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2020-04-21杜俊义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动态创新能力理论

杜俊义,冯 罡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1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提出的背景

1.1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提出的理论背景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属于企业资源观(RBV)的一种补充。企业资源观是一个有非常大影响力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从侧重于企业内部组织的角度出发,是对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强调产业结构和战略定位的补充。企业资源观有助于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内部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种企业竞争优势如何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有些研究指出,这种企业资源观并没有充分解释某些公司在快速变化和近乎不可预测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竞争优势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这种竞争优势在如此动荡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仍可以持续保持,于是一些学者将企业资源观理论扩展到了动态的环境中,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应运而生。Teece等[1]认为在竞争格局不断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企业的管理者研究、整合和构建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特别是对知识这种资源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尤为重要[2]。企业资源观关心的内容是“资源”,是具体的可获得的物质资源,包括设备(例如制造设备、器械)、人力资源(员工及员工拥有的知识),还有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等。而动态能力可以看作是改变这些资源的过程和能力。Teece等[3]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管理者获取和舍弃资源,然后将现有的资源重新整合和组合,产生并创造新的价值,是一种改变基础资源的战略上的行为惯例。Eisenhardt等[4]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集成、获得或放弃资源,重新配置以匹配甚至是造成市场变化的过程。

当前动态能力理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力说”。Teece等[1]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应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实现需要对原本拥有的能力进行重组,包括对企业原本拥有的资源重新调整与舍弃,和对可以获得的资源的获取。而另一种是“惯例说”。Zollo等[5]更偏向于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企业的运作模式或惯例——通过学习和吸收而产生的可以提高企业效能的,对普通运营管理惯例的扩展和新建。虽然近些年以来不同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的具体定义和解释不尽相同,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之下仍然有相同之处,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动态能力并非仅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组织学习能力,它其实是与配置资源和学习吸收新知识(知识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资源)所相关的行为或能力[6]。

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一些学者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动态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这是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入。从理论上把握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内涵,分析其构成维度,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

1.2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提出的现实背景

进入21世纪,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加快和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许多企业原有的运营的模式、提供的产品已经不足以让企业在市场上立足,市场竞争从以往单纯的生产效率与价格的竞争转向满足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的竞争,低层次的模仿和同质化的产品很难再引起日渐挑剔的消费者的关注。当前创新是企业绩效的源泉,是企业的生命线,缺乏创新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所以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是当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具有创新能力也是创造和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直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消费大国,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并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所以,技术创新不仅已经成为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热度话题,同时也是需要学术界继续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2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无论从概念还是构成或是度量,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该理论尚存模糊之处。目前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主要几种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定义的主要研究

国内学者徐宁等[12]提出现代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需拥有技术创新的帮助,技术创新能力是综合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之前的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的一系列研究都属于静态分析,而在当今高度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应当必须具备可持续性的特点,必须以动态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所以应当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他们借鉴Teece[13]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框架(将动态能力划分为识别能力、获取能力、转化能力),把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也划分为了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与转化能力3个维度。随后徐宁等[8]对先前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补充,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出发,提出虽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颇多,但是无论是从创新的内容还是从创新的过程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都有比较大的局限性,现有对创新能力的界定与评价在现在高度变化的环境下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认为应该采用时间跨度比较大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动态性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生存的重要部分,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概念重新定义为:企业以价值创造为主旨,通过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地进行一定的技术创新投入而带来相应的技术创新产出,并能进行有效技术创新转化的能力,认为将技术创新包含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转化能力串联起来就构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这一概念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延续了Teece等[1]的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徐宁等[8]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明确地分解成3个维度,并且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价值创造效应进行研究,提出为企业创造价值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所以具有价值创造效应的特征是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本质,然后以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增量以及公司成长性为变量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提出提升与塑造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中小企业追求持续成长应当追求的途径;基于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转化能力3个维度,由专利和发明申请数量等能体现创新产出的指标构成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因子,由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和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两个指标构成技术创新投入因子,由本年度无形资产增加值与上年企业总资产的比值和商誉增加值与上年总资产的比值构成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因子,采用计算因子加权总分方法得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计算公式。

