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唐时期莫高窟佛像的艺术特点

2020-04-22侯昕妍

文化产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佛像菩萨敦煌

◎侯昕妍 张 帆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北京 100871)

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高峰阶段。唐代大兴佛法,统治者的支持和保护对佛教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佛教艺术也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在莫高窟开窟营造的洞窟达230多个,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就了唐代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的繁荣景象。学术界将唐代石窟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一、唐代整体佛像的艺术特点及风格

唐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也是敦煌佛教的全盛时期,艺术风格向写实发展。敦煌佛像的面庞逐渐汉化,出现了健康丰满的人物形象。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发展到唐朝的时候,佛像已经成为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代表,同时它在造型方面也加入了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一时间,尊佛礼拜在帝王和百姓之间流行起来。

唐代佛龛内都会设有塑像,用来彰显严格的等级关系,这些塑像一般都是天王、弟子、菩萨以及佛等各种组合,其中佛像的级别最高,所占的面积也最大。虽然弟子在排序上紧跟佛像但是两者之间的地位相差甚远,因此弟子不论是在造型还是在面积上都远远比不上佛像。其他类型的塑像在形体上大同小异,都是为了衬托佛像的地位而存在,盛唐的第45窟和第46窟,就是这种覆斗顶形式洞窟的代表。

一般来说,盛唐时期的塑像大部分以佛床为载体直接进行创作,为了使佛像更加具有独立感和立体感,劳动人民用双手对墙壁进行丰满均匀的造型。这种方式对于创作者的要求较高,人们不仅要掌握高度的写实技巧还要结合世俗的眼光对各种身份的人物进行打凿,这样才会出现我们所见到的慈和庄严的佛像容颜和嘴角微带笑意的菩萨造像。

盛唐时期,佛像造像艺术还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生动性。盛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世俗化的美丽已经冲破封建宗教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将艺术效果展现在世人面前。与之前几个朝代相比,盛唐时期的佛像在体态比例与仪表外形上面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改庄严肃穆的形象,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唐代的佛像创作者更加注重人物的形象,所以在处理雕像群的人物关系时往往将他们内在的性格特征通过高超的手段刻画出来,用以帮助观赏者准确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这里,笔者以第45窟为例进行介绍,人们在观赏佛像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穿通肩彩袈裟的主尊佛像,鹅蛋般的脸庞上长着弯弯的眉毛,眉毛下面是一双细长的眼睛,鼻子又方又正。左右两只手的动物也不相同,左手抚摸着膝盖,右手高高举起,显得威严端庄。

另外,唐代的佛教造像具有明显的帝王将相特征,这种特点能使佛更接近于世人,更易使统治者达到统治的目的。这一时期的佛像与前朝相比,不再是一尊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宗教偶像,而是被高度美化的大唐君王的化身。总之,唐代的造像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政治特色、环境特色,同时这也将佛像造像艺术推向了历史发展的巅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盛唐时期,整体社会面貌比较乐观豁达,再加上沙洲地区在大唐帝国的治理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于是在莫高窟佛像造像创作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这使得该时期的造像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尽管在大体上不如初唐时期华丽、精致,但是它力求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以石窟中的迦叶这一人物为例,它表现出了凛然生畏的权威气派,显示出这个时期人们更成熟的思想;端颜挺姿,暗示着他负有延续与弘扬佛教的责任感,迦叶也由此成为佛龛里的精神代表。

二、盛唐时期的典型洞窟

(一)第41窟

时代:盛唐(五代重修);

形制: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

造像结构: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存盛唐塑佛、阿难、迦叶各一身。

(二)第46窟

时代:盛唐(五代·宋重修);

形制:覆斗形顶,西、南、北壁各开一龛;

造像结构: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阿难、迦叶、菩萨(清修)及南、北天王各一身南壁涅槃龛内塑释迦涅槃像、佛母、地藏(已失)、神将、舍利佛各一身。存一弟子头像。

(三)第66窟

时代:盛唐;

形制: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

造像结构: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迦叶、阿难、二菩萨、二天王。

(四)第130窟

时代:盛唐(宋重修);

