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河与一座城

2020-04-22丁轶彦南京市第一中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秦淮河秦淮历史

■丁轶彦/南京市第一中学

“从小,爷爷对我说,十里秦淮碧波荡漾,有鱼虾游弋,可洗衣做饭……”参与南京一中110周年校庆朗诵的我,诵读“秦淮”二字时,内心暖流涌动。

我出生在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城。十六年的人生经历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深深的感情。儿时的我因父亲是从事历史工作的缘故,时常跟着父亲探寻于城南街巷,游走于老宅深院,聆听于文博场馆,这使我对这座城的历史苍桑、人文情怀有着很深的感受。学习之余,凝望着学校教学楼外的那条河,我的思绪就此发散开去。

这是一条宽不过十多米,可能在一般人眼中还只能算是一条小沟的河流,在我的眼中已经展现出她昔日的繁华。她是被称为“南京人的母亲河”的秦淮河的一条支流,六朝时期,她是南京城东西向与秦淮河干流相通的一条重要运输水道,被称为“运渎”。南唐时期,她又被作为皇宫南面的护城河相伴着南唐宫,被称为“护龙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淮河千年流淌,见证了南京城的诞生、发展、壮大。她孕育了城市的文明,哺育了城市的生灵。她如同人体的血脉,支撑着南京城的繁华。正是有了这条河,古都南京才更显灵动,更具活力。

这是一条怎样的河

历史追溯

秦淮河是扬子江的一条支流,是南京市域内第一大河。新石器时代,沿岸就人烟稠密。古人临水筑台而居,火耕水耨,除了使用石器、陶器之外,小件铜器也有出现,形成了近代考古学界定名的“湖熟文化”时期,这就是南京最早的古代文明。

秦淮河古称“淮水”,本名“龙藏浦”,全长约110 公里,流域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区主要河道,历史上极负盛名。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长江,所以人们称秦始皇开凿的这条河为“秦淮”。

两汉时期,秦淮河两岸大兴水利,沿岸湖熟、秣陵、丹阳三地相继建立过诸侯国。东汉末年,绝淮筑埭,在秦淮河上游建方山埭,凿破冈渎把建业(南京)与富饶的三吴地区相沟通,秦淮河与太湖间便有了安全可靠的内河航道。

六朝时期,秦淮河盛极一时,东有方山埭,西有石头津(石头城下渡口),中段长干里市井商铺云集,建业城尽显繁华富丽。从东吴开始,秦淮河相伴建业城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东晋时因王导、谢安两大望族曾经聚居于秦淮河畔,周边逐渐形成了秦淮风流的中心而名满天下。渐渐地秦淮河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有意贬低建康(南京)旧都,秦淮河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儒学鼎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南唐筑城把秦淮河的一半揽入城内,河道逐渐变窄,逐渐形成今天的“十里秦淮”,沿河筑楼。

南宋时期,江南贡院、夫子庙出现在十里秦淮河北岸,这里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两代,十里秦淮更是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河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图1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号舍千间,乡试会试、状元及第。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均出于此。清代江南贡院高中状元者达58名,占清代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政府拨出巨款对十里秦淮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修复,秦淮河又再度碧波荡漾、游船如织,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图2古桃叶渡

文化积淀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住秦淮河畔。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据说是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相传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来到渡口迎接,并作《桃叶歌》相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渡以王献之的风流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又以其“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

唐朝诗人刘禹锡游金陵,看着以前非常显赫而后来又成为废墟的王谢宅第,曾作《乌衣巷》诗一首,慨叹这种历史变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晚唐诗人杜牧是一个风流才子,他乘一叶轻舟游览金陵时,在《泊秦淮》中,低吟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诗里的秦淮河繁华并且伤感,岁月如流,悠悠秦淮,繁华似水,伤感是岸。由于诗歌真切地表达了深埋在诗人心底的痛楚,才在后人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绘的秦淮河畔,在当时的繁华景象。

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共游十里秦淮,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名,各自写了一篇游记散文。在他们清新优美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卖艺歌女的同情与尊重,更可以看到作者对纸醉金迷的十里秦淮的喜爱与眷恋。

