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剧理论下的Vlog

2020-04-21蔡妍妍

传媒论坛 2020年2期

蔡妍妍

摘 要:Vlog是一种以视频方式个性化记录生活,并与网友分享的新的视频内容形态。近两年,在明星的推动下,国内Vlog迎来了首次发展高潮。然而,当视频日志遇上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Vlog记录的是一种经过“美化”后的日常生活。这正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核心理论相契合。因此,本文将从拟剧理论这一视角入手,着重用其中的“印象管理”概念来探讨Vlog呈现出的真实与表演问题;用“前区”“后区”的概念来研究Vlog带来的公开性与私密性问题。

关键词:拟剧理论;印象管理;Vlog;前台后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03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本论文的研究源于笔者关注的一对Vlogger情侣的离开。Jeana和Jess是一对相恋多年的情侣,他们每天坚持在YouTube账号@BFvsGF上以Vlog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收获了大批粉丝。但在2016年5月,@BFvsGF发布了最后一支视频,宣布两人将停止拍摄Vlog并结束情侣关系,原因在于每天不间断地记录、拍摄、剪辑视频让两个人的感情生活产生了危机。“每个人都觉得我们的爱情和生活是完美的,但事实上真的不是这样。”Jeana说。“我开始怀疑,我每天记录我们的生活,是因为我真的爱她,还是只是为了拍视频给大家看?”Jess也说[1]。

拍摄者的初衷也许只是想要记录生活,但长时间在公共空间的曝光,潜在的观众带来的压力和动力,都让“记录”这件事,逐渐脱离了最原始的意义。Jeanna和Jess情侣关系的崩塌,虽不能完全怪罪于Vlog的拍摄,但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Vlog带来的新问题:真实与表演、私密与公开。基于此,笔者从拟剧理论视角展开本论题的研究。

(二)Vlog与拟剧理论概说

Vlog在某种程度上充满着悖论的成分,一方面它需要具有生活日志式的“日常感”,另一方面,也必须有足够的亮点和趣味性来吸引观众。因此,Vlog拍摄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常常会下意识地思考:我拍摄的内容够有趣吗?能够吸引观众吗?我记录下来的这些日常将会体现我的什么特质?我的观众将会如何看待我?他们会喜欢还是厌恶我?由此可见,如今Vlog的生产逻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一场演绎与实践。

1. Vlog概说

Vlog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是以视频为载体的记录新形式,指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角度对真实日常生活经历进行个性化拍摄和剪辑,制作成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记录短片[2]。Vlog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电影制作人Luuk Bouwma为了上传自己的Vlog作品,创办了全世界最早的Vlog网站Tropisms.org。2012年,Vlog首次出现在YouTube上,而中国内地直到2016年才出现第一批专业的Vlogger。2018年底,欧阳娜娜、王源等明星的加入,使得Vlog快速走进普通大众视野,迎来首次发展高潮。

Vlog的内容和呈现形式都极为丰富,总结起来大概有两个特点:第一,Vlog拍摄的内容聚焦在生活日常,是对拍摄者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拼接;第二,它输出的频率较为固定和频繁。

2.拟剧理论概说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拟剧理论”这一核心理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生活犹如剧场,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这舞台上的表演者,时时刻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为控制给他人的印象而进行表演[3],即“印象管理”。表演的实质是印象管理。人们表演区域的是固定的,可分為前台和后台两个区域。前台是在观众的注视下,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表演的地方[4],后台是观众所不能进入的,是人内心没有修饰的地方[5]。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拟剧理论超越了面对面地限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

二、表演的实质:印象管理

当生活架上了摄像机,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开始自我表演。在戈夫曼看来,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表演者,擅长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人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印象管理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Vlog作为一种影像内容,本质是电视真人秀与互联网直播的综合体,其拥有极强的用户黏性并不只是因为内容,更多地在于他们通过给自己塑造“人设”而展现出的人格魅力[6]。

(一)表演主体:对自身形象的塑造

互联网的问世使得个体的自我呈现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社会生活场景,在网络的虚拟情境下,人们的形象展示、行为模式以及互动方式都可以通过网络的表演舞台进行搭建。于是,在Vlog这个舞台上,人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塑造自己的“人设”,例如某哈佛学生拍摄Vlog的主题为“study with me”,将自己塑造成学霸人设吸引关注,打造鲜明的个人IP,由此来控制观众对自己的印象。但很有可能,放下相机后,拍摄者往床上一躺,跟舍友抱怨“终于结束伪装了,累死我了。”由此可见,在这里Vlog拍摄者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去塑造“客我”的形象,这种在镜头前努力展现自我并期待得到预期中的回应实质上就是一种镜头前区的表演。