Cheng等[7]在对突破性创新活动的相关研究中提出了动态创新能力(dynamic innovation capability)理论,并以两种理论基础来描述它。一个是吸收能力,即企业具备的一种可以识别出新信息的价值,然后吸收新信息,并将这个新信息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第二个是组织惯性或组织惰性。组织惯性是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稳定性,正是这种稳定性导致了企业往往不足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常常在这种组织惯性的挣扎中建立起日常惯例以求效率的最大化,这种惯例会随着时间深深地根植于组织之中,它们会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应对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也会对组织进行巨大变革产生强烈的内部阻力。企业动态能力就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成为一种惯例的结果。他们认为动态创新能力是指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的学习过程和日常活动,和企业创新知识资源和日常活动转化相关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用于开发、集成和重新配置现有资源与新获得的资源以及运营能力的,难以转移和模仿的创新能力。有学者认为这种动态创新能力理论是Zollo等[5]的动态能力观点的延续。Cheng等[7]认为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发展的,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得企业更容易识别新产品开发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组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与动态能力理论的重心是各种资源相比,不同的是Cheng等[7]对动态创新能力的界定更偏重于强调企业对信息(包括新的信息、经验和新知识)的吸收和利用,动态创新能力是企业对这些信息吸收后产生的结果。他们在研究中对6个行业内的多家公司进行抽样并向部分高管发送调查问卷,采用主观表现衡量方法与相对法,以全部在职员工数量的对数变换来衡量公司规模(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规模大的公司在获取资源上更有优势),用调查对象所在公司获取重要的新产品信息能力、对新产品的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掌握最先进新产品的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新机会的识别能力这5个项目来衡量该公司的动态技术创新能力。

王佳等[14]主要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属于企业动态能力的范畴,并在研究中引入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作用,认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具备特殊的素质,可以敏锐地洞悉机会、制定决策,促进相关内部知识与外部资源的获取、积累和流动,提升创新管理、资源投入、研究开发、制造生产、市场销售能力,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他们还提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升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除了企业家精神外,还包括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激励机制、创新网络,外部因素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市场环境、金融体系。他们认为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不仅仅是在研究开发部门存在创新活动,而是各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可能:组织学习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可以让企业获取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外部市场信息和技术,然后释放到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组织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对创新的积极性,使组织具有创新与合作的氛围及热情,网络整合可以促进企业与价值链上的组织进行资源信息交互、协同发展;支持创新活动的政府政策能减少企业自身的直接投入、降低风险,促进产学研合作,保护创新成果;市场环境的自我调节作用能够引导企业的创新活动,带来最大的收益;健康的金融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获取足够资金保障的重要力量。这些一系列的内外部因素最终作用于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王昌林[10]把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分解成网络能力、动态能力和原创能力3个要素,这3个要素由内到外驱动企业新知识的创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网络能力可以识别有价值机会,并获取企业所不具备的外部知识和资源,由创新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网络利用能力构成,本质是构建与创新有关的网络关系,目的使企业具有更优越的网络位势、更容易获取创新相关资源;动态能力对已有的和新获得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构建重组;最后原创能力产生出全新的创新成果。他认为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知识,强调知识的吸收、流动和转化是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核心。王昌林[15]在研究中对他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测量采用对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收集数据,主要是参照现有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量表构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测量模型,分别对网络能力、原创能力、动态能力3个模块进行测量。

熊胜绪等[9]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一种变革能力,由机会的识别和感知能力、整合创新资源能力、适应环境的变革能力构成。这种变革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后者是一种静态的技术变革能力,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一种动态的、比技术创新更高层次的变革能力。这种高层次的变革是由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竞争压力引发,通过对环境的识别、探索和学习,改变现在的创新资源、流程和管理,也就是当前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新的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惯例和流程,最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他们认为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但是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应当属于企业动态能力,是组成企业动态能力的一个部分,而之前学者的研究都只是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作为一种静态的企业运营或运作的能力来研究,并没有体现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动态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和已有的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的区别,也未能体现出动态能力理论中应对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一动态概念,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应当是不同的,所以之前的研究大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局限。

3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不同学者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动态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中,研究方法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动态能力整个理论框架尚未完善的缘故,但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先前的大量研究中未能清晰地认识到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的根本区别(由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和动态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在概念上有很大的相似,所以以下统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目前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已比较成熟,企业的技术创新一般在研究中被划分为3个维度,即创新的投入、创新的产出以及创新的实现,然后依靠创新的转化为企业带来创新的效用和回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往往选取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和企业绩效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指标有申请的专利数、经费投入、研发投入时间、产品的销售额、新产品占有率等等。例如,魏江等[16]根据自己的一些调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该主要从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3个维度来度量,综合考虑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回报率,并提出研究与开发能力指数、生产能力指数、市场营销能力指数构成的函数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数,通过对每个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的测定来判断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崔总合等[17]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认为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4个维度,其中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R&D投入、R&D产出、组织与管理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张林等[11]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评价维度,同时选取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相关指标共同构成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现有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许多研究过程和结论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相类似,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创造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乃至胜出,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也被认为可以使企业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拥有竞争优势,而研究者往往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差别,所以许多针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有很多类似乃至相同的变量、结构、方法和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这些研究很难说有足够的说服力。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是概念不同。技术创新是从创新相关的生产资料的投入到新的生产方法的引入再到新的产品的产出的一个机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过程;技术创新能力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出这个过程内的机制和关系问题。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并不是一个完全全新的理论,而是诞生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之下,是属于企业动态能力的一部分,无论是动态能力理论学说的“能力说”还是“机制惯例说”,都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关注的是资源,主要功能是对内部和外部现有的和可获取的资源的整合与重构,目的和结果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获得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指的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不断地调整配置,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激烈的竞争环境的能力。

