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三叠
2020-04-22策划方凤燕
策划_方凤燕
执行_本刊编辑部
视觉_沈毅菁
小小的三叠字中藏着大大的景致。
横竖撇捺之间,
更藏着一部华夏大地的风物志。
淼
淼,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烟波浩淼鱼鸟情,东去三千三百里”“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乡”,壮阔的水景是人们自古歌咏的对象。
庐山西海:山水有相逢
撰文&摄影_王智伟
上帝给了我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却没能给我们一双会飞的翅膀。每当我来到这样地方,我都有一种想要飞的冲动。这一次,我真的可以飞了。
旅行,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遗憾的过程,不管你看到多美的风景,也总以为错过的更多。也许,人这辈子最大的奢侈,不是住豪宅别墅,背奢侈品牌,而是花更多时间,出去走一走,用双脚去丈量这个世界,用双眼去领略这个世界。
再好的风景,只有亲身体验方能感知;再美的地方,未能抵达,便只是远方。而远方以一种未知的力量,对我发出了召唤。我的目的地是江西的庐山西海。也许是因为庐山过于有名,附近的地儿都想和她攀点关系。庐山西海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它也并不在庐山之中。这里原来叫柘林湖,位于九江市西南部,地跨永修和武宁两县,由大型水库柘林湖和佛教禅宗圣地云居山组合而成,坐拥湖光山色。
一路颠簸后,我们抵达了这片湖光山色。所谓山水有相逢,春风入卷来。庐山西海没有太湖的碧波浩瀚,没有鄱阳湖的芦荻渐多人渐少,却自有一种“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的独特风韵。只见青山环绕,湖水浩淼犹如皇冠上的明珠,镶嵌在满园春色中。阵阵山风吹来,水面泛起波纹,犹如跳动的音符,恰似波动的琴弦。
我们的旅程,从柘林湖畔开始,乘一叶小舟,独驶宁静的湖面。柔和的阳光,把湖水染成斑驳陆离。微风轻拂,湖面泛起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动。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碧水茫茫,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此情此景,叫人忍不住想吟颂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面上水波不兴,船像在一面玻璃上滑行。谁能想到,这平静的湖面下有一座迷失的古城?谁又能想到,这湖面下还有多少风尘的传说?故事和传说都变得遥远了,眼前只有粼粼水波,像丝绸上的细纹,光滑湛蓝。往远处望,颜色一点深似一点,渐渐地变成了深碧。仰望天空,云片悠然地在移动,俯视湖心,另有一个天,一片云影在徘徊。两岸的峰峦倒立在湖里,一色青青,情意缱绻地伴送着游人。细细地看着水中的倒影,只见映出芳草白云,也映出古道长亭。
无人机飞越画里西海,航拍带给我独特的高空视角。柘林湖308 平方公里,相当于550 个杭州西湖,1600 多座岛屿散落湖面,是名副其实的“千岛湖”。这里的湖水并不同于江水海水,这里的水,是平静的,偶尔才会有一丝波动。星罗棋布的岛屿,给这片宁静的湖水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到过雪山皑皑的青藏高原,到过如诗如画的徽州古镇,到过巍峨险峻的黄山之巅。我曾被布达拉宫脚下虔诚的朝拜震撼,也曾被涠洲岛的清新纯洁感动,但在这里,我又一次被航拍视角下的庐山西海所吸引。山与水演奏的乐章是如此神奇,这里的小岛呈现出多彩别样的造型。在高空视角下,众多小岛一览无余,显现出各种形状的图案,有象征爱情的心形小岛,也有像一叶扁舟的船形小岛,叫人赞叹。
乘小舟继续前行,犹如置身画里。坐船头凝望远方,微风吹佛着脸颊,一座又一座小岛擦肩而过,船动景动,心境也有不同,这种惬意,只有自己坐上船头才能体会得到。每隔两三个小岛,都会有一个游轮码头,那些形态各异的小岛之间,都是通过浮桥来连接。从游轮码头到最远处的小岛,需要行走两三个小时,而每一个小岛都有不同的人文景观。
