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功能翻身枕的设计及其在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2020-04-21周燕茹王丽娜葛晨希王凤赵霞

护理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卧位满意度护理

周燕茹,王丽娜,葛晨希,王凤,赵霞

(湖州师范学院 护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压力性损伤一旦出现破溃, 形成的溃疡疮面愈合难度大, 若Ⅰ期压力性损伤判断准确并及时采取正确护理措施, 可阻止其发展至坏死溃疡期并向正常功能逆转。因此,Ⅰ期压力性损伤是压力性损伤预防的“关键窗口期”[1]。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躯干部垫以翻身枕, 定期以平卧位、 左右侧卧位交替翻身减压, 是防治Ⅰ期压力性损伤最简单有效的常规护理方法[2]。 然而,传统的翻身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透气性差、拆洗消毒繁琐、垫靠舒适度欠佳等问题;同时不能有效承受患者的体质量而发生凹陷现象, 难以维持正确有效的卧位姿势, 进而影响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康复[3]。 虽然既往研究显示,改良翻身枕(包括R 型翻身垫、凝胶垫)、糜子垫、气垫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翻身的有效性和舒适性, 但仍存在体质量持续受压后的下陷及体位固定不足等缺陷[4];糜子垫虽能起到支撑效果,但舒适感欠佳[5];另有气垫床设计和制作亦存在成本昂贵、工艺复杂,推广难度大等问题[6]。 因此,翻身用具的设计和改良仍是以长期卧床患者为主的相关科室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研究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为理论依据, 本着安全、舒适、有效的原则,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多功能翻身枕”,经过数次调整与改进,应用于临床后对Ⅰ期压力性损伤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制作

1.1 材料 记忆海绵、塑胶气囊,塑料子母扣及纯棉布料,包括枕套、布袋、拉绳及布片。

1.2 制作方法 本研究基于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在传统翻身枕(三角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增加了30°倚靠装置、功能位装置、拆洗装置、固定装置及透气装置等5 部分,以达到透气减压、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患肢功能位、固定保护患肢、便于清洗消毒的目的。制作过程如下。(1)30°倚靠装置。设计枕芯本体为梯形,本体的一面为倾斜的坡面,棒状凸起与下底面的夹角为30°。 (2)功能位装置。 设计枕芯本体上底面的宽度为8 cm,供患者手臂放置于枕芯本体的上底面, 此体位使肩关节处于一定的舒适调节范围内(+40°~+90°)[7],可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以利于预防肢体的非功能位僵硬。 (3)固定装置。布枕套的两端设置有拉绳,通过拉绳可以将多功能翻身枕扎在床档上,固定多功能翻身枕。(4) 透气装置。坡面上设有5 个棒状凸起,相邻棒状凸起间距为15~20 cm,符合人体脊柱生理曲度,特别是放松状态下人体正常腰曲弧线[9];参照国家标准GB/T10000-1988 中提供的人体水平尺寸有关背部不同部位的具体宽度[9],5 个棒状凸起的长度从肩部向腰部方向依次为 10~12 cm、8~10 cm、8~10 cm、8~10 cm和6~8 cm,以加强枕体与患者背部的贴合程度。 (5)拆洗装置。 枕芯本体外包裹有布枕套,下底面设置有隐形软拉链,拉开隐形软拉链可将枕芯本体从布枕套内取出;5 个棒状凸起外部亦包裹了可拆卸布片,以便于在污染后进行分体或整体清洗消毒。 具体实物图见1。

图1 多功能翻身枕实体图

2 临床应用

2.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 年7 月—2018 年6 月内蒙古包头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 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2017 年7—12 月入院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018 年1—6 月入院的患者纳入观察组,2 组各 60 例。 纳入标准:(1)符合2016 年更新的压力性损伤分期的Ⅰ期患者:指压时红斑不会消失,局部组织表皮完整,出现非苍白发红,深肤色人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局部呈现出的红斑、感觉、温度和硬度变化可能会先于视觉的变化,颜色变化不包括紫色或褐红色变色[8];(2)不能自主更换体位;(3)未合并其他皮肤疾病;(4)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意识清楚,且无沟通障碍,能够配合调查者。排除标准:因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或医嘱禁止翻身的患者。