金粉荟萃,秦淮河上的风景,好象就是为了故事才修造的,先是有了故事,然后围绕着这个故事,再造出来一段风景和风景里的春花秋月。故事老了,但风景依旧。

有关秦淮的记忆,是一些拆散了的日记。仿佛就是昨天,昨天的清早或傍晚,然而重新翻读,却是恍若隔世。我想好些年前,多少游玩秦淮河的文人墨客,他们敏感柔软的心灵,常常因秦淮河的浆声灯影而惊羡感动。于是,他们就写下了很多关于秦淮河的故事诗词文章。有时候那些文人墨客仅仅为了一些绮丽的梦想,有时候为了那么一点欢乐、那么一点忧愁,就把情感投向了秦淮河。秦淮河就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就成了文人墨客的风景。当这些文人墨客也加入到风景中来的时候,秦淮河就更加诗情画意了。

也许,恰恰由于这样的情形,走过秦淮河,让我也变得特别地风雅起来。

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古迹胜景

图3夫子庙秦淮河泮池

伴随着公元前472年范蠡在秦淮河畔修筑军事要塞越城,南京城开启了自己2500年的建城史。孙吴建业城、南朝建康城、南唐金陵城、明代应天府城,相伴秦淮河。如今,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极富感情和魅力。秦淮风光以灯船最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灯悬挂,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灯船为快。

图4 东水关内

千百年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夫子庙附近的河房是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一派江南水乡风情画。徘徊于秦淮河畔的街巷阡陌,寻寻觅觅探访昔日“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风流韵事遗留。对我这个南京人来说,秦淮河是看惯了的风花雪月,是流淌在生活中的血脉,已是见怪不怪了。

内秦淮河自东向西流淌,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东水关,是秦淮河在南京城的入口,背倚六百年前的明城墙。一带碧水,蜿蜒而去,秦淮河犹如一叶弯曲的眉梢,南京城的无限风情,攒聚在这里。

春节期间,灯火通明,人潮浮动,夫子庙和白鹭洲的花灯远近闻名,人们早就沉浸在这一派祥和的春节气息里,大人孩子、老的少的、男子女子个个都是那么兴高采烈,笑容满面;时常还会看到外国的朋友,也持着生疏的中国话与商家讨价还价,购买一些地方色彩浓厚的印章、刺绣、丝绸、雨花石。

夫子庙是南京孔庙、南京文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中心。大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

素有金陵第一园的“瞻园”,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御笔。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勾勒出一幅深院回廊,奇峰叠嶂,小桥流水,四季花香的美丽画卷,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六百余年的历史成为南京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

图5高大雄伟的中华门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是南京城的正南门,位于秦淮内河的中段。三道瓮城、四道拱门构筑的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城门,是南京城墙最具代表性建筑。全长35公里的世界第一城垣南京明城墙,是南京城首块历史名片。城墙上苍老的青藤,城砖上清晰地字迹。历史的印记,无不镌刻在上面。每块砖头,仿佛都在诉说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败。站在台城段城墙上,可以看得很深、很远。鸡笼山的黄墙,鼓楼的紫峰大厦,一览无余,古代与现代,交相辉映。

从中华门再往西的秦淮河段,被俗称为“西五华里”。钓鱼台、颜料坊、彩霞街、鸣羊街、铜作坊、柳叶街这些耳熟能详的老街巷,一直述说着南京老城南的繁华市井。

朝天宫一组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相传原址为吴王夫差所筑的冶城,唐代以后改为“道观”。明洪武年间,明太祖下诏赐名为“朝天宫”,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宫改为江宁府学和文庙,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十万余件藏品,不乏众人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青瓷莲花尊、釉下彩陶罐等国宝级文物。

秦淮外河,河面宽阔,虽然缺少了内河的那种韵味与灵气,但是高端大气的历史遗迹,也不失这条河的生机勃发。站在明城墙中华门城台上,曾经盛大的王朝早已随秋风而去,百花凋零,草木含悲,只留下一座空台任人凭吊,举目四望,杳无生气,凭栏远眺,更是无人意会。只见夕阳西下,燕子翻飞来去,勾起无尽的思绪,竟是如此的江山!

