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2020-04-21谭竞宜何威周春丽
谭竞宜 何威 周春丽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237-01
患者男,65岁,因双下肢红斑、丘疹、溃疡2月余于2019年4月19日入院。患者14年前于外院诊断为高血压3级 很高危,长期服用非洛地平控制血压;有痛风病史6年,间断服用“苯溴马隆”降尿酸治疗;4年前于外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长期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于3月前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目前规律血液透析中。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处、双大腿近膝处多发的米粒大小的红斑、丘疹,瘙痒剧烈,搔抓后局部破溃形成糜烂、溃疡,境界清楚;自行外用“优润抑乳膏、彼清抑乳膏、胰岛素”等治疗后,局部溃疡面较前扩大,且出现溃疡周围红肿,伴疼痛,部分溃疡表面形成黑色痂壳。皮肤科查体:左膝约4*6cm不规则溃疡,右膝约4*4cm不规则溃疡,溃疡上覆黑色痂壳,表面可见脓性分泌物,溃疡周围绕以紫红色晕,局部皮温高,大腿近膝处、双膝关节、小腿近膝处可见较多黄豆至绿豆大小散在溃疡,周围绕以紫红色晕,上覆黑色痂壳(图1)。
病理学检查:大片表皮及真皮浅层坏死,周围表皮不规则增生,部分区域可见胶原纤维垂直性向外穿通。真皮全层及脂膜浅层血管周围有片状单一核细胞浸润,偶见中性粒细胞,部分小血管内有一些中性粒细胞。
诊断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治疗 破溃处予硼酸湿敷软化痂壳后,予创面清洗、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换药;并对症予口服加吧喷丁 0.1g 3/日、外用丁丙诺啡透皮贴止痛;确诊后加用复方氟米松抗炎,住院期间维持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出院时局部溃疡表面痂壳已脱落,溃疡深度较前变浅,分泌物减少,部分溃疡愈合(图2)。
讨论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RPC)是一种表现为胶原经表皮排出的穿通性皮肤病,多累及儿童,有一定遗传倾向。成人期发病的患者多合并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肝病、结核样麻风、肺纤维化、霍奇金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称为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ARPC)。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有一定遗传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典型临床表现为搔抓或创伤后出现丘疹,中央有脐凹,内含角质栓,皮疹消退后可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多发于四肢、面部、躯干,易反复发作。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的诊断标准可以概括为:(1)发病年龄>18岁;(2)皮损为有脐凹的角化性丘疹或结节,中央有黏着性角质栓;(3)组织病理显示坏死性嗜碱性胶原束排出到杯形凹陷的表皮中。该病组织病理学具有特征性表现,表皮呈杯状下陷,内填大的由角化不全角质、细胞碎片和胶原纤维组成的柱状角质栓,角质栓底部有垂直穿过表皮的胶原纤维。临床上需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结节性痒疹及多发性角化棘皮瘤鉴别。组织病理学上应鉴别:(1)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其穿通排出物为变性的弹性纤维;(2)Kyrle病及穿通性毛囊炎:穿通排出物均为角质;(3)穿通性环状肉芽肿:穿通排出物为渐进性坏死组织。一般瘙痒搔抓或创伤为该病起病诱因。本例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衰竭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为典型红斑、丘疹,搔抓后局部破溃形成溃疡。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统一的治疗方法,多消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报道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系统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0.1%的维A酸软膏、复方咪康唑软膏、口服抗生素(四环素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阿维A胶囊和抗过敏药物等。经治疗后皮疹可渐消褪。
参考文献
[1]李麗,涂平,朱学骏.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l例叨.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5):327.
[2]朱学骏,孙建方,译.皮肤病理学一与临床的联系[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28-330.
[3]高天文,孙建方,主编.现代皮肤组织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l:217.
[4]Kikuchi N,Ohtsuka M.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a rare sociation with dermatomyocitis[J].Acta Denn Venereol,2013,93(6):73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