观察组 60 例,男 32 例,女 28 例,年龄(72.40±10.60)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为(22.40±5.30)分,其中,脑梗死 23 例,脑出血 25 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2 例;对照组 60 例,男35 例,女25 例,年龄(69.70±9.80)岁,APACHE-Ⅱ评分为(18.40±6.70)分,其中,脑梗死 20 例,脑出血 29 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1 例;2 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院人体试验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2.2 方法

2.2.1 2 组Ⅰ期压力性损伤的护理 根据压力性损伤护理相关研究进展[9], 2 组患者均给予如下措施。(1)填写评估表,并建立翻身卡。(2)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使其全面了解翻身枕对治疗Ⅰ期压力性损伤的重要作用,并征得患者同意接受翻身枕的治疗。(3) 每 2 h 翻身 1 次, 采取平卧位→右侧位→左侧位→平卧位循环翻身,翻身后使用翻身枕护理[10];严禁对患者强拉硬拽,并在其床头插上“压疮”标识牌。(4)使用翻身枕后,每2 h 观察并测量记录患者身体冠状面与床面的角度,每24 h 观察并测量记录Ⅰ期压力性损伤面积颜色变化。 (5)每日2 次清扫床单元,确保干燥、整洁,无皱褶,无碎屑,以降低对患处的摩擦,避免潮湿、排泄物的刺激。 (6)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1 次/3 d),内容涉及饮食指导、治疗Ⅰ期压力性损伤的常用措施及误区,同时进行心理指导。

2.2.2 对照组翻身枕 患者翻身后使用传统三角枕作为翻身枕进行护理,其规格为40 cm×27 cm×13.5 cm,坡度为45°,呈立体长三角形,内层为整块的海绵,外层为棉布包裹[11]。

2.2.3 观察组患者使用多功能翻身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背部侧卧倚靠于多功能翻身枕的棒状凸起面上, 保持患者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呈30°;(2)将患者手臂置于枕芯本体上底面上, 保持上肢功能位;(3)将枕套两端的拉绳固定于床档两侧。(4)污染时,将外部包裹的布套进行分体或整体清洗消毒。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2.3.1 翻身有效卧位率 研究者结合参考文献[12]及临床实际自行设计翻身有效卧位情况记录表,用于记录2 组患者第1 天分别使用翻身枕2 h 后的体位。有效卧位的判定标准:患者身体冠状面与床面角度≥20°,骶尾部皮肤未受压为有效;患者身体冠状面与床面角度<20°,骶尾部皮肤受压为无效。有效卧位率=卧位有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2.3.2 压疮愈合结局 本研究运用压疮愈合计分量表(Pressure Ulcer Scale for Healing,PUSH)评估压力性损伤的康复结局[13]。 根据压力性损伤护理相关研究进展[9],使用翻身枕24 h 后,通过观察压疮面积、颜色变化进行计分。 压疮愈合情况评价:PUSH 总分为0 即治愈,下降为显效,总分无变化或上升为恶化。 压疮愈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3.3 多功能翻身枕使用满意度 研究者结合参考文献[14]及临床实际自行设计了多功能翻身枕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评价患者满意度,即分别对5 级态度“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赋予“5、4、3、2、1”的分值,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感受分别从对翻身枕的接受度、舒适度、灵活度(四肢自由活动度)、安全度及总体满意度5 个方面进行自我评定。在患者出院当日,采取不记名方式在20 min 内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

