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气象信息传播与服务的转型思考

2020-04-21苏丽娟

传媒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气象科普时代

苏丽娟

摘 要:现今传统媒体转型陷入困境,互联网技术的革命催生媒体变革,传播的碎片化催生融媒体时代的产生,气象信息的传播在时代要求下尝试了更多元发的服务方式。5G时代的到来,将是一场信息革命,全媒体传播将迎来新业态,在技术浪潮推动下,加强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时代将会对气象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接受新挑战把握新机遇,解决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找到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5G;气象信息传播;短视频;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2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迭代发展,传媒版图发生着深刻变革,信息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社会舆论生态环境、受众接收习惯等随之发生变化,移动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等逐渐成为主要信息传播阵地。尤其是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催生下,媒体发展即将进入加速阶段。

一、5G是什么

5G是第五代通信技术,是4G的延伸。未来,手机在利用该技术后无线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6G,5G网络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ps。5G的发展将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媒介传播来看,5G时代人和物都会成为互联网中的单个节点,将构成全新的媒介关系,呈现“万物互联”的新局面。

二、新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现状

在气象影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以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为主要的信息传递介质,直至2000年之后,在技术驱动下,新媒体应运而生,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通开始逐渐满足网络用户的气象信息需求。近十年,除了手机APP,气象信息传播通过微博微信及其他媒体端口服务于更多元的市场需求。气象信息发布更及时、更准确,根据国家标准《全国气象服务满意度》(GB/T35563)计算分析,2018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首次超过90.8分,创历年新高。这样的成绩证明了我们气象人的努力,更是搭乘技术快车带来的裨益。

三、5G时代气象信息传播策略

5G的到来,气象行业风口会在哪里,我们还不得而知,如果不未雨绸缪,那我们终将被时代淘汰。中国气象局通过“中国天气”品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服务国家、社会和百姓生活,集广播、电视、网络和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智慧云平台气象服务于一体,是气象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一)精打细磨短视频,PGC优质内容凸显

在5G之前,短视频更符合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具备了5G时代的特点。由于视频传播对网络速度的依赖程度更大,要求更高,随着5G到来,网速的制约和限制也将逐步被破除,短视频更将直接受益于此,成为人们的基础性生活消费形式,进而成为内容传播的绝对主力。未来气象信息的短视频传递将分为几类:主题策划类短视频,侧重于已知的重大社会活动、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等,重点反映气象信息对于这些活动起到的作用和贡献,抓住用户猎奇的心态,集中展示和解读不为公众所知的“气象秘密”;第二类是生活实践类短视频,重点是找到用户生活与天气气象等因素关联的点,要能引起焦虑或共鸣的实用服务信息,通过培养品牌网红,吸引流量;第三类是科普文化类短视频,包括天气与各行各业的科学知识,天气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挖掘,能创意制作出更多的有趣的短视频及衍生产品。

(二)深耕气象融媒体直播,VR灾害直播或带来新机遇

气象融媒体直播与气象电视节目、微信、APP一样,都是气象资源的传播平台,是气象服务延伸出来的不同“触角”。气象融媒体直播节目需要大数据的使用,需要品牌的打造,需要内容的挖掘,需要平台的建设,需要软实力的积累。

1.内容至上

传播方式瞬息万变,不变的是内容,是信息,是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基本需求。在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做到“金玉其内”,才是根本,只有内容过硬才能吸引、留住受众。

2.增强互动,有问有答

气象信息传播应该建立有效的用户互动,气象信息,专业、生涩、特别是涉及气象预报准确性、气象灾害、科普等内容,更需要通过有问有答的方式去引导正确得气象传播舆论,让气象主持人更加“接地气”,增加公众对节目的认同感。

3.新技术应用

5G+4K刷新我们的视听体验,气象融媒体直播配合流畅的网速和高清晰度,满足用户对气象直播尤其是灾害特别报道最高层次的关注与猎奇心理。

(三)5G+自媒体,打造气象KOL和网红

气象信息服务要跟上时代继续服务更多的用户,必将从空中下沉到地面,接轨网络语言和网络环境。我们的气象服务产品,也在两微、抖音、快手、一直播等多平台陆续以新媒体的语言语态接轨市场。我们的知名气象主播和专家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有很好的影响力,将他们的能力转换到新媒体传播和服务场景中,再通过媒体语言的转变,结合不同媒体平台的用户特点和需求,把不同特点的KOL推送出去;用专业团队培育气象小姐姐,通过点对点的在线问答,深入浅出输出天气常识、开展大众气象科普;通过直播或短视频让网红脸气象小姐姐带我们走进受天气影响的灾害报道现场、重要体育赛事、开展气象探秘。将用户最关心的事件和最赏心悦目的形象合二为一,增强我们网络时代气象信息传播和服务效果。

四、5G时代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方向

5G技术的升级推动着传媒业的全方位革新,媒体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移动端必定仍将作为主战场,中国天气品牌作为中國气象局服务全用户的主要发声窗口,应当在融媒体的发展趋势下有一套横纵交错全方位的品牌发展策略,也担负着5G时代气象信息服务的方向的引领任务。

(一)构建中国天气融媒体平台,联动矩阵发声,占领网络气象阵地

通过中国天气全国融媒体平台的建设,联动全国省、区、市气象局,将我们的气象数据、服务资源、渠道、平台等都融于一体,从业务管理上实现一体化、集约化;公众服务方面实现全媒体覆盖,在互联网空间集中气象各级部门的话语权;行业气象服务可孵化优秀做法和案例,通过平台连接更多行业,深入行业服务需求,共研行业服务产品。

(二)突围B端行业服务,将气象深入垂直领域

专业气象服务一直是气象部门获取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的专业服务在面临真正的市场环境下与行业的细分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服务越深入,蓝海也越凸显。我们对于行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还无法给出完全切中要害的服务产品。未来在我们的气象大数据平台和技术的支撑下,我们要联合地域特色行业尝试更多的专项服务产品研发、孵化和转化。通过物联网+互联网+AI技术合并,构建行业立体的监测产品研发模型,构建应用场景,进军下一个时代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创新大赛等形式,鼓励高校、行业、专业内部更多的人才从点切入,切实解决行业服务痛点,最大限度发掘和发挥气象的作用。

(三)让科普短视频“走红”

气象的社会效益不仅体现在及时有效的公众服务中,更体现在对全社会的科学普及上。摒弃严肃科普,将科学难懂的知识通过有趣的人、有趣的动画、震撼的画面、会说话的数据结合起来,讲好生动有趣的科普故事,把互联网时代用户最关心的、最关注的点找到,形成科普爆款,配合线下活动,形成气象科普的产业链,毕竟知识付费也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五、结语

5G时代,短视频内容成为消费转化的起点,连接产品和内容的渠道被打通,进一步实现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利润的增加。在物联网场景下,短視频的变现途径更丰富,商业空间更为广阔。我们从业者只有不停地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想,才能在未来更多具有媒体属性的个人和平台上发出气象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深圳报业集团舆情与传播研究院.新传播[J].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

[2]苏培.引导融媒体健康发展——访上海交通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主任童清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389).

[3]黄雅兰.从大众媒体到个性化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7(24):9-12.

[4]传媒内参.5G时代为什么短视频受益最大[EB/OL],2019-06-14.

[5]李娜,卢伟萍,秦鹏.微博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及发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02).

[6]乔平.公共气象服务中气象微博的作用分析[J].南方农业,2017 (36).

[7]吴亚平,胥志强.基于公有云的雅安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9(03).

猜你喜欢

气象科普时代
气象树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文章有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