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探索

2020-04-22◎张

文化产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资源文化

◎张 玫

(临县义居寺管理中心 山西 吕梁 0332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广泛,社会风俗、建筑、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礼仪均被包括在内。非遗文化与各个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体现出各个民族的个性、审美等,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下去[1]。传统的非遗保护模式为抢救性保护,但是非遗具有多元、多样等特点,只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保护模式不断进行创新,让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保护,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一、探索非遗保护创新模式的意义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探索非遗保护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增强当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我国的非遗资源多样、丰富、深厚,但是目前非遗相关的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传媒、出版等传统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对非遗保护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发挥非遗的资源优势,衍生文化新产品,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实力。

其二,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对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对保护模式进行创新。非遗保护工作不仅仅局限政府,而应让学校、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都参与到其中,充分整合、利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保护工作,实现非遗传承。

其三,有利于开发创新产业,实现非遗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非遗的文化属性强烈,在新的非遗保护模式下,形成全新的文化资源营销理念,从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授权、制作、营销等环节对非遗资源进行开发,推动当地的文化产业良好发展;同时让非遗资源通过文化产品得以传播,有利于实现非遗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非遗保护创新模式的措施

(一)构建与文化产业和谐发展模式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应将非遗保护开发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对非遗开发利用的特征、价值、规律、合理开发、保护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地的产业现状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论证、调研当地非遗的开发与市场价值。根据调研的结果,对市场属性不够活跃但可塑性强的非遗项目进行充分开发,这样既可以保护、传承非遗,又可以取得经济效益[2];若是非遗项目不适合商业开发,则对其进行静态保护,比如政府拨付经费进行维护,或者通过研习、展示等静态记载方式让非遗项目良好保持其完整与本真。

图1 义居寺(一)

图2 义居寺(二)

以临县义居寺为例,义居寺始建宋代,规模宏大,有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万佛洞为古建筑石窟类,顶部浮雕图案多种,走兽气势威武,佛像万尊;藏经楼重修与清朝康熙年间,有东、西藏经洞,上雕刻有玉兔、麒麟、龙凤等29幅图案。二者的外观保存尚好,宗教艺术价值高,也体现出很强的旅游文化价值,这是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的重要原因。目前,义居寺佛龛石像壁画俱毁,只剩下一些大型建筑及石龛浮雕存在,应主要采取静态保护,如通过照片、文字、视频等进行静态记载,或进行定期维护等方式,让其得以完整、本真保存,维持原有的形态。总之,不断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促进当地自然资源发掘,不仅有利于修复、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可以衍生出新的旅游参观项目。

(二)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

非遗生产性保护指的是在保护非遗整体性、真实性、传承性的前提下,让非遗项目参与到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在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下,实现非遗及其资源与文化产品之间的转换,达到保护非遗的目的[3]。当地可以对一些有社会需求、民众基础良好的非遗项目,通过刺激市场需求、完善相关产品、保护核心技艺等从事进行生产性保护,将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

义居寺可以将佛教艺术元素融入传统的民间手艺中。比如佛香,其市场需求大,民众基础强,在大型节日的庆祝、祭祀期间,香、蜡等用量大。制香手艺流传已久,佛香中富含花果、树脂、树皮、木片等所制成的香料,类型上又分为安息香、沉水香、龙脑香等,具有提神醒脑、馨香除秽、陶冶情志的作用。将佛香作为产品进行销售,还可以让佛香手工艺传承下去。另外,山西的民间手工艺多元、多样,剪纸雅趣横生、面塑栩栩如生、漆器精美绝伦,这些手工艺品均是民俗节日中作为喜庆、祭祀、馈赠、装饰的用品,社会需求大且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将万佛洞顶部浮雕的飞禽走兽、茂盛花草做成剪纸,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以寺中的塑像为参考做成面塑,在庙会、传统节日及祭祀活动期间进行销售,或将藏经楼藏经洞顶部顶上的玉兔、麒麟、经文等元素融入漆器中,可以吸引中外游人。

(三)培养非遗保护相关人才

人是创新性保护非遗的主体,非遗保护效果取决于人才开发及利用方式。目前,非遗开发及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必须加大非遗保护人才培养力度。要对传承人的申报、审批、培训、交流、管理等机制进行完善,对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方面要纳入非遗传承创新内容,开设相关专业,编写相关教材,可以成立非遗爱好者社团,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对非遗传承、保护产生兴趣,参与非遗保护事业。

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了一系列的非遗项目专业,有湘瓷艺术设计、湘绣设计等。学院为湘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也带动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山西省可以参考湖南的做法,与当地高校联合,培养一批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参与义居寺塑像、壁画的修复、维护等工作,让义居寺的特色艺术得以永久传承,同时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我国许多非遗的传承方式为身口相传、师徒相授。当地政府可以对非遗传承者进行登记备案,为其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并在当地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共同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

(四)推进非遗全民化参与

非遗保护的目标,是让传统文化成为民众生活、社会机体的一部分,成为新生活、创立新文化的基础[4]。从本质上来说,非遗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的文化工程,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保护过程之中。当地政府要迎合群众的文化需求,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让非遗文化充分渗透进公众的生活中去,达到保护非遗的目的。

探索非遗保护的新路子,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多种方式让公众在各大交流活动中领略到非遗资源的魅力,为非遗的创新性保护提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可以设立专家学者联盟,让非遗保护学术研究集聚化,可以立项非遗保护课题,产出非遗保护成果,通过专家学者的影响力向公众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可以设立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以在校学生为主体,联合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个体业主等共同参与到非遗保护的工作中来。应充分利用公共屏幕、公共汽车、公共广场等社会资源进行广泛宣传;还可以设计主题宣传,即以各种传统佳节、“文化遗产日”等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或组织非遗传承者进行表演合展示[5]。

(五)利用传媒力量创新非遗保护

非遗具有几百年或上千年的文化沉淀,非遗产品市场化是发展趋势,也是人们欣赏、观光和消费的新热点。利用传媒力量,可以提升大众对具体非遗项目的认知,同时能在大众的内心植入非遗概念。通过传媒传播加强非遗保护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其一,利用小视频软件宣传非遗。现代媒体产业发达,衍生了很多小视频软件,比如抖音、快手等。非遗保护单位可以与软件方合作,上传相关小视频,这样可以提高视频浏览量,让非遗保护走至大众生活中。

其二,拍摄非遗相关影视作品。2019年是我国成立70周年,光明网拍摄了《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记载了我国56个民族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反映了民族特色、时代风貌,对大力推动各民族非遗保护传承有重要的意义。义居寺的非遗保护工作可以参考此途径,政府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和企业等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充分利用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拍摄以义居寺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反映义居寺千百年传承的故事,并在制作完成后使用视频网站、电视、小视频APP等渠道进行传播,让大众了解义居寺的前世今生,主动接触非遗保护工作。

其三,非遗民间文学创新保护。在“互联网+”时代下,非遗民间文化保护措施必须改变、创新传统的传播方式,考虑下一代对知识的接收。可以以义居寺为创作背景,制作成动漫片,设置不同的情节,创设不同的场景,在其中融入义居寺建筑的特点、馆藏经书、佛像等要素,让观众了解义居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这样有利于义居寺的文化精髓在代代相传[6]。

三、结语

非遗是国家优秀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保护非遗是一项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综合性社会文化工程。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大众传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合理整合有效资源,采用科学、多样、有效、创新的措施进行非遗保护。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