游轮是通往这些小岛间的唯一工具。一艘游轮在岛屿中行进,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激起层层浪花,一会儿向左弯去,一会儿向右弯去,就在山与水的怀抱中穿梭了十几分钟后,它驶向了对岸的观湖岛。观湖岛位于湖中腹地,主航道边,山虽不高,但视野宽阔,因可观赏湖中美丽风光和四周如莲花朵朵的岛屿而得名。观湖岛的风光我原本无缘得见,但借助无人机,我有幸一睹。航拍机飞越一座座岛屿,像鸟儿一样,遨游天际,碧水绿树间,一抹红色屋顶是如此耀眼。
这让我想到更加耀眼的桃花岛。3月里,一片灼灼桃林便能点亮308 平方公里的春天。前往桃花岛,要经过无数个绿树成荫的无人小岛,大致也是因为没有人去打扰它们,才会显得这么安静纯洁。山与水的默契配合,才有了干净纯洁的绝美倒影,就连远处的朵朵白云也跟着来凑热闹。置身这样的画面,你才能真真切切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行船途中,经过一个唯一有沙滩的小岛,纯净的湖水,白色的沙滩,带来了安静和想象,在这片水天相接的湖畔怀抱里,人人都可以拥有花前月下,拥有牛郎织女般的生活。船靠岸了,大家都快步跳下船,一路狂奔着向岛上冲去。进入岛中,映入眼帘的是我未曾见过的一些农具,有锄地的锄头,纺织用的纺织车,磨磨用的手推磨,扇谷用的扇谷风车。那是生活最初的模样。
到了晚上,夕阳西下,被霞光笼罩着的太阳与水中的太阳相映成趣。虽然太阳已经落山了,但它的光却从云层下反射过来,红光反照到湖面上,湖面像燃烧起来似的,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原来的颜色,都被淹没在红光里了。我置身其中,胸中涌满了感动,也许这里景色太美,我都不想离去。直到傍晚,我的一颗心,仍在某个角落里飘荡、翱翔。
远方是风景,更是生活。桃花岛,是一些人的诗与远方,也是另一些人的红尘烟火。“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桃花岛离不了桃花,这里种植有一万多棵各类品种的桃树,品种珍贵稀有。有开得比樱花更烂漫的满天星,有一棵树呈两种颜色的垂桃枝,有像菊花瓣的菊花桃,还有珍奇的人面桃。每年春天,岛上上万棵桃树竞相开放,艳丽动人,如梦如幻。
我终究做不到像桃花仙人一样,长居桃花岛,摘了桃花换酒钱。我只能步履匆匆,匆匆经过庐山西海,又匆匆离开。远方很远,步履不止,我越发留恋这片湖光山色,更渴望能像鸟儿一样自在翱翔,俯瞰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
行走攻略
交通:
1.庐山西海距南昌80 公里,距南昌昌北国际机场62 公里,距九江机场90 公里
2.全国各地至南昌、九江、永修站后,转班车可达
3.早班船为早上9:00,建议坐第一班,不拥挤,景点也可一天逛完
推荐路线:外婆岛→飞龙岛→动物世界→水浒城→桃花岛
毳
广东肇庆七星岩景区
毳,意为鸟兽的细毛。让人联想到是集万千宠爱的动物萌态,也可以是翱翔天地间的鸟禽。
广东肇庆:候鸟的约会
图片提供_视觉中国 东方IC
编辑_庄雯莎
威廉·布莱克有句诗:“天上飞的最小的鸟儿,也是你五官无法感知的巨大世界。”肇庆星湖湿地公园作为国际侯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是南方名副其实的观鸟天堂。草长莺飞的春天,走进肇庆,寻湿地深处的历史人文和诗意。
在广东肇庆星湖湿地公园,每年的冬季都会上演一场“候鸟”大戏。上万只成群结队的候鸟,浩浩荡荡飞临岸边,它们或静悄悄地伫立,或在碧波的湖水上激情追逐,或者盘旋于蓝天之下。成千上万的候鸟和留鸟,来星湖湿地的目的,就是想在南方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总面积935 公顷的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广东肇庆的一块重要湿地。她是肇庆的“城市之肾”,也是生态守护的重要屏障。这里不但有来自寒冷东北的“湿地之神”丹顶鹤,也有来自热带的“宫庭美女”火烈鸟,还有成千上万的夜鹭、白鹭、苍鹭、池鹭、鸬鹚等候鸟和留鸟,它们眷恋着这山这水这美景,同时也在城央中天天呈现万鸟齐飞的景象。漫步在星湖湿地,不时就有一群群候鸟或展翅高飞、或慵懒地浮在水面晒太阳,只要你来,随手一拍就是风景大片,绝对也能轻松成为摄影师。
