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诊断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价值观察
2020-04-21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儿一科河南南阳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儿一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曾 苑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常见于儿童的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变可侵犯脑膜甚至扩散至脑实质[1]。文献显示,我国每年VE发病率约为3.5~4.7/10万人[2]。VE可由柯萨奇病毒、单纯胞疹病毒(Simple herpes virus,HS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等上百种病毒引起,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症状多样,轻重悬殊,病原检测手段有限,可能导致诊治延误,影响患儿预后[3]。颅脑CT、MRI可通过显示颅脑病变范围及病变部位、数量、大小、程度等情况为VE提供有效诊断信息,从而提高对VE诊断的准确性。对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6例VE患儿的CT、MRI影像资料,以探讨两者对VE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96例VE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VE诊断标准者;均行CT、MRI检查;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脑肿瘤、颅内出血、脑白质病变、中毒性脑病、代谢性脑病等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3~12岁,平均(5.47±1.14)岁;住院时间14d~35d,平均(26.35±5.27)d。
1.2 检查方法 CT:应用德国Siemens Somaton Plus 4 CT机,以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横切连续扫描,扫描矩阵512×512,时间2s,层距5~10mm,层厚5~10mm。MRI:采用美国GE signa 1.5T MR机,头正交线圈;T1WI SE序列,TR400ms,TE1600ms;T2WI TSE序列,TR4000ms,TE120ms;FIAIR序列,TR6400ms,TE1600ms;扫描范围自患儿颅底至颅顶,层厚5mm,层间距0.5mm,矩阵278×256,视野220×230cm,采集次数4次,滤波50Hz,时间常数0.3s,记录时间为30min。
1.3 评估指标 比较CT、MRI对VE的阳性检出率、异常程度检测结果差异。异常分度[5]:CT:轻度异常:轻度脑水肿;中度异常:弥漫性脑水肿,伴有脑室受压或存在单个或多个散在分布的炎性病灶;重度异常:脑实质广泛性坏死和软化灶形成。MRI:轻度异常:病灶累及单侧单个脑叶,表现为点状或斑片状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FLAIR高信号;中度异常:病灶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脑叶,单侧或双侧多发,表现为点状、片状、斑片状或条形的对称或不对称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FLAIR高信号;重度异常:病灶累及双侧两个或两个以上脑叶或累及脑干,表现为点状、片状、斑片状或条形的对称或不对称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FLAIR高信号,合并出血时T1WI、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以n(%)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MRI对VE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两种方法诊断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均反映同一指标(χ2=12.783,P<0.05);优势性有统计学意义,MRI对VE的阳性检出率93.75%高于CT 71.88%(χ2=19.054,P<0.05)。见表1。
2.2 CT、MRI对VE检测异常程度情况比较 MRI对异常情况检出率高于CT(P<0.05)。见表2。
2.3 CRC患者18F-FDG PET/CT图像分析 图1 CT平扫见双侧颞、顶叶多处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不清;图2 MRI T2WI见右侧颞叶和双侧海马多发片状呈高信号;图3 MRI T1WI见右侧颞叶和双侧海马多发片状等信号;图4 MRI FLAIR见右侧颞叶和双侧海马多发片状高信号。
3 讨 论
世界范围内与小儿VE有关的病毒约有上百种以上,目前仅能在25%~33.33%的病例中确定其致病病毒,其中80%为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所致,其次为虫媒病毒、HSV等其他病毒[6]。该疾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手段,病原学、免疫学等检查通常为确诊依据,但病毒培养实验要求条件高、费时,免疫学检查则存在检测时间窗,脑组织活检病毒分离仅适合于诊断困难病例,均较难以在基层医院开展[7]。
CT、MRI作为早已普遍应用于临床的无创性的检查方式,可帮助医师了解颅脑病变范围及病变部位、数量、大小、程度等情况,为VE诊断提供有效信息。VE病理改变为脑膜/脑实质广泛性水肿、充血并伴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弥漫性套袖样分布于小血管周围,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髓鞘崩解,组织水肿,病理改变多呈弥漫分布,也可在某些脑叶突出,且呈相对局限倾向[8]。 此病理改变在CT成像上表现为脑组织单发或多发性的边界模糊或清晰的低密度灶,伴出血时为混杂密度灶,多数病变边界模糊,病程长者边界较清晰;多数病变为非强化,少数在单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节丘脑区甚至小脑和脑干可表现为片状、斑点状、结节状、回状强化灶;且病变常为非对称分布,表现一侧偏重,但基底节区病变对称,主要分布于皮层和皮层下[9]。VE在MRI T1WI呈现为均匀低信号影,少数表现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伴出血时则为高信号影,T2WI可及早发现异常的高信号强度,对占位现象敏感,FLAIR上表现为高信号影且边界较前更为清楚,多数强化灶为斑片状和脑回样,少数呈现为斑点状和环形[10]。MRI对脑组织中水分增加的检查较CT敏感,能更早发现颅内炎性病变,增强扫描可显著提升小儿VE阳性检测率,还可用于鉴别VE与占位病变,且其能做体积扫描,显示三维图像,使脑白质和灰质截然分明,准确定位[11]。 不仅如此,相较于CT,MRI不受骨质阻挡,能清晰显示颅后窝、脑中线、脑干及脊髓等处的病变情况[12]。本研究中显示,CT与MRI 2种方法诊断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均反映同一指标;优势性有统计学意义,MRI对VE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且MRI对异常情况检出率高于,表明MRI在VE诊断中较CT更具优势。
图1 VE CT影像;图2 VE MRI T2WI影像;图3 VE MRI T1WI影像;图4 VE MRI FLAIR影像。
综上所述,CT、MRI在VE诊断中均有典型的影像特征,但MRI对VE的阳性检出率更高,对异常情况检出明显高于CT,故MRI在VE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