Vlog的生产是极端的,从字面上来看,Vlog=Video+Blog,前者强调媒介形式——视频,后者强调记录,正是Vlog记录日常生活的特点,很多人拍起了“流水账”,一时Vlog风靡各大社交网站。但当拍摄者发现并没有很多人关注自己的视频时,很快就放弃了。所以目前真正在做Vlog的人,主要以自带流量的网红、明星为主。而网红、明星由于其身份的原因,其视频的拍摄本身就带有表演的性质,很多明星更是希望通过Vlog重新塑造人设,改变大众对其的印象。

(二)表演剧本:不可避免

表演剧本即表演所参考的社会规范体系[7]。人们的各种行动受社会这个庞大的戏剧舞台预先写好的“剧本”所限定。[7]笔者将从Vlog的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两个角度来探讨表演剧本的不可避免性。

首先,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分析,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其需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平淡且重复的,所以,Vlog必须有足够的亮点和趣味性来吸引观众,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这也是Vlog红人往往是不平凡的“斜杠青年”的原因。例如YouTube上的Vlogger Conan Gray,有着烘焙、旅游、翻唱、UCLA名校众多标签加成,通过关注这些Vlogger,受众可以“云接触”一种新鲜的生活[8]。Vlog受众这种强烈的猎奇、窥私需求,使得Vlogger为了留住受众的目光,需要想方设法博取眼球,需要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这不可避免地就有会设计拍摄剧本的动机。

其次,从传播效果来看,表演剧本依旧不可避免。传播效果的衡量标准众多,且先假设从商业变现的角度衡量,短视频变现主要有三种方式:广告、电商和内容付费[9]。Vlog的变现主要以广告为主,Vlogger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消费来进行产品的推销。例如,关晓彤经常在自己的Vlog里进行某个品牌的口红试色,为其打广告。而一旦Vlog的拍摄有了非常强的目的性和任务性,Vlogger不可避免的需要设计表演剧本来完成广告的任务,这又是一种表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Vlog记录生活的初心已经被“异化”。

(三)表演区域:Vlog实质是“伪后台”

在拟剧理论中,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表演的区域,后台是表演者休息的区域,是观众不会闯入的地方,區别二者的方法主要看是否有观众在场。然而大众传播的加入使前台与后台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10]。Vlog实质上就是“伪后台”,其将前台的舞台设置后台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印象管理,这主要运用在明星的Vlog上。

Vlog在中国迎来热潮,很大程度上源于明星的加入。明星们遵守游戏规则,输出的Vlog基本上符合记录日常生活的特征。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明星的日常生活是具有隐秘性的后台行为,Vlog将之公开呈现在公众面前,大大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生活的好奇心,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观众看来,明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Vlog中的明星是其最真实的样子。一旦明星在Vlog里的日常的样子与观众对其的印象相符合,或者让观众对其刮目相看,就很有可能大大地改善观众对该明星的印象。欧阳娜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观众们被欧阳娜娜在Vlog中的元气青春少女形象吸引,为其撕下了演技欠佳的负面过往标签。Vlog帮助欧阳娜娜展现出了“想被别人看到的自己”,这与表演者印象管理的目的是相吻合的。由于Vlog的拍摄者的是明星本人,明星可以根据自己想呈现出的样子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者将前台伪装成后台形式进行表演的方法,容易使观众误认为这就是明星日常生活中的样子,从而达到印象管理的目的[9]。由此可见,Vlog对明星来说实质上是一种表演新策略,一种更好地塑造自己形象的方法。

三、前后台界限模糊:私人生活公开化

互联网的发展重塑了哈贝马斯经典的公共领域理论,随着信息流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电子媒介使得社会情境相互交叉,情境的交叉使得人们公诸于世的“前台”区域不断扩展,隐居幕后的“后台”区域不断缩小,网络空间中私人领域不断向公共空间靠拢,“前台”与“后台”的界限日益模糊,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每一个人的“后区”行为都有可能被暴露在“前区”当中,属于个体的边界被打破,这就引发了私人生活公开化的问题[11]。