走在湖边,一群群围绕船飞舞着的候鸟也常常引发岸上游客的尖叫。星湖湿地独特的水鸟生活环境优势和天然的保护条件,使这里成了水鸟的天堂、候鸟的乐园。这里除了原有的丹顶鹤、火烈鸟、各种水禽鹭鸟、鸬鹚、䴙鹈等160 多种禽鸟外,还有黑天鹅、斑头雁、鸳鸯、鸿雁、鸳鸯鸭等近500 只大中型飞禽。登上鹤岛,沿着木栈道行走,就可以见到湿地之神——丹顶鹤,运气好的话,欣赏一生难得一见的“世界绝活”丹顶鹤编队飞翔。也可以通过鹤岛上设置的望远镜远距离观赏候鸟。
TIPS
1、观鸟时与鸟类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向候鸟投掷食物或者其他杂物;
2、拍摄野生鸟类,不可使用闪光灯,以免惊吓到它们;
3、不要穿戴颜色鲜艳的衣服和帽子,因为大多数鸟类视觉非常敏感;
4、观鸟的时间应与鸟类的栖息规律相适应,安静观赏。如果是“发烧友”,建议提前准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望远镜、长焦照相机等观鸟设备。
福建霞浦杨家溪春耕牧歌 (图片提供_视觉中国)
犇,牛为物之始,“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十年困犇走,栉沐饱风雨”,老牛在田垄上的奔走,撑起了“铁犁牛耕”的古代农业。
绩溪家朋,云雾中的梅干岭
中原大地:春耕物语
摄影_方托马斯(署名除外)
编辑_庄雯莎
画里徽州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
春分已过,徽州人的春耕工作也就越发繁忙。虽然辛苦,但每每望着那柔美的水田,徽州人的心里总是安定的,因为这汗水洒落的土地,会在不久之后盛开一地金黄。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年复一年的农事。伴着乍暖还寒的春风,一场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洒落在徽州的土地上,春耕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始了。遥想当年,农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放眼望去,耕作的农夫、农田映射出天空蓝色的水面、拉着犁耙喘气的老牛、偶尔盘旋在空中的一两只昆虫,农民那看似简单而具体的劳动,在辽阔的土地上,竟然耕耘出一幅幅华美的图卷。
徽州的田块上,农民们牵着牛,犁田砌埂,点缀在如镜般的梯田水面,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农耕景象。从古至今,村民们都精心守护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年复一年传承着千年的农耕文明。千百年来,人与牛彼此相依,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水田中耕耘一份未来。若是旁人来看,这或许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展示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静谧美好。但对画中人而言,这是他们所敬畏的生活与土地,即便这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徽州略显贫瘠,他们也会让这里开出花来。
遍布徽州各地的水田,总是显得那么柔美。每一滴汗水,都融进水里,变成秋天饱满的颗粒。
传统的乡野生活的确是辛劳的,也是清苦的,但辛劳,却并不意味着卑微,清苦,也绝不代表着寂寞。农人们拥有朴素的价值观,为人廉俭诚实,处世低调谦和,遵循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和平的生活中享受着内心的饱满。
歙县石潭,桃花依旧笑春风
