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小范围缺损引导骨再生术临床效果观察
2020-04-21司学龙
司学龙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牙槽骨小范围缺损引导骨再生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接收的22例牙槽骨小范围缺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之中的观察主体。入院后,均予以引导骨再生术治疗。结果:有1例患者冠修复12个月后,新成骨吸收,24个月加重,显露了种植体平台。术后创口裂开4例,对症处理之后恢复。其他患者骨厚度超过1.5mm,稳定性良好,骨密度与植骨床接近,成骨满意。结论:通过引导骨再生术治疗,牙槽骨小范围缺损患者可获得满意的骨增量效果。
【关键词】牙槽骨;小范围缺损;引导骨再生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062-01
牙槽骨缺损在临床中比较多见,多数是因为慢性炎症以及外伤损害所致,对牙种植十分不利。经过临床不断探索,诸多研究学者提出了自体骨+人工骨粉移植、块状自体骨移植、骨劈开增量法等多种骨增量方法,但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操作复杂、难度较高。引导骨再生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骨增量术,主要通过胶原膜覆盖+人工骨粉移植来达到骨增量目的。本文特此以22例牙槽骨小范围缺损患者为例,着重探讨了引导骨再生技术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22例牙槽骨小范围缺损患者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入院后进行引导骨再生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其中包括11例男性和11例女性,年龄22-68岁,平均(41.8±7.5)岁。缺失牙种植修复32颗,其中13颗上前牙,10例上后牙,9例下后牙。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精神异常、不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准备牙种植系统、Bio-Gide胶原膜以及植骨材料Bio-Oss去蛋白牛骨基质颗粒。手术实施之前,通过CT明确患者牙槽骨高度、密度、缺损范围、宽度,标记种植点。制作模板,明确植入方向、位置,同时明确种植体长度、直径。
种植手术与引导骨再生技术:(1)一期手术。手术实施前半小时予以抗生素口服,手术实施前10min含漱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在标记的种植点周围进行浸润麻醉。将粘骨膜予以纵向切开,在两侧或者是单侧邻牙唇颊侧实施一个辅助切口,将粘骨膜瓣予以翻开,显露骨损部位、种植部位,戴模板,依次制作窝洞。利用先锋钻,于骨损部位钻出多个小孔,至骨髓腔,使骨髓血溢出。初期确保稳定的状况下,将种植体予以植入。将人工骨粉堆敷在显露的种植体表面、骨损处,厚度2cm左右,同时一定要高于种植体平台。修剪胶原膜,面积一定要超过覆盖面,形态与植骨区一样,在Bio-Oss表面覆盖胶原膜的粗糙面。软组织瓣予以分离,从根部处,将骨膜减张予以切断,无张力牵拉缝合。术后用抗生素抗感染,术后3-5d含漱复方氯已定。(2)二期手术。一期手术之后的第6个月进行。手术实施之前,仔细观察手术区域的变化,通过CT或者是X线检查,了解成骨吸收、密度、高度等情况,将组织瓣予以翻开,显露植骨面,记录成骨吸收状况。将愈合螺丝予以去除,然后将愈合基台予以旋入。4周之后实施冠修复。
1.3 观察指标
在一期术后拆线时、二期术前、冠修复之后第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观察患者种植体的稳定情况、软组织变化、植骨部位的组织丰满情况,通过CT测定新成骨的高度、厚度,测量种植体平台到新成骨上缘之间的距离,植骨之后,评价成骨质量,冠修复之后,评价植骨部位的骨改建状况。
2 结果
有1例患者进行上前牙槽突唇侧植骨,冠修复12个月之后,植骨部位的组织存在凹陷现象,X线发现种植体平台明显高于牙槽突唇侧骨缘(高1个螺纹)。冠修复24个月之后,植骨部位的组织明显凹陷,同时也显露了种植体平台;CT观察发现牙槽突唇侧面存在缺损,且种植体平台高于骨缘(高3个螺纹),植骨部位没有新的成骨,植骨效果欠佳。
一期手术实施之后,在第2周拆线时,发现4例患者的伤口愈合欠佳,部分胶原膜显露。经过创面清洁、健康教育、含漱复方氯已定等措施之后,均慢慢好转。冠修复之后的第12个月、第24个月,其他患者恢复良好,植骨部位的组织较为平摊,牙龈缘良好伸展;CT观察发现植骨部位的骨厚度>1.5mm,新成骨的密度,与植骨床高度一致,界限比较浅,稳定性良好,成骨满意。
3 讨论
实施牙种植手术,必须要求种植体四周骨组织十分充足,这样才能确保骨良好整合,进而提高种植体稳定性。但是由于骨密度不一,加之牙周疾病、外伤、慢性炎症、牙槽骨不断吸收等原因,在上后牙颊侧、上前牙区唇侧等区域,时常引起牙槽骨缺损现象,影响牙种植手术实施。特别是前牙部位,骨支持是提高软组织美学效果的关键。故而及时有效修补骨缺损,显得至关重要。
骨移植过程中所用的材料有很多。大面积骨缺损修补过程中,块状自体骨移植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修补方法,称之为骨移植“金标准”。但是需要两个创口,极易加重取骨部位的损伤,加之取骨量、质的考虑,有可能还会导致末端小神经发生不可逆損伤。特别是骨吸收,若是速度过快,极易降低骨增量效果。所以合成材料、异种骨移植,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针对牙槽骨小范围缺损患者,引导骨再生技术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但是进行人工骨粉移植时,依然具有诸多问题,比如成骨后的稳固性、成骨质量、成骨吸收等等。
成骨过程中,人工骨粉旨在为新骨提供支持,促使间充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故而人工骨粉材料应当确保其吸收速度与成骨速度一样。此次研究之中所用的人工骨粉材料,其微观、宏观结构类似于人类多孔骨,有利于新骨生长、形成,虽然部分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吸收情况,但整体效果满意。
胶原膜有粗糙一面,也有光滑一面,不仅可以隔绝上皮爬行,而且还可以结合稳定的凝血块,进而形成骨细胞,对人工骨粉成骨发挥保护作用。由于胶原膜隔绝上皮长入,使得部分软组织血供也被阻隔,故而胶原膜应用后,有可能会导致创口裂开。Bio-Gide胶原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吸收,可有效避免创口裂开。无张力缝合有利于创口良好愈合。本文中,创口裂开的4例患者,都是因为缝合张力、植骨面积大所导致。
总而言之,引导骨再生技术适用于牙槽骨小范围缺损修复,整体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赵敏强, 王瑞梅, 刘思麟. 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修复外伤后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v.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