(一)私人“后台”逐渐公开化

在拟剧理论中,私人的生活空间是观众不能进入的非表演场所,即后台。Vlog作为“舞台”,拍摄者在其中展示的多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各种兴趣爱好,因此,每一条公开发布的Vlog都相当于一出正在上演的戏剧,通过Vlog视频所呈现出的剧情多种多样,这就使得本来处于“后台”区域的私密内容如与朋友的聚会、考试前的熬夜复习等等都纷纷走上Vlog这一“前台”。欧阳娜娜是国内明星定期持续录制Vlog记录日常生活的第一人,她的Vlog以在波士顿的留学生活为主线,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参加维密秀、熬夜赶作业、抢校服等等。她一周的生活公开地呈现在大众面前。通过展现“后台”与潜在的“观众”进行对话,其自身的“后台”形象暴露在公众面前,前后台界限逐渐模糊,私人“后台”逐渐公开化。

(二)私人“后台”公开化带来的问题

“互联网成为多数群体之间相互观看的一个全视监狱,我们无从知晓在任意时间我们能看到谁,以及谁正在看着我们。”[12]正如上述杰弗里·罗森所说,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后台内容不断前台化、透明化,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大量私人生活被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极容易引发一定的问题。笔者将从其引发的安全问题和对受众产生的断层感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即使Vlogger愿意选择用公开发布视频的方式记录其生活,但在他的Vlog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家人、朋友、路人等等,这就会涉及到拍摄道德观的问题。况且,在Vlog的日常记录中,拍摄者的个人信息会大量被暴露出来,这极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高曝光的流量下是难以掌控的隐私权,在网络这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下,个体的呈现随时被周围无所不在的眼睛窥视着,如何控制私密和公开的度,如何把握个人和公共的界限,这是Vlog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从受众的角度来看,Vlog对受众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Vlog所呈现出来的亲密感。受众能从一个Vlogger的Vlog中接触到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依旧是以欧阳娜娜为例,看完她的Vlog后,受众会知道欧阳娜娜刚起床时素颜的样子,会知道她的每一位家人和朋友,会知道她的房间有哪些小饰品,观众往往会形成自己是她朋友的错觉。然而,这种亲密与真实,从来都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亲密感表象下隐匿的是不为人知的选择和编辑——Vlogger能轻易地选择记录生活中精彩的、快乐的、积极的瞬间,再轻易地删去生活中无聊的、枯燥的、消极的内容。而这对于观众来说,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断层感。人们对“真实”与“表演”的感知很容易迷失在Vlog带来的亲密感中:为什么别人的人生看起来这么幸福,可我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无趣?

四、结语

从2018年底,中国迎来了全民Vlog的时代,Vlog作为一种视频日志式的自我呈现的新媒介,集公开性与私密性于一身,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和随意性。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Vlog无法轻巧地被等同于“写日志”,它所具有的社交属性,本质上决定了其呈现的内容是经过挑选、编排与修饰的信息,它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再构成”。正如前文所说,如今Vlog的生产逻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一场演绎与实践。我们需要警惕的是,Vlog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对个体和公共空间的塑造能力。毕竟,在Vlog到来之前,个人的私人空間还未曾如此大程度地被公开化、(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合理化。

参考文献:

[1]“V影之声”公众号:Vlog并不完美,谁能为“全民纪录时代”买单?[EB].

[2]杜昭莹.传播学视阈下解读明星加码国内Vlog现象[J].新媒体研究,2019,5(04):73-76.

[3]陈朝彦.拟剧理论视阈下《吐槽大会》中明星的自我呈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4]向晖.冲突与说服: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符号建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5]潘笑天.视频分享网站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隐忧[D].复旦大学,2008.

[6]猎云网:Vlog时代来袭:短视频装不下的表达欲[EB/OL].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52392.

[7]张记洁.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浅析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行为[J].社会心理科学,2015(z1):21-23.

[8]新营销公众号:Vlog的这些事儿,你不能等它火了才知道[EB].

[9]李宜然.从“抖音”到“Vlog”短视频的发展[J].记者摇篮,2019.

[10]陈雪.大众传播中的“后台表演”现象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 2016.

[11]吕晟.新媒体环境下“拟剧理论”的新发展——以微信“朋友圈表演”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10).

[1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