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给传统的农耕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些独具徽州特色的耕作也悄悄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农用机械来到了田间地头,走进了千家万户。尽管如此,但过去的时光却总难忘怀,传统的“刀耕火种”只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比如,曾经挥鞭吆喝赶着老牛一行一行深翻细耕的铁犁,烈日下挥汗如雨弯腰收割用的禾镰,那成堆的稻子被大叔一把一把甩打得咚咚作响的禾桶……
温暖是对丰收以及美好生活的希冀,而敬畏则是对这土地的尊重,以及苍穹之下所有生灵的珍视。所以蓝天常在,草木常新,一个没注意就成了人人艳羡的世外桃源。
云上人家
“高山顶上水淼淼,白鹇拖拖过山坳。石拐咕咕水上跳,万顷梯田尽妖娆。”早春的赣南深山飘出阵阵山歌,那是居住于此的客家人在低吟浅唱。穿越无数茂密的竹林,到达海拔800 米左右的崇义县山区,目力所及正如山歌所唱,梯田层叠有序铺满山坡,田埂勾勒出一条条曲线,妖娆而壮阔。
说到梯田,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概是广西的龙脊梯田,还有云南的哈尼梯田。在江西南部的赣州,同样有个美到让人窒息的梯田,那里就是上堡梯田。江西西南边陲的崇义县,位于罗霄山脉东麓,可谓“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庄园”。多山少田的自然环境,使得当地客家先民依山建田,创造出梯田奇观。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是国内三大梯田景观之一。梯田依山势开建,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在耕作期里泉水自山顶向山下逐层灌溉气象万千,收获期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又给梯田增添了无限生机。
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上堡梯田是当地客家长期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见证,展示了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的进程。
关于上堡梯田的最早记载,始见于王阳明撰写的《立崇义县治疏》。文史中说,从广东迁入的客家先民来到这荒山野岭,为了维持生计,便依山建房,开山凿田。坡度平缓处则开垦大田,坡陡狭窄处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此也有所提及。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垄垄的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足可见证客家先民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自20世纪70年代赣南著名摄影家李雪明的第一张反映上堡农民在梯田中劳动的黑白照片在报纸上发表后,上堡梯田渐渐闻名全国,以至每年总有无以计数的摄影家、作家、画家们一次次来到上堡,走进梯田群。翠绿的山峦,高低错落的稻田,白墙青瓦的老房子就散落在田园间,背山面田。暮色里,世间恬静安详。
图片提供_崇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摄影_黄啸)
如果要去看上堡梯田,那么最佳的游览时间为春播时节,随处可见披蓑戴笠的农民在田间忙碌,尚未插下秧的梯田里田水如镜,倒映着青山和蓝天,微风轻拂,凌波艳艳。插过秧后的梯田泛着绿色,不规则的田畴与规则的绿苗,福蝶翩翩,生长着诗情与画意。云海之上,层层叠叠的梯田之间零星点缀着些三五村落,日落时分,倦鸟归巢,耕牛晚归,好一幅惬意的乡村晚归图。
图片提供_崇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摄影_廖俊华)
泰州被称为水城,而有水的地方自然就少不了江鲜美味
鱻,古同“鲜”,原指生鱼,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新篘白酒浮杯酽,旋买青鱼出网鲜”“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天的味道,一定少不了江鲜。
