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4-21郭志民
郭志民
【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選择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之间在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依据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精神病性症状、心理积极水平。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精神病症状各维度的评分均未出现明显变化(t=0.046,0.180,0. 659,0.493,0.293,P>0.05),观察组精神病症状各维度的评分均降低(t=2.813,6.691,4.125,3.227,4.021,P<0.05),干预后,对照组心理积极水平的评分均未出现000变化(t=-0.208,-0.683,-0.831,-0.190,-0.932,-0.391,P>0.05),观察组心理积极水平的评分均增高(t=-4.501,-4.137,-10.517,-8.393,-4.766,-5.086,P<0.05)。结论: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使用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工作中,有利于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提升患者的积极心理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精神分裂症;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021-01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感知,认知,思维,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均会出现功能的障碍,该疾病的致残率高,病程漫长,极易出现症状的复发[1-2]。虽然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可以控制患者的阳性症状,但病程较长的患者常具有悲观,抑郁,焦虑,自卑甚至绝望的情绪,心理健康程度很差,不利于治疗的开展[3]。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式的心理学理论,在该种理论下施治者更加注重个体适应能力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个体积极心理的形成,激发出个体的正能量,改善心理健康程度,并实现自我的幸福感[4-5]。本研究选择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之间在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之间在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已批准该研究实施,患者监护人签署关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之间因精神分裂症到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6];②药物对阳性症状的控制比较稳定;③入组时距离入院时间超过4周。
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的严重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病变;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等;③具有酒依赖或者毒品滥用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和结果 依据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两组可比性良好(P>0.05),见表1。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基础用药护理,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参加娱乐活动,缓解不良情绪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采用团体辅导的模式分阶段完成干预。第1、2周的活动主题为认识自我。向患者发放针对性的健康知识资料,组织患者参加角色扮演活动,促进患者对于自我角色的认知,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协助其提升健康行为。第3、4周的活动主题为感恩教育。带领患者对感恩方面的文章进行学习或集体学唱感恩方面的歌曲,利用讲座,写作等方式,讲述感恩的人或事情,激发患者心中的感恩情怀,学会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明白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怀和付出。第5、6周的活动主题为领悟人生。教会患者至少两种情绪管理方法,如注意力转移,音乐治疗,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提升患者的自我情绪管理水平。鼓励其自己书写表达人生感悟的文章,以正能量的导向引导患者领悟人生的真谛。第7、8周的活动主题为感受亲情。鼓励患者与亲人通过写信,电话等方式交流,并可组织患者观看家庭亲情伦理剧,增加患者与家属互动的积极性,让患者获得家属的心理支持力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精神病性症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精神病性症状测评,分为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激活性,缺乏活力,敌对猜疑5个维度,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症状越严重[7]。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积极水平。使用幸福进取者问卷对患者的心理积极水平进行测评。分为幸福感,自我肯定,克服困难,目标管理,人际关系,学习成长6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积极水平越高[8]。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结果使用例数(n)及百分率(%)表示,两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的精神病症状比较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精神病症状各维度的评分均未出现明显变化(t=0.046,0.180,0. 659,0.493,0.293,P>0.05),观察组精神病症状各维度的评分均降低(t=2.813,6.691,4.125,3.227,4.021,P<0.05),见表2。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积极水平比较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心理积极水平的评分均未出现000变化(t=-0.208,-0.683,-0.831,-0.190,-0.932,-0.391,P>0.05),观察组心理积极水平的评分均增高(t=-4.501,-4.137,-10.517,-8.393,-4.766,-5.086,P<0.05),见表3。
3 讨论
精神康复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理想目标,但目前患者仅能依靠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症状进行控制,对于在疾病的恢复期内存在的自卑,焦虑,自我效能低下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法,而这些阴性症状的存在又会使患者的复发率明显提升[9]。传统的心理干预方法较为单一,收效不明显。患者的悲观情绪没有从主观的积极角度进行改善,康复程度很低。而积极的心理学理论以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作为出发点,力争塑造出患者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的水平,而且在该种理念之中,尤其注意个体幸福感的提升,激发出患者的正能量,增強其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精神健康的恢复进程[9]。
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精神病症状、心理积极程度均出现不同幅度的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入恢复期之后,随着认知功能的好转,自卑,焦虑等障碍逐渐显现,在该阶段适时的给予积极的心理学干预,能够纠正患者的认知缺陷,减轻其痛苦以及绝望的感受,提升患者的满足感以及幸福感。从结果的变化可推测,积极心理学干预策略的使用,激发出了患者的潜能,让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提升健康的意识与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真正的干预实施过程中,需要尊重以及关怀患者,避免使用命令,训斥的口吻伤害患者的自尊,应主要以激励和引导的态度,提升患者的积极性与配合度。
综上所述,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使用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工作中,有利于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提升患者的积极心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聂莲莲,潘胜琼,吴龙辉.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2019,31(12):1283-1286.
[2]蔡清艳,张岚,王钰,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29(5):353-355.
[3]孙秋芳,施慎逊,褚庆文.雷洛昔芬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9,19(6):552-555.
[4]蒋凤,黄金,戴美玲, 等.积极心理学在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中的相关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10):689-692.
[5]唐英,梁晓华,梁伟.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问题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10):1084-1085.
[6]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 -188.
[7]Dorn RA,Desmarais SL,Grimm KJ,et al. ?e latent structure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across mental disorders as measured with the PANSS and BPRS-18[J]Psychiatry Res,2016,245:83 -90.
[8]董倩,董莹莹,贾敏,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特征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0(4):604-607.
[9]蓝艳,刘文伟,周向荣, 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2):3683-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