向南望去,秦淮外河边,有座曾是十四世纪世界七大奇迹,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母而建的九层八面宝塔。历史上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百盏长明灯,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大报恩寺塔。可惜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如今,一座由轻钢结构和玻璃筑成的九层佛塔又重新屹立在这里,回归城市,续写昔日辉煌。

正对着中华门,一座不高的山岗,传说六朝时期,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天花散落如雨,遂得名“雨花台”。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雨花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上千位革命烈士在这里倒在血泊之中,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我与这条河、这座城

开蒙仪式

小学我就读于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她就坐落在秦淮河支流的珍珠河畔,明代国子监附近。人生第一步便与秦淮河水系有着不解之缘。每当我们摇头晃脑地朗读“夜泊秦淮近酒家”时,老师就会用手指指外面,就是那边的秦淮河,因此我对《泊秦淮》的感情尤为浓烈。

放学时,路过这条河时常驻足凝望。印象中十年前的这条河还不是那么明亮。偶尔间还会有一缕黑丝夹杂于水流当中,一股异味让我不由自主的捂鼻。虽然河岸边已建起了人行木栈道,垂柳随风飘曳,可是栈道上却时常空无一人。在校的六年间,我也时不时走近这条河,见证着在城市建设者的努力下、在市民们的呵护下,河水在一天天地变清、变靓。河边的栈道上的游人也在一天天地变多。周边的市民开始逐渐亲近这条河。从清晨的晨练人群,到白天老年人的棋牌活动,再到傍晚的广场舞者,都与这条河相伴。我开始爱上这条河。

青春仪式

我的高中学校南京市第一中学也坐落在秦淮河的另一条支流旁,就是被称作“运渎”的。可能是南唐宫城的护城河的缘故,比起珍珠河,古运渎似乎要大气得多。但是,当我在不经意间推开教室临河的窗户,再次闻到那股久违的异味时,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开始关注这条河的环保问题,期盼着这条河能够变得更清更靓。

图6学长们在七桥瓮河漫滩取水

今年4 月,高二地理选修班去了秦淮河考察。寻访秦淮河源头,调查秦淮河水质。当时我高一,还没有选科分班,但依然十分关注学兄学姐们的活动收获。他们从秦淮河的发源地南京市溧水区的东芦山出发,途径江宁区方山脚下,再到七桥瓮秦淮河入城前的湿地,再到风景如画的十里秦淮,最后,来到校园边的古运渎,分别采取各处水样。回来后,展示给我们这些关注秦淮河的同学看。十分明显,秦淮之水从上游至下游,水色在逐渐变暗淡,能见度在逐渐变模糊;气味也从清新变得浑浊。不难看出,这条河在净化这座城,使其更显生机的同时,自己的生机却在逐渐退去。这是生活在这座城的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虽然,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一再强调城市环境治理,让天更蓝、水更清。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也以河长的身份参与到母亲河的治理,效果亦是十分明显。但是,水环境治理绝不是一日之功、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努力,而且是持之以恒,才能实现水环境的长治。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有责任为之呼吁、为之探索、为之实践,用自己的所学,努力寻找解决城市水污染的办法和路径。让我们的母亲河永葆青春活力。

图7我班在环明城墙慈善行走终点合影

今年5月,南京市第一中学的传统活动——慈善行走,在秦淮河畔的明代城墙上拉开帷幕。我作为高一(3)班的一员,参加了这项环走秦淮河、明城墙活动。石城巍巍,虽远必至;学子莘莘,任重志坚。35.267公里,不远,不近,用每一位同学的双脚、每一位同学的毅力丈量出来。步之所至,爱之所行,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行走间,我站在中华承台上,再次凝望这条河、这座城。初夏的秦淮河波光潋滟,两岸垂柳如茵。城墙内老城南青砖小瓦马头墙,依旧述说古都的市井繁华。远处的紫峰大厦鹤立鸡群、新街口商圈高楼林立,一派现代都市的繁华。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在此交相辉映。秦淮河穿流其间,成为联系古今的纽带。城墙外,巍巍钟山、雨花石岗、幕府临江,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如诗如画。

