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解肌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临床观察
2020-04-21张虹亚刘涛峰刘小平孙洪波王建锋
吴 敏,张虹亚,刘涛峰,刘小平,孙洪波,王建锋,曹 宇,章 纬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安徽 合肥 230031)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各种原因引起皮脂腺导管与毛孔的堵塞,导致皮脂向外分泌不顺畅所致。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油脂分泌多的地方,表现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损害。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可将其分为肺经风热型、脾胃湿热型、热毒蕴结型以及血瘀痰凝型。其中脾胃湿热型痤疮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采用中医药治疗该型痤疮优势明显。本研究采用牛蒡解肌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赵辨等编著的《临床皮肤病学》[1]中痤疮的诊断标准:发生在颜面及前胸后背,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及结节,对称分布。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粉刺的诊断依据[2],辨证为脾胃湿热型。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1.2 纳入标准 符合痤疮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Pillsbury及国际改良分级法[1],符合中、重度痤疮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妊娠期以及哺乳期患者;患有严重内脏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4周内系统使用过其他治疗本病的中西药物。
1.4 一般资料 47例患者均为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皮肤科门诊的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男4例,女19例,年龄16~42岁,平均年龄(26.09±6.93)岁,平均病程(4.13±1.39)个月。治疗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17~37岁,平均年龄(24.92±4.54)岁,平均病程(4.25±1.5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3.309,P=0.069;年龄:t=0.681,P=0.500;病程:Z=-0.317,P=0.751),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蒲地蓝消炎片(每片0.3 g,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292),每次6片,每日4次。外用0.025%维A酸软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64017),每晚1次。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牛蒡解肌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牛蒡子、荆芥、玄参、薏苡仁、败酱草各15 g,连翘、栀子、牡丹皮、石斛、制附子(先煎)各10 g,薄荷(后下)6 g。辨证加减:面部油脂多者加茵陈、泽泻各15 g,焦山楂10 g;脓疱多者加金银花10 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 g;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5 g,决明子、瓜蒌仁各15 g;囊肿结节难消者加皂角刺、夏枯草各15 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200 mL。两组疗程均为8周。
2.2 观察指标
2.2.1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3]评分 将痤疮分成6个好发部位,即前额(Ⅰ部)、右颊部(Ⅱ部)、左颊部(Ⅲ部)、鼻部(Ⅳ部)、下颏部(Ⅴ部)、胸和上背部(Ⅵ部),6个因素的分值分别为2、2、2、1、1、3分。各区的皮损积分方法:皮损区粉刺数量不少于1个,计1分;皮损区丘疹数量不少于1个,计2分;皮损区脓疱数量不少于1个,计3分;皮损区结节、囊肿不少于1个,计4分。各区总分值=因素分值×皮损分值,不同分区总分之和为综合分值。
2.2.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皮损消退,或遗留少量的色素沉着,皮损积分减少率≥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70%≤皮损积分减少率<95%;好转: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改善,50%≤皮损积分减少率<7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加重,皮损积分减少率<50%。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末和8周末,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平均秩次,可以认为治疗组的近期疗效和长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GAG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GAG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和8周末,两组GAGS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GAG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AGS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4周末比较,bP<0.05
4 讨论
西医认为痤疮发病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遗传、环境、日晒、情绪、化妆品刺激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可口服及外用维A酸类、抗生素类药物以及多种物理疗法。虽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痤疮具有较好的疗效[5]。
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关于其病因,古代医家在众多典籍里多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石室秘录》载有:“粉刺即粉疵,乃肺热而吹之,多生此疵。”《外科大成》曰:“由肺经血热瘀滞不行而生。”“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而生酒刺也。”提示痤疮发病与湿热密切相关。
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药复方是以牛蒡解肌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基本方化裁而成,其中牛蒡解肌汤出自《疡科心得集》,由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栀子、牡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组成,具有疏风清热、凉血消肿的作用,主治风火热毒上攻之痈疮。方中牛蒡子辛苦而寒,性偏滑利,功善疏散风热、解毒散肿,故为君药。薄荷、荆芥辛能疏风,透邪解表,连翘清热解毒消痈,三药相配,既助牛蒡子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又清中有散,寓“火郁发之”之意,共为臣药。夏枯草、栀子清气泻火,解毒散结,以解痰火之郁结;牡丹皮、玄参、石斛凉血解毒,软坚散结,滋阴清热,以泄血分之伏火,均为佐药。诸药相配,痰火得清,痈疮得消。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薏苡仁、附子及败酱草组成,具有较好的消肿排脓的疗效。临床上很多研究已经证实此方治疗痤疮的确切疗效。李宏军[6]采用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女性持久性痤疮疗效较好,认为本方妙在寒热并用,方中附子既顾护脾胃之阳,又可消除清热解毒剂寒凝冰伏之虞。王蓓[7]临床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三仁汤化裁治疗湿热瘀结型痤疮,发现可改善皮损,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与降低激素水平以改善内分泌紊乱及抑制炎症因子水平以发挥抗炎抑菌作用有一定相关性。卢晓燕等[8]研究当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痤疮的临床作用,发现在常规西医分级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本方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能减轻患者皮损程度,改善中医症状,提高疾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牛蒡解肌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能明显降低痤疮患者的GAGS评分,改善患者症状,治疗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认为牛蒡解肌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