形制:通顶大佛窟,覆斗形顶,东壁上有二层明窗,甬道南、北壁各开一龛;

图1 敦煌第320窟

图2 敦煌第45窟

造像结构:南壁上部盝顶帐形龛内残存佛、菩萨塑像及莲座,马蹄形佛床。

(五)第194窟

时代:盛唐(晚唐、西夏重修);

形制: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

造像结构:西壁盝顶帐形龛内盛唐塑倚坐佛一身,弟子、菩萨、天王各二身,龛外南、北侧里土台上各塑力士一身。

(六)第320窟

时代:盛唐(中唐、宋、元重修);

形制: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

佛像造像: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失一),二菩萨。

(七)第384窟

时代:盛唐(中唐、五代、清重修);

形制:覆斗形顶,西、南、北壁各开一龛;

佛像造像:西壁平顶敞口龛内盛唐塑一趺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菩萨。

(八)第445窟

时代:盛唐(五代、西夏重修);

形制:覆斗顶形,西壁开一龛;

佛像造像:西壁敞口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其一残毁),龛外两侧台上各塑一菩萨。

(九)第45窟

时代:盛唐(中唐·五代重修);

形制:覆斗藻井顶,西壁开一龛;

造像结构: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结痂趺)、阿难、迦叶、观音、大势至及南、北天王各一身。

三、影响佛像艺术风格特点的因素

(一)地域因素

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场所,佛教自西汉末年东传入龟兹、敦煌地区。任何一类文化在引进过程中都会进行本土化改造,这样才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佛教文化也不例外。在敦煌地区,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不断与本土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艺术。当佛教文化传入中原以后,迅速被传统思想所同化,出现佛教中国化现象,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风格。

(二)政治因素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这个朝代开始由盛转衰。许多地方发生了叛乱,唐朝经济一落千丈。吐蕃趁着乱世一举攻占了陇右、河西两地,建中二年又成功占领了沙州,并在这些地区推行吐蕃行政、经济制度。吐蕃的统治者崇尚佛教,在自己的领地大力扶植佛教,传播佛教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佛教文化的迅速膨胀,客观上有利于莫高窟继续兴建。敦煌当地人民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唐人,熟知唐代传统文化,为了向后人完整地展现唐朝汉民族文化,便巧妙地利用吐蕃占领者对佛教的信仰而建造佛窟。因此,这一时期的洞窟中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唐风,很好地保存了唐文化。

(三)经济因素

盛唐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高度繁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感官上的享受,所以佛像的创作也有了世俗化特征。创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便大胆尝试展示人体美、形态美。敦煌莫高窟佛像造像中的菩萨大部分都是用弯曲的形体来表现曼妙的身姿,尤其是第45窟中的菩萨进一步体现了女性化特征。劳动人民对塑像的创作实际上也肯定了女性的美,展现出自己内心的向往。

(四)宗教因素

盛唐时期的佛像受宗教因素影响较大,佛像的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封建制度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各种思潮涌现,造像艺术兴盛,大兴建窟译经,“其彩塑与壁画形成绘塑结合的典范,是唐代泥塑艺术保存至今极为珍贵的实物。”①

艺术来源于生活,佛像的创作也不例外。随着佛像的本土化演变,敦煌唐代的佛教造像也出现了众多面目丰腴、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面带微笑的“福相”。这种造型更接近于世人,它与西魏时期的宽衣博带的“秀骨清像”完全不同,表现出典型的健康与活力,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盛唐时期佛像造像艺术以传统世人形象为依据,脸庞圆润,耳朵渐大。唐朝以胖为美,所以许多造型也体现出了人物丰腴的特点。就像是莫高窟中的第45窟中的释迦像,身穿通肩彩色袈裟,结迦趺坐,左手平举心向外,作施无畏印,肉髻高耸,圆形螺发,脸呈圆形,弯眉似月,修长的眼睛,方正的鼻子,嘴微带笑,躯体挺直。