尾声

十里秦淮,陪我走来;一座古城,伴我成长。深品其昔日繁华,深慨其今日“负伤”。我爱秦淮河、我爱南京城。为永葆其碧波荡漾,文脉悠长;为不负其诗书芬芳,古都辉煌。激励自己,亦是提醒世人,身体力行,呵护这条河,保护这座城。让这条河变得更加美丽,让这座城变得更富活力。

附 录

追寻过程:

2018年7月5日,刚刚结束高一年级学习生活的我,迎来了高中阶段第一个暑假。历史老师给我们出了个暑期社会实践题目探寻身边的历史。接到这个题目我暗自窃喜,回到家便对从事历史工作的父亲说了说这事。父亲也笑了,“这可是你的专长啊”。我从小就游走于城市的历史,跟随父亲追寻城市历史的足迹,各种古迹名胜、博物馆走遍,对这个题目自然得心应手。

7月中旬,我开始翻阅书房书架关于南京城的历史书籍,梳理我要书写这座城的什么?父亲的藏书《金陵古今图考》《金陵胜迹大全》《南京史话》《南京史志》《南京文物志》被我再次翻遍(这些书伴随我长大,并不识字时便已开始翻看书内图画)。在这些书中,印在眼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秦淮”。我顿时有了写作灵感。就从秦淮河写起,尽显千年古城风采。

7月20日,我完成了写作提纲,开始进一步查阅相关文史资料,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的现状资料进行了收录,并确定了部分需要现场核实的材料。

7月23日开始,用了三天时间实地走访了秦淮河畔的街巷、城墙、宅院、街市、博物馆。对自己的写作材料进行了核实。又收集了一些最新市井动态,丰富自己的作品内容。

7月30日,在家基本完成了初稿,便请父亲帮忙指正。父亲对历史追溯部分内容给予了指导和修改。也提示了秦淮河与南京城写作关系的处理,要将河与城相伴交融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来。

8月3日以后因在外补课,暂停文章写作。直到8月底,又重新查看了作品,又发现了一些资料的疏漏。进一步完善了文稿。由于文章提交时间的推迟,我又有了再次打磨的时间。

9月20日,不断打磨过后,我将文稿交给历史老师帮我提提意见,老师很高兴地答应了。一个中午过后,老师的修改意见放在了我的面前。我认真拜读,仔细对照,又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之后利用中秋小长假拍摄了部分现场照片,最终修改完善形成现在的文稿,并在此写下附录。

历史感悟:

因为一条河,爱上一座城;

因为一座城,呵护一条河。

城市从历史中走来,历史留给今天城市的往往是美丽的记忆。当我们回望城市的历史,一种不变、一种期待往往铸就了城市灵魂。秦淮河南京人的母亲河,我身边的母亲河,千年流淌,见证了南京城的历史,她与一座城的相生相伴,这座城离不开这条河,这条河孕育了这座城。

这条河的历史,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来说意义重大。在对她的千年历史的探寻过程中,我对这条母亲河、这座南京城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以及更深的感情。而秦淮河,她就是城市的根、她就是城市的魂,我们没有理由不呵护她,没有理由不赞美她,更没有理由不弘扬她。

历史上的秦淮河在给予这座城市无尽的资源的同时,也遭受过痛苦的和悲伤。战争让这条河遍体鳞伤,污染让这条河臭气熏天。在今天“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城市特色引领发展的新时代。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传承文脉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

一条秦淮河依旧环绕着一座南京城,静静地流淌;一座南京城永远相伴着这条秦淮河,默默地成长。这条河每经一处,都给这座城留下她特有的气息。这座城无论如何变迁,都将留下这条河不变的情怀。秦淮河这条世界历史文化名河、南京城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以创新、开放的姿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一座千年古都、一座创新名城,正如秦淮之水流淌不息,不断孕育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有情怀,有姿态,这就是我的母亲河与我的南京城!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呵护秦淮河、保护南京城。让秦淮河千年流淌不断,让南京城历史文脉尽显。

猜你喜欢

秦淮河秦淮历史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真假天麻
诗意秦淮
夜航
秦淮看月记
新历史
Jiangnan Style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