长江三鲜之一刀鱼(摄影_陈健)
江苏靖江:长江水鲜的味道
图片提供_视觉中国 东方IC(署名除外)
撰文_袁灿兴
清蒸刀鱼的细腻,红烧河豚的肥美,长江杂鱼的野性,籽虾的饱满,每一道江鲜都在刺激着你的味蕾。大江灵秀造就的江鲜,让你沉迷陶醉。
长江赐予的礼物
靖江南临长江,位于江海交汇处,一年四季,江鲜不断。如靖江谚语所云:“春风吹来暖洋洋,要捉刀鱼下南洋。初夏时候下长江,捕捉鲥鱼日夜忙。秋天一到捉江鳗,夫妻二人驾渔船。冬季螃蟹最值钱,条条线网下江洋。”
作为大自然赐予的江鲜产地,靖江被称为“中国江鲜之乡”。这里水岸线长达数十里,江面宽阔,温度适宜,江边芦苇、水草丛生,为刀鱼、鲥鱼、河豚、鮰鱼、鳜鱼等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盛的食饵,也是绝佳的栖息场所和洄游通道。
每年立春时节,桃花盛开之时,刀鱼便从大海洄游到长江。由于刚由海入江,精力消耗不多,故而此时的刀鱼体力充沛,体态丰腴,肉质最美。而江海交汇处的靖江一段江面所产刀鱼,品质当为第一。待到桃花将残,蔷薇正盛时,鲥鱼成群结队,溯江而上。和刀鱼一般,过了靖江一段江面的鲥鱼,额角开始变红,肉质也开始逐渐变差。清代曹寅在《鲥鱼》诗注中曾介绍:“鲥初至者名头膘,次名樱桃红”,靖江所产鲥鱼自然是头膘。
靖江所产各种江鲜,在明清两代成为宫廷贡品。靖江产的刀鱼、鲥鱼,出水后先运到金陵,再快马加鞭,一路运到北京。明清两代,进贡的鲥鱼除了宫廷食用之外,也被赏赐给朝中重要大臣,称为“赐鲜”。
靖江沿江,有八圩港、新港、十圩港、六助港、五圩港、焦港等诸多渔港。每到捕捞时节,靖江渔民驾渔船出江,张网捕鱼,然后入市贩卖。在长年劳动中,靖江渔民总结出了捕捞经验:“鲥鱼当缩不缩,刀鱼当进不进,河鱼胀气,火眼鱼气得眼睛红。”鲥鱼头小身子大,碰到网后如果身子一缩,就可以走脱。但鲥鱼珍惜鱼鳞,怕被网拌掉,触网后头往网上一靠,一动不动。
刀鱼鳃边上有两个刺,遇到渔网,忙着后退,同时将两刺横出,刺到渔网上,进退不得。河豚一遇到外敌,就将腹部鼓胀起来,将满身的刺张开,以吓唬外敌。火眼鱼碰到渔网就着急,眼睛就发红。眼睛一发红,就看不清了,被网缠得更紧。
散布在靖江沿江各处的渔业生产队,专一从事渔业劳动。在船上劳作,二十余年前能赚较多的钱,很多人家的孩子,初中一毕业,就跟着父母上了渔船。到了21世纪,长江中的鱼越发稀少,每年也开始有了禁捕期,单靠捕鱼过日子,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滋润。渔业队的下一代,基本上转移到了陆上谋生。
生活在江边,哪怕不是渔业生产队的职业渔民,很多人都有一手捞鱼抓蟹的绝活儿。靖江人家的门前屋后,多有直通长江的小河。沿江各河道开闸放水时,人们驾了小船,直入长江,弄点江鲜,可打牙祭,也可补贴家用。
有人在江滩上,挖出下凹的泥塘抓虾,称“虾子塘”。潮水涨上来,在虾子塘中注满江水,潮水退去时,很多长江虾留在了塘中。只要将塘中的水舀干(靖江话称拷水),就可以抓到长江虾。还有人能在夜里,通过螃蟹行走的声音抓蟹,这就是“听蟹”。蟹在水中行走是无声的,但走到岸上时会发出咂泡沫的窸窸声。听蟹者闻声用电筒一照,脚一踩,手一捏,将蟹抓了塞进篓中。丰富而优质的长江水鲜资源,为靖江江鲜提供了诸多可供运用的食材。在江鲜的烹制与食材的处理上,靖江人也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经验。
江鲜的靖江烹调
靖江江鲜一直保持着乡土气息浓郁的特点,采用并不复杂但又十分讲究的煮、蒸、烧、煎等手法,辅以葱、姜、酱油、料酒等调料,烹制出特色的江鲜菜,如清蒸刀鱼、清蒸鲥鱼、春笋烧鮰鱼、河豚烧青菜、白煨河豚、芋头鳗鱼、籽虾烧苋菜、长江杂鲜等。
靖江烹制江鲜菜有几个讲究,如讲究原料,火功火候,原汁原味等。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录,烹制刀鱼时,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鲜妙绝伦,靖江人却不喜欢如此。靖江人烹制刀鱼,只需下葱、料酒即可,任何其他鲜美的汤汁,都会破坏刀鱼本身的鲜美。刀鱼有清汤煮、清蒸、红烧、油炸等烹调方法,农家之中,最流行的是清汤煮。清汤煮只需配以小葱、料酒,清蒸火候不宜太过。至于红烧刀鱼,靖江人一般不大采纳,那会将刀鱼的真味给埋没了。