其次是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从技术创新能力已有研究采用的指标及度量方法都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创新的投入产出比和创新技术成果的利润转化率等与效率相关的话题,它最关注创新活动本身,以及创新活动产生的成果和该成果最终转化成的绩效。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延伸和扩充,应当参照动态能力的一系列研究,突出动态能力自身的性质和特性,比较强调资源和资源位势[18],着眼于技术创新活动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

第三,二者的理论层次也有区别。技术创新在大部分时间是企业某些部门的职能,是企业所进行的一项日常活动,技术创新能力是对这种活动的衡量与评价,属于企业运营层面微观的战术性问题。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一部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企业资源观的拓展,属于企业战略理论,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整体性、预测性、长远性和指导性,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乃至整个企业的影响涉及新知识的学习吸收,包括机会的判断识别、资源的重新调配、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等,是企业的宏观全局战略性问题。所以,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两种完全不同层次的能力。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联系如图1所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通过对企业现有的基础资源、组织结构、目前的工作流程与惯例、已拥有的人力资源与知识和可获取的外部资源与知识进行不断地整合与重构,将这些“普通资源”重组调整为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资源,比如高度可调配的资源、充满对创新的支持与灵活度的组织结构、更高效的工作流程、吸收并充分学习了新知识的员工以及对各种变化的快速应对,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将这些整合与重构后的资源转变为创新成果并最终转化为创新绩效。从狭义上讲,创新绩效的提升并不是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直接成果,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并不能直接产生创新绩效,不会直接地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也并不参与到具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例如科技研发、技术改进、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服务的提供中去,它只是现有内外部资源的“搬运工”,通过不断调整资源的结构与配置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更充足的资源投入,创造更适宜的环境。它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活动的前置性活动,可以使技术创新活动更高效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作用发生在技术创新活动之前,它可以从更高层次上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影响;它不一定仅仅会使创新活动有更多的成果产出,也有可能通过降低投入、减少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创新成果更富有竞争力等方式来实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图1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通过配置和重构资源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它并不能直接产生创新成果与创新绩效,也未包含技术创新活动本身,但是它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更加适应环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部分行业内竞争激烈,并且市场情况复杂很难预测,处在行业内的部分企业所能支配的资源也非常类似,甚至拥有相似甚至相同的供应链,但是仍然有少数企业业绩突出,具备持续的竞争优势,这往往是因为其具备对资源整合与重构的能力——具有更加合理的组织结构、更能吸收新知识的技术人员、对原始资源的调配采购更高效等等,也因此更适应环境,其实这也就是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所以在某些同质化严重的行业背景下,技术创新能力会明显体现出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4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只是对现有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研究做了概述、梳理和讨论,认为非常有必要把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概念做更明晰的阐述,但尚未做更深入的探究,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4.1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

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要发挥其作用,与企业所制定的战略有关。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惯例”,动态能力发生作用又需要不断“打破惯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企业如何培育并拥有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这个问题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很难找到答案。完善对企业技术创新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它进行后续更深入的剖析研究,同时也有助于寻找出建立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方法与路径,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我国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更高价值的理论依据。

4.2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研究的对象

目前与有的研究更多地把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电信、软件等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研究对象。诚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可能技术创新能力会比较强,拥有比较多的技术创新成果比如发明和专利,各种指标也更容易观测和测量,但是技术创新不仅仅发生在这些企业内,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也不只作用在这些类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不能只局限于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类型的行业企业,应该涵盖更多类型的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够揭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的普遍适用规律。

4.3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研究方法

回顾以往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其采用的数据大部分无外乎是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发明与专利数量、资产增量或绩效等等,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研究所采用的指标如出一辙。许多企业的竞争优势被认为是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作用,可是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该如何测量与评价也是一个让人感到疑惑的问题。如笔者所言,选取技术创新职能相关的客观数据,然后利用与研究技术创新能力近似甚至是相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很难让人信服;而部分学者采用的利用向特定类型企业高管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又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幸存者偏差”。根据前文的剖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与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和度量方法的说服力还存在疑问,所以,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研究方法仍需讨论。建立客观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测量与评价方法,不仅有助于后续的研究,也可以为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的决策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但毫无疑问的是,科学的实证研究会使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相关研究日趋完善。

4.4 新兴技术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影响

近些年来,一些新技术的涌现令人瞩目,这些新技术从方方面面改变着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改变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方式,特别是“互联网+”、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等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在市场竞争中,这些新技术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技术的采用能否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都是值得思考和更深入地研究。

猜你喜欢

动态创新能力理论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坚持理论创新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内动态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