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的翅膀

2020-04-21汪建中

文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斑头雁北极圈陆地

文/汪建中

英国人拍摄过一部大型纪录片,片名叫作《伟大的飞行》,讲述的是各种鸟儿的生活状态,其中尤以斑头雁占得篇幅最多。摄制组用了三年多时间跟踪斑头雁,真实而细腻地记录了它们的点点滴滴。

斑头雁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它们年复一年的迁徙。每年初夏的时候,这些斑头雁就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列,一大群接着一大群,从美洲大陆、欧洲大陆、澳洲大陆、非洲大陆以及亚洲大陆,陆陆续续向北极圈飞去,到那里去躲避漫长而炎热的夏季,并在那里孵育后代。待到秋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又陆陆续续从北极圈向各自最初出发的地方往回飞。它们就这样,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从不间断,在大地的上空往往返返,在岁月的流转间来来去去。它们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天空,交给了云彩,交给虹霓、雾霭、风雨、雷电和橙色的黄昏、血色的黎明。

它们这样来来去去,不为别的,只为舒适地生存,悠然地繁衍。但是,为了这一点,它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在它们往往返返的飞行中,就单程距离而言,最近的也有三千多公里,最远的有七八千公里,而这,还只是空中的直线距离。

做如此遥远的飞行,自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它们往往要飞上一两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这样的飞行,当然不全是在陆地的上空,更多的时候,是在海洋的上空穿行。海洋上的飞行为它们增添了许多艰难困苦,比如找不到停息的地方,没有可以充饥的食物,要是遭遇到风暴,那简直就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在与风暴和海洋的较量中,一些年迈体弱的、伤残的、不胜饥饿与疲惫的,就纷纷掉了下来,葬身于恶浪翻卷的海洋深处。那些战胜了风暴的在到达陆地后,已经累得奄奄一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居然密密麻麻地停满了斑头雁。在这块巴掌大的陆地上,它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休息,就是美美地睡上一觉,把艰难与险阻的折磨、雷电与风雨的创痛、长途飞翔的劳累、生与死的噩梦,全都退还给海洋。它们紧紧地依偎着同伴,趴在地上,闭上眼睛,把头插进翅膀里,进入一个甜美的梦乡。但是,它们在次日的黎明时分醒来后,发现有不少同伴已经死去,死在到达陆地之后,死在一个温馨而久违了的睡梦里。看见同伴死了,斑头雁们十分悲伤,一只只站了起来,昂着头,竭尽全力伸长着脖子,使足劲地拍打着翅膀,冲着血色的天空“嘎嘎嘎”地狂叫不止。这情景,十分悲壮,也非常凄凉。它们当然不像人类那样懂得埋葬和能够埋葬,它们只能用仰天狂叫、伸长脖子、猛烈地拍打翅膀来慰藉同伴们那消散的野魂。之后,它们便开始大量觅食,补充体能,做继续飞行的准备。

那些死去的斑头雁,静静地躺在阴冷的夕阳里,身上的羽毛被寒风吹起,一颤一颤的。而风的声音,是那样轻微、低迷而又空寂,似在哀述,又似在哭泣。此情此景,尤为凄凉,叫人一看就禁不住泪光迷离,整个心灵有一种再也找不到归路的凄然与苍茫……

为了追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斑头雁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耗损着族群,又壮大着族群。每一次的出发与回归,它们知道路途的险恶,明白死亡的威胁,但是,他们似乎没把这些放在心上,一心向往的是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仅仅为了这一点,它们宁可用生命作赌注,用命运作抵押,用伤痛作支付,用死亡作填补。闯过去了,就胜利一次;没闯过去,不要紧,精神还在,意志还在,希望与梦想还在……

因此,斑头雁从来没有因艰难困苦和死亡的威胁而屈服,而总是用翅膀鼓起生命的渴望与激情,来往于这一大片天地之间。

猜你喜欢

斑头雁北极圈陆地
斑头雁:看我如何翻越高山
不吃蔬菜的因纽特人 北极圈
斑头雁进风洞
陆地开来“宙斯盾”
给信加冕——北极狐“国王之路”110公里北极圈徒步纪行
北极圈的影子
今春北极圈可能迎来臭氧空洞大爆发 >
站在岩石上的斑头雁