疗前后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结果证实,患者出汗多、免疫力低下、导管维护不当及依从性差与导管相关感染有相关性,且并建议,加强导管的维护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免疫力和做好相应的PICC置管随访和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以便更好的降低PICC导管相关感染率。王建丽[9]等通过制定预防CRBSI方案,组织护理人员培训以及与医院感染控制办等共同对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反馈、评估与干预,结果证实在实施监控后乳腺癌留置PICC管患者CRBSI发生率均明显下降,由监控前的3.27%下降至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科学、合理、有效的监控 PICC导管和维护环节质量能起到降低CRBSI发病率的作用。本研究中实验组置管时间、置管出血量、置管感染率等三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留管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长,且这“三低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管理在肿瘤患者PICC导管留置及相关或相关护理中的效果与传统护理方法相比更佳,这与卞艳红[10]的研究结果相符。黎容清[11]等通过分析首次置管时间、导管置入部位、细胞免疫功能、贴膜过敏、浅静脉化疗史、单次化疗后时间、血栓形成等7个因素候证实,留置PICC导管的377例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得到有效缓解,其中PICC导管感染患者39例,占总人数的10.34%,包括血流感染为10.3%,局部感染89.7%,提示规范医护人员护理培训,预防于及早相关处理并发症,对降低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感染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结合本文结果来看,二者结果是相符的,也与刁淑华[12]等的结果颇为相近。
总之,在肿瘤患者PICC导管留置期间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护理干预能起到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目的,故可在临床中推广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