对于鲥鱼,靖江首选清蒸。将鲥鱼切成两片,洗干净之后,放在碗中,加黄酒一杯、盐少许、葱一根、姜片,在锅中蒸透,即成肥而鲜的清蒸鲥鱼了。清蒸的时候,最忌加水,水一多,鱼味便淡,但若与南腿、猪油一同清炖,口感更加肥美。
江畔生活
靖江人煮河豚,必用菜油煮,因菜油性凉。煮时,定要焖煮,至极熟极烂,以免带生。祖母特别擅长烹制河豚。那时河豚多,祖母常用大锅烹制青菜烧河豚。烧出来的河豚如红烧肉一般色调,既油腻顺口,又鲜嫩甜美。而更绝的是,作为配料的青菜,将河豚的鲜美吸收。这常让我舍去吃河豚,而抱着装满青菜的一大海碗饭,大口吞食。河豚又有一个搭配素菜的烧法,即用靖江人俗称的“秧草”入锅同烧。河豚甘美,肥而不腻,秧草鲜香,软糯可口。
靖江人烧江鲜,注重与菜蔬搭配。我在苏州时,每见到苋菜上市,不由想起靖江的籽虾烧苋菜,忍不住向苏州的亲友大力鼓吹。在苏州人看来,苋菜就是苋菜,怎么能和虾一起烧呢?可在靖江,当苋菜鲜嫩可食的时候,也是长江籽虾上市的时候。靖江所产的籽虾,虾籽饱满,与苋菜同烧,将籽虾的鲜美带出,吸收了苋菜鲜红色泽的籽虾,更为诱人。
在吃江鲜上,靖江人总结出了很多经验,让食客可以避开刀鱼的刺、鲥鱼的鳞、河豚的毒。刀鱼味美但多刺,要去掉这些刺,需要剥掉刀鱼的皮。但是刀鱼之鲜美,正在于它的皮。靖江人就将刀鱼的皮揭开,放在猪皮上,再用刀背一拍,鱼刺就粘在猪皮上,这样便可免于鱼刺之忧。烹煮其他鱼,都要去鳞,鲥鱼则不去鳞,因为鲥鱼的鲜美就在于它的鱼鳞,这就是俗语所云:“鲥鱼吃鳞,甲鱼吃裙。”因为有人不吃鱼鳞,靖江的做法是把鱼鳞剥下,用线穿住挂在锅盖下面。等加热后,鱼鳞中鲜美的油滴到汤中,这样既能保住鲥鱼的鲜美,又可免去鱼鳞的烦恼。
苏东坡尝谓,“食河豚值得一死”。在靖江,常将“拼死吃河豚”,说成“拼洗吃河豚”。只要洗涤干净,尽可放心大吃。河豚之毒主要在于三处,即“籽、血、睛”。靖江人清洗河豚格外小心,正是严格的程序,保证了食用河豚的安全。河豚籽虽毒,经过靖江人的处理,却成了美味。将河豚籽取出,放在太阳下晾干,煮熟之后,再用酱油、料酒烹煮,乃是下酒的一等美味。
靖江的江鲜菜系,从日常生活而来,保持着江鲜的原味,又有诸多的独创,在江鲜菜系中独树一帜。在靖江,从朋侪相聚到婚宴酒席,再到日常三餐,餐桌上总可见到江鲜。江鲜已融入每一个靖江人的日常生活中,陪伴着一代代的靖江人成长。
浓汤秧草烧河豚
刀鱼混沌
蟹黄汤包
贵州黔西南的乡野与民居(图片提供_视觉中国)
垚,意为山小而高。常见的为西北的雅丹地貌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有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贵州兴义:时光叠加在石头上的布依族人
撰文_刘铭初
贵州黔西南是世界喀斯特山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峰林、瀑布、峡谷、地缝、天坑、高山、草原集中而均衡地分布,造就了独特的山川奇胜。但黔西南的幽深与魅力,远不止于此。
下雨时,我常想起一个布依族村寨——贵州黔西南州的卡嘎寨。
勤劳的布依族人将整面山开垦成梯田,他们就生活在山上,田里没有水可耕作,怎么办?只能向天求雨。每年的农历四月猴场天,他们都会在山顶祭天求雨。他们至真至诚,在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高山之巅,在古老的祭台上,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摩,代表布依子民,把耕牛献给天神和山神。
求雨也是当地的一个节日,相邻村寨的人来到山巅,一起祈愿,一起欢聚。有雨,就可以种庄稼了。种完了,再谢天谢地。求雨节的延续,不能说是农耕文明存留的绝唱,但这样的传统与习俗如此完好地保留至今,却是少之又少。除了求雨节让人印象深刻之外,卡嘎人还生活在石头城堡中。
说起石头建成的房子或村寨,我们可能会想到贵州安顺的屯堡,屯堡人用几百年的时间一代接一代,将生活的空间制造成为美丽的家园、坚固的堡垒。对于我来说,说起石头村寨,我一定会想到卡嘎,那里的人还一直生活在堡垒之中。而且,“卡嘎堡垒”有的是粗犷和原始之风。建筑艺术中,精湛与原始两种风格感觉是天地之别,但同样具有非凡魅力。
如果我们从安顺一直往贵州西部走,在镇宁、兴仁、兴义等地,便可发现不少石头城堡。这些石头村寨大都是布依族人的聚居地,为何他们当初会选择建造石头房呢?