总观敦煌佛教造像,早期佛、菩萨,从袒露胸臂或半裸流线造型及轻纱透体的特征中,保留着印度热带习俗的烙印。但为适应当地人民的审美习俗,创作中脸型变得圆润饱满而略长,神情平和宽厚,具有古朴、庄重、粗犷、浑厚的风格,体现出北方汉民族的气质特征。这时的彩塑强调感观,从面部刻画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即注重运用人物的面部传神。在塑造技法和艺术表现上则发挥本土文化的传统,注重刻画内在精神和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衣褶的表现手法以中土传统的阴线刻为主,辅以贴泥条,具有较浓郁的象征意味和装饰效果。敷彩热烈明快,风格单纯朴素,乃是敦煌民族审美意趣所决定的艺术传统。

四、第45窟造像艺术风格影响因素

(一)世俗化与审美的改变——菩萨像

图3 雕塑人物左起:迦叶、阿难、天王

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外来思想在唐朝流传,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要想让更多人接受、认可,必须要对佛教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佛教艺术。第45窟中的塑像,大部分都是采用通俗易懂的创作方式展示佛教内容,重点体现唐朝人民的“入世”精神。敦煌佛教造像向人们展现的是被汉族聚居地改造过的,以汉晋传统、儒学思想为意趣的造像。换句话说,也就是敦煌佛教造像从外形到内涵都表现出本土化改造的痕迹,兼有汉族化、世俗化的特征。

时处盛唐,人们因儒、释、道三大宗教鼎立的文化冲击,已经完全摆脱了宗教的教义规范,逐渐走向世俗化。北朝时期菩萨像是清眉秀眼、小嘴薄唇、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隋代时期则是圆脸方额、体型丰腴、非男非女的形象;盛唐时期,第45窟中的两座立式菩萨塑像在西壁佛龛内南北两侧位于迦叶和阿难像身边。唐代工匠以现实生活中的贵妇、侍女为粉本,创造了有情有欲、生动形象、多姿多态的菩萨。第45窟龛内北侧菩萨略比真人高,身材修长,身着团花密秀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与婀娜的姿态,犹如音乐的旋律。古代匠师为使菩萨妩媚妖娆,结构人体头、胸、臀三部分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节奏鲜明的波浪形动态,突破宗教的规范,塑造了一个楚楚动人的贵妇形象。龛内南侧菩萨像与北侧菩萨像的妆饰大体相同,只是神情和姿态略有不同;菩萨像罗裙带下垂,披巾斜贯胸腹前,腹肌似乎随着呼吸慢慢起伏,充分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人物丰腴”的造型特点。

(二)造像角色的人物形象——阿难、迦叶像

敦煌彩塑中除佛、菩萨像最多之外,就属佛弟子造像多,在佛教艺术中通常只表现“十大弟子”。据佛传故事说,阿难从小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二十余年,聪慧乖巧、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在十大弟子中年纪最小,“多闻第一”;迦叶原为婆罗门教教徒,后来皈依佛门,弘扬佛法、苦心钻研,在十大弟子中年纪最大,“头陀第一”。阿难塑位于45窟西壁佛龛坐佛右边,头部微俯,面带笑容,两眼圆润,神情憨厚,举止大方。腰部向后倾斜,双手相握置于腹前,一副颇有踌躇满志和漫不经心的样子。匠师以纯熟的技巧,展现了这位大智若愚、聪明颖慧的阿难。第45窟的老迦叶塑在坐佛西壁佛龛的左边,一手持捧瓦钵,一手扶胸前,满脸皱纹,鼻翼两侧肌肉松弛,两样深陷,目光衰退,充分表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形象。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文化,使形、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五、结语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宗教艺术。彩塑居这种艺术的主体地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及宗教演变过程中,均会对佛像造像的艺术表现有所影响。唐代作为中国历代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和兴盛代表了唐代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的繁荣景象。因此,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对盛唐时期佛像造像艺术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把握敦煌莫高窟佛像的整体艺术特点及风格很有意义。

【注释】

①顾淑彦:《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5页。

猜你喜欢

佛像菩萨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风华绝代的大唐音乐剧:菩萨蛮与破阵子
佛像面前的菩萨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