2.4 资料收集方法 成立多功能翻身枕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病区护士长1 名,护理组长(神经内科工作5 年以上、主管护师职称及以上)4 名,责任护士(神经内科工作3 年以上、护师职称)8 名及本人,均接受医院压力性损伤管理小组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均能够熟练掌握压力性损伤的相关知识、多功能翻身枕的使用方法及效果评定方法。 根据欧洲压力性损伤顾问小组的建议[15],每次皮肤评估至少2 名护理小组成员同时在场。

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 组患者翻身枕应用2 h 有效卧位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翻身枕应用2 h 有效卧位率为93%,对照组为7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1,P=0.018)。

3.2 2 组患者翻身枕应用24 h Ⅰ期压力性损伤愈合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翻身枕应用24 hⅠ期压力性损伤愈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翻身枕应用24 hⅠ期压力性损伤愈合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3.3 2 组患者翻身枕应用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翻身枕使用的接受度、舒适性、灵活性、安全性4 个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2 组患者翻身枕应用满意度的比较()

表2 2 组患者翻身枕应用满意度的比较()

满意度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接受度 4.02±0.43 3.18±0.59 8.769 <0.001舒适性 3.82±0.57 3.30±0.65 4.656 <0.001灵活性 3.52±0.62 2.65±0.61 7.718 <0.001安全性 4.47±0.57 3.62±0.69 7.368 <0.001总体满意度 4.35±0.68 3.83±0.46 4.862 <0.001条目t P

4 讨论

4.1 多功能翻身枕可提高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有效卧位率 传统翻身枕能够将患者侧卧时易受压部位的重力分散并重新分布, 但背部皮肤与枕面贴合的稳定性较差,易滑脱,不能较长时间维持最佳侧卧角度,需要护理人员反复重新调整角度,因此无形增加了护理工作量[16]。 而在本研究中,多功能翻身枕的有效卧位率高达93%, 这与多功能翻身枕两端拉绳固定装置设计有关。拉绳固定于两侧床档后,有效防止翻身枕移位或滑脱, 且能长时间准确维持患者30°侧卧体位,有利于人体骨突起部位压力的分散和血液流动[7],可使骨隆突处交替受压,轮流承受身体的重量,使局部组织所受的压力明显减低,且此体位翻身的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可减少传统大幅度侧卧翻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还可节省护理人力资源,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17]。

4.2 多功能翻身枕可提升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治疗24 h 后的总有效率 造成压力性损伤的直接因素是压力、摩擦力及剪切力等力学因素[18],传统翻身枕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分散解除了局部压力,但却增加了皮肤与枕面的摩擦力,同时透气性差,对Ⅰ期压力性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9]。 本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翻身枕与多功能翻身枕在应用24 h 后Ⅰ期压力性损伤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7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的原因是:多功能翻身枕的棒状凸起设计可减少枕面对皮肤的大面积摩擦;同时凸起内充有气体,由于气体具有可流动性,进一步促进局部压力的分散和血液循环; 另外棒状凸起间隙15~20 cm 设计进一步提高透气性, 减少局部潮湿,有利于皮肤恢复。

4.3 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对使用多功能翻身枕的满意度较高 观察组患者对多功能翻身枕使用的接受度、舒适性、灵活性、安全性4 个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度得分均高于传统翻身枕, 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于大量临床实际观察及患者应用传统翻身枕的不良体验,本研究多功能翻身枕的设计增加了30°倚靠装置、功能位装置、固定装置、 透气装置及拆洗装置等设计, 具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安全舒适、透气减压、促进血液循环、便于清洗消毒、固定保护患肢、保持患肢功能位等优点,遵循了人体工程学的原理[7],不仅有效提高了翻身的有效卧位率,提高了Ⅰ期压力性损伤愈合的总有效率,还提升了患者的应用整体满意度,达到医患双方受益。

猜你喜欢

卧位满意度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躺着就心痛!卧位型心绞痛怎么破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睡姿不对,当心病情加重
孕30周胎位不正能转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