其实,他们是迫不得已才建造石头房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喀斯特地貌所在的环境,地表往往缺乏水源,地表水和雨水都渗透到地底下了。随着水源往地下渗透,土壤流失大,树木难以生长。建造房子的最佳材料便成了石头,何况石头房比土房、木房坚固得多,在古代居民建筑中,更需要防御性的建筑功能,所以在喀斯特地带有不少石头房屋和村寨。
摘菜而归的布依族老人(图片提供_东方IC)
兴义万峰林下的田园画卷(图片提供_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
马岭河大峡谷(图片提供_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
行走在镇宁的石头寨,相比卡嘎,是另外一种感觉。同样是布依族人的家园,但石头寨更成规模和体系,建筑上更精美。只是,这是废弃的石头村寨,一个荒芜的艺术城堡。藤蔓,肆无忌惮地入侵曾经的家园,一点点剥离曾经的坚固,石头依然坚硬,但时光是柔软的,时光与藤蔓可以让石头城堡慢慢倒下。在废弃和倒塌的石头房子中,你能强烈感受出那份苍凉。在这个石头寨储存的布依族人痕迹,终将湮灭在浩荡的石头堆里。
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大国,多个省份的喀斯特地貌已经是世界自然遗产,比如广西桂林、云南石林、贵州荔波等地。在贵州,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比如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是喀斯特山水奇观。
比黄果树瀑布更早出名的是黔西南州的万峰林。三百多年前的明代大旅行家盛赞这里是: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当两万座山峰排列在一起时,那是一部多么神奇的画卷啊。如果要比较中国峰林的壮阔与秀美,兴义万峰林无疑是杰出代表之一。连绵不断的山峰和布依村寨结合在一起,被称作“中国山水画般的存在”。
峰林是美,峰林下的家园看上去也挺美。可在峰林下生活,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即使是植物要在这里生长,也需要有足够的生命力,当然,它们还需要多一些运气,比如多下几场雨。那么多喀斯特峰林只见石头,不见植物,那是因为少土少水而长不出植物啊。
生活在这里的动物,同样面临着许多生存挑战,小松鼠看上去有些瘦弱,那是因为它很可能是营养不良。缺水缺食物,不仅仅是动物需要面对的,也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
喀斯特洼地少有比较平坦的地,所谓“地无三尺平”,峰林下生活的人都极其珍惜土地,即使是在石头缝隙中,他们往往都会种上庄稼。在极其有限和贫瘠的土地上种下希望,特别需要一份信念与坚强。
他们对土地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三月三,他们祭土地神。六月六,他们祭天祭祖,蒸出五色饭,庆祝稻谷的栽种。用粽子喂牛,祈求带来好年景。他们用感恩的心,虔诚地去面对土地、耕牛、大自然和逝去的祖先。在古代布依族人的传统观念中,人间三百六十行,唯有耕田种地最神圣。石头城里有故事,石头山上有风景,在石头缝隙中也有快乐。夏天的石头上,常常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那是孩子们晒的快乐、晒的童年。也许,对布依族人来说,有一种童年,就叫石头上的风景。
无论生活环境多么艰难,布依族人除了辛勤的劳作,还会在太阳下跳铜鼓,在月光里对情歌,在古树旁坐唱八音,无不透出他们的乐观、热情以及他们的生活艺术。他们住的石头堡垒并不是坚不可摧,但他们无比顽强,无论老天是否下雨,他们仍会把秧苗种在大地上生根发芽,他们是农耕文化的传承者、守望者,绝非一朝一夕。他们把时光不断叠加在石头上,又不断在石头上刻画自己的生命赞歌。
喀斯特地貌的石头世界(摄影_刘铭初)
五色米蒸出五色饭(摄影_刘铭初)
原来,神画不是